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100104-14)
- 作品数:4 被引量:45H指数:3
- 相关作者:年海杨存义江炳志曹亚琴程艳波更多>>
-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不同播期对华南夏大豆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35
- 2010年
- 采用3个国审夏大豆新品种,在广州分5个播期种植,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华南夏大豆农艺性状、产量、蛋白质及脂肪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大豆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都有明显的影响。播期对产量、粗蛋白、粗脂肪及蛋脂总和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不同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也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播期的延迟,单株产量、主茎荚数、分枝荚数、主茎粒数和分枝粒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播种,大豆产量和品质表现较好,是最佳播种期。在7月下旬之后播种,大豆植株矮小,分枝数少且分枝粒数比主茎粒数少,需要增加播种密度来提高产量;同时应适当灌溉,以防晚熟或晚播品种在开花至鼓粒期受干旱影响。华夏3号在最佳时期播种,分枝产量起主要贡献,所以该品种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播种应合理密植,以保证通过提高分枝产量而获得高产。
- 程艳波江炳志蔡史欣年海曹亚琴李文坚蔡银玲
- 关键词:夏大豆播种期
- 南方三省(区)抗大豆疫霉根腐病野生大豆资源的筛选被引量:5
- 2010年
- 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用大豆疫霉菌株Pm14对南方部分地区野生大豆资源进行了筛选,并进一步探讨了野生大豆的抗病资源分布和抗病能力。结果表明:江西、湖南和广西的273份野生大豆资源中3.30%表现为抗病,16.48%表现为中间反应类型。南方地区野生大豆存在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资源,其中广西的野生大豆抗性稍强。
- 任海龙宋恩亮马启彬杨存义王瑞鹏马天翔唐玉娟年海
- 关键词:野生大豆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筛选
- 大豆生育期性状QTL定位被引量:4
- 2010年
- 选用中豆31×B13杂交组合的182个F2单株构成的群体,构建了一张包含155个SSR标记的简单遗传图谱。利用构建的遗传图谱采用区间作图法对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大豆的出苗至初花日数、初花至完熟日数和全生育期进行QTL定位,以研究大豆生育期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发现在C1连锁群上有1个QTL与出苗至初花日数有关,可解释66.40%的遗传变异;发现7个QTL与初花至完熟日数有关,分别位于A2、B2、C1、L、M 5个不同的连锁群上,可解释6.70%~18.00%的遗传变异;2个QTL与全生育期有关,均在C1连锁群上,可分别解释31.90%和36.70%的遗传变异。这些QTL的发现可以为大豆生育期QTL的发掘和利用以及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参考。
- 王海杰杨存义江炳志赵青松陈淑珍年海
- 关键词:大豆生育期分子标记
- 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华夏5号的选育被引量:2
- 2011年
- 华夏5号是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大豆课题组利用高蛋白春大豆品种桂早1号为母本,从巴西引进耐酸铝低磷品种巴西8号(CONQUISTA)为父本有性杂交,采用混合摘荚法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2009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平均生育期101 d,属夏大豆中晚熟品种,2004—2005年参加国家热带亚热带地区夏大豆区域试验,其中在广州、英德、茂名、惠州4点平均每667m2产量208.91 kg,比对照种埂青82增产25.40%;2006年参加国家夏大豆生产试验,广东3点平均每667m2产量173.32 kg,比对照种增产31.47%。适宜在广东全省夏秋大豆种植区推广种植,该品种是广东省审定的第1个夏秋大豆高蛋白质新品种。
- 曹亚琴程艳波马启彬杨存义刘玉涛年海
- 关键词:大豆选育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