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2CB412404)

作品数:12 被引量:270H指数:8
相关作者:杨作升王厚杰范德江毕乃双刘展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黄河河口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黄河
  • 2篇泥沙
  • 2篇可视化
  • 2篇黄河口
  • 2篇长江口
  • 1篇淡水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调沙
  • 1篇调水调沙
  • 1篇调蓄
  • 1篇动力机制
  • 1篇动态监测
  • 1篇信息系统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元数据
  • 1篇灾害地质
  • 1篇灾害现象
  • 1篇载荷
  • 1篇日变

机构

  • 11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河北省地勘局
  • 1篇黄河河口研究...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9篇杨作升
  • 4篇王厚杰
  • 3篇范德江
  • 2篇毕乃双
  • 2篇班丽
  • 2篇郭加树
  • 2篇刘展
  • 2篇孙效功
  • 1篇王万银
  • 1篇李海东
  • 1篇胥可辉
  • 1篇汪高明
  • 1篇潘燕俊
  • 1篇赵晓辉
  • 1篇齐红艳
  • 1篇褚忠信
  • 1篇魏合龙
  • 1篇李国刚
  • 1篇黄海挺
  • 1篇邱若峰

传媒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人民黄河
  • 1篇泥沙研究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入海水沙的扩散与通量被引量:30
2010年
以2007年夏季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三角洲海域3断面连续站及渤海南部24个大面站观测的流场、温度、盐度及含沙量资料为依据,分析了调查区水沙扩散特征,计算了各连续站的拉格朗日余流及泥沙输送单宽通量。结果表明,黄河入海泥沙扩散范围非常有限,主要分布在南至莱州湾西南部、北至北纬38°附近离岸约20km以内的带状沿岸区域;但黄河冲淡水出现大面积扩散,覆盖了整个莱州湾的北部和中部,最远可至龙口附近,黄河入海水沙扩散不同步。在现行河口和钓口流路废弃河口存在两个高浓度泥沙中心,分别对应于黄河入海泥沙和废弃钓口流路海域底质再悬浮产生的两个泥沙来源。河口及三角洲近岸切变锋的阻隔及辐聚作用,是大部分黄河入海泥沙沉积在河口及沿岸13m水深以内的主要动力因素。受余流方向及水体垂向湍动较弱的影响,两个高浓度泥沙中心很少有泥沙交换。冲淡水的大面积扩散主要受表层余环流的影响。余流及悬浮泥沙通量计算显示,夏季黄河入海水沙在近岸主要向东北方向扩散。
毕乃双杨作升王厚杰范德江季有俊
关键词:冲淡水泥沙通量动力机制
海岸带钻孔数据的可视化被引量:5
2004年
采用组件式GIS软件MapObjects和面向对象编程工具VisualBasic对海岸带钻孔数据的可视化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此 ,参照国家标准建立了相关图式库 ,实现了矢量钻孔图层显示与查询、单钻孔柱状剖面图和多钻孔剖面对比分析图的自动绘制等功能 ,并对其对比分析的算法作了讨论。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海岸带钻孔数据的分析及可视化工作。
孙效功胥可辉褚忠信黄海挺
关键词:钻孔柱状图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
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地质灾害现象的空间分布被引量:27
2006年
利用浅地层剖面、旁扫声纳剖面及测深资料对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地质灾害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三角洲不同的形成时期对应发育不同的地质灾害现象:①在现行河口地区,高浓度泥沙下潜海底形成了黄河口独特的浊流现象,河口泥沙的快速堆积和欠固结导致河口三角洲叶瓣以台阶状滑塌陡坎的形式向海尖灭;②由于河口物源断绝和受到冬季北风或偏北风作用,海底滑坡、冲蚀构造等大型地质灾害现象在老河口废弃三角洲叶瓣北侧大量发育;③埕北地区与孤东地区情况较为相似,经过长时间改造之后多种灾害地质现象大量分布,且在水深5~10m的三角洲陡坡上最为发育。
李海东杨作升王厚杰魏合龙赵晓辉
关键词:灾害地质海底滑坡浊流黄河三角洲
基于RS和GIS的唐山沿海地区湿地结构动态监测被引量:1
2007年
利用历史资料和Landsat TM卫星遥感图像,研究了唐山市沿海地区湿地结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演变特征。着重时1987-2004年陡河——滦河之间的湿地结构类型进行了识别,绘制了不同时期的湿地面积解译图。利用Mapinfo制图软件计算出两个时期的面积转化矩阵,对该区主要湿地类型浅海水域、滩涂、芦苇沼泽、水稻田、养殖场、盐田等湿地的面积进行了年份比较。从而分析得出唐山市沿海湿地结构从80年代至今以来破碎化加重,应该加强湿地结构的动态监测。
汪高明邱若峰
关键词:湿地
黄河口泥沙输运三维数值模拟Ⅰ——黄河口切变锋被引量:45
2006年
采用三维数学模型研究黄河口泥沙输运过程,并利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黄河口切变锋的时空运动过程及其对河口泥沙传输的作用。黄河口切变锋在涨、落潮时段存在两种不同的形态,分别历时2小时左右。切变锋在浅水区域产生,向深水区移动,经历2小时左右消失,它的产生是由于近岸区域与10 m深线以外区域的潮汐相位差所导致。切变锋对河口泥沙的向海传输有重要的阻隔作用,导致河口泥沙集中在切变锋的向岸一侧随落潮流向北侧传输,在涨潮时河口向海排沙量降低,少量泥沙随涨潮流沿岸向南传输。长期的地貌演化表明切变锋对河口的淤积和侵蚀分区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导致河口泥沙在其向岸一侧沉积,是长时间尺度的河口地貌演化对短时间尺度河口沉积动力过程的重要响应。
王厚杰杨作升毕乃双
关键词:黄河口泥沙输运数学模型
济阳坳陷花沟地区火成岩重磁成像解释方法被引量:16
2007年
提出了基于单相关系数搜索的变形的n维黄金分割算法的重磁成像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反演了济阳坳陷花沟地区的视密度与视磁化强度的三维空间分布,据此结合钻井、磁力和重力异常图对该地区火成岩的三维空间分布进行了推断。花沟地区共推断出42个酸性火成岩和33个基性火成岩,并按200m的深度间隔分11层编制了深度为900~2900m内各层上的火成岩深度切片图,其结果较好地展示了该区火成岩的空间分布。
刘展班丽魏巍王万银郭加树
关键词:火成岩视磁化强度
1950~2000年黄河入海水沙的逐日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4
2005年
对 195 0~ 2 0 0 0年的 5 1年黄河经利津水文站入海的逐日水沙实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展示了黄河入海水沙的极端情况 ,如洪峰和沙峰等逐渐变少到消失的过程及逐日入海水沙量的变化规律 ,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 :在黄河年均入海水沙锐减的背景下 ,2 0世纪 90年代日均流量 <5 0 0m3 /s的天数增加到了是 2 0世纪 5 0年代的 3倍多 ;>2 0 0 0m3 /s的洪季流量由初期频发至 1997年消失 ;>40 0 0m3 /s的洪峰流量自 1989年以后消失 ;>60 0 0m3 /s的洪峰流量从 1986年就不再发生。 >5 0 0t/s的日均输沙率 (4 3 .2× 10 6t/d的沙峰 )都出现在 1989年以前 ;>70 0t/s的日均输沙率 (60 .5× 10 6t/d的沙峰 )出现在 1977年以前 ;含沙量 >80kg/m3 的历时和可能产生异重流的含沙量天数都逐步减少。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基本不存在大洪灾及由沙峰造成的河口河道快速堆积而使河流改道现象 ,引起这些变化的因素除降雨外主要为流域耗水量不断增加及大中型水库的建成运用等 ,黄河入海水沙的这种锐减及水沙峰的极端情况都会对河口演变和河口区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杨作升戴慧敏王开荣
关键词:含沙量
百年来长江口泥质区高分辨率沉积粒度变化及影响因素探讨被引量:83
2007年
对长江口泥质区Chjk01与E4站位的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210^Pb测年和粒度分析,结果显示Chjk01孔与E4孔的沉积年代分别为132年(1873-2005年)与41年(1962-2003年),平均沉积速率达2.8cm/a与3.5cm/a。高密度间隔(0.5-1.0cm)粒度分析达到了反映粒度季节性变化的高分辨尺度。两孔粉砂含量随深度基本保持不变,粘土与砂含量则互为消长。Chjk01孔沉积物粒度自1873年以来明显呈三段式变化,1873-1957年间的84年中粒度稳定地逐渐变粗、砂含量增加、粘土含量减少、分选变差;1957-1981年间的24年中粒度逐渐变细、粘土含量增加、砂含量减少、分选变好,在1970-1981年间的11年中粒度最细;1981-2005年间的24年中粒度总体变粗、砂含量波动式增大,但变化趋势不明显。E4孔在1962-2003年间的41年中,沉积粒度特征与Chjk01孔基本一致。1873年以来的132年期间长江口泥质区粒度变化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与同时期长江水沙入海主泓位置,以及主汊道的分沙比阶段性演变相对应;长江口泥质区粒度长尺度的阶段性变化,对长江大通站(1950-2004年)水沙变化和东亚季风强度指数(1873-1995年)变化不敏感。因此,长江水沙入海主泓位置与两孔位置距离的变化是影响泥质区粗、细粒级含量相对变化的主控因素,掩盖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杨作升陈晓辉
关键词:粒度长江口泥质区高分辨率
55年来黄河下游逐日水沙过程变化及其对干流建库的响应被引量:27
2008年
以55年来(1950—2004年)黄河下游花园口和利津水文站逐日水沙资料为依据,将黄河下游水沙变化分为5个阶段,分别与4个黄河干流水库的开始运作时间对应,分析和对比了花园口和利津两站5阶段逐日水沙记录和图谱特征和变化。结果显示黄河下游逐日水沙特征在干流水库的运作下发生显著的阶段性改变,至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主要是洪峰和沙峰消失,传统汛期与非汛期季节划分趋于模糊,调水调沙短期内的输沙量占全年输沙量的2/3以上,下游由淤积变为冲刷、可能产生泥沙异重流的天数大幅度减少。下游河道有显著的削峰、滞洪和淤沙作用,花园口/利津站3—6月逐日水沙量差距分阶段快速加大,最大可达20倍,表明下游耗水增加并集中在春灌时段,是入海水量减少的主因之一。目前,水库联合调水调沙期间是河口异重流发育的最佳时段。55年来黄河下游逐日水沙过程的变化表明,黄河逐日水沙特征发生了受控于人类活动的根本性变化。
杨作升李国刚王厚杰胡邦琦程义吉
关键词:水库调蓄黄河下游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pH、Eh分布及制约因素被引量:27
2008年
使用精密酸度计和新型全自动氧化还原电位仪测定了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pH、Eh值,分析了它们的分布特征,并从水团性质、层化特征、底质类型、生物扰动等方面深入探讨了pH、Eh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研究表明:研究区内表层沉积物属于中性—弱碱性环境,pH值变化于7.1~7.8之间,空间分布上具有分带性和不均一性特征;为还原环境,Eh变化于-100~-300mV之间,大部分在-250mV左右,其空间分布也具有弱分带和不均一的特点。该区沉积物酸碱性主要受水团性质的制约,同时底质类型、生物扰动对沉积物酸碱性也有一定影响,而氧化还原电位则主要受水团性质、水层层化和生物扰动等的影响。
齐红艳范德江徐琳杨作升
关键词:长江口沉积物PHEH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