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999063002)
- 作品数:12 被引量:55H指数:4
- 相关作者:欧可群王蕾马玉琼陈文玉朱家媛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石河子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荧光金顺行追踪结合免疫荧光组化法在大鼠松果体神经供给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00年
- 马玉琼王蕾朱家媛吴亮生陈文玉欧可群
- 关键词:松果体
- LPS对大鼠海马CA2~3区nNOS和FOS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 2004年
- 目的 探讨NO和c-fos在SD大鼠海马CA2~3区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方法 腹腔注射LPS600μg/kg建立免疫激发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观察两组大鼠海马CA2~3区nNOS和FOS蛋白的表达,检测OD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NOS和FOS蛋白在大鼠海马各区均有散在分布,LPS刺激组海马CA2~3区nNOS和c-fos免疫阳性产物的OD值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海马CA2~3区可能通过NO和(或)c-fos途径参与调节LPS诱导的免疫反应过程。
- 韩秀引王蕾马玉琼党进峰欧可群陈文玉张建国
- 关键词:LPSNNOSFOSC-FOS
- 白细胞介素1β在大鼠外周血中含量的昼夜节律变化研究被引量:1
- 2001年
- 成年雄性 SD大鼠 2 4只随机分成 4组 ,分别在 1 6:0 0、2 2 :0 0、4:0 0和 1 0 :0 0四个时间腹腔注射 LPS(lipopolysaccharide细菌脂多糖 )。 2小时后 ,各组又分别在 1 8:0 0、2 4 :0 0、0 6:0 0、1 2 :0 0四个时间麻醉采血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中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的含量。结果 :0 6:0 0时组血中IL- 1 β含量最高 ,1 2 :0 0时组和 1 8:0 0时组最低 ,2 4 :0 0时组次之 ,0 6:0 0时组和 1 2 :0 0时组及 1 8:0 0时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显示出 IL-
- 宋玉光陈文玉欧可群王蕾马玉琼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Β昼夜节律外周血细菌脂多糖
- 免疫刺激对大鼠海马CA2、3区nNOS和c-Fos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通过观察细菌脂多糖(LPS)对海马CA2、3区nNOS和c-Fos表达的影响,探讨海马CA2、3区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与NO和c-Fos蛋白的相关性。方法实验组SD大鼠腹腔注射LPS,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2.5 h后,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海马CA2、3区nNOS mRNA、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该区c-Fos mR-NA,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该区nNOS和c-Fos的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和腹腔注射LPS组大鼠海马CA2、3区的nNOS,c-Fos及其mRNA的OD值如下:nNOS mRNA(0.283±0.09,0.476±0.03),nNOS(0.653±0.97,1.155±0.12),c-Fos mRNA(1.031±0.99,1.326±0.91),c-Fos(0.426±0.16,0.830±0.14);LPS使大鼠海马CA2、3区nNOS和c-Fos mRNA及表达产物含量均上调。结论海马CA2、3区在机体的免疫应激反应中起重要调节作用,NO和c-Fos蛋白可能是该调节过程中的重要信使分子。
- 韩秀引王蕾马玉琼欧可群陈文玉
- 关键词:菌脂多糖NNOSC-FOS海马CA3区免疫刺激
- 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对脾脏免疫功能神经调控的研究被引量:4
- 2001年
- 目的探讨 PVN不同亚核在调控脾脏免疫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4只 SD大鼠脾脏内注射假狂犬病毒 (PRV)96 h后 ,采用免疫组化法和体视学方法研究被假狂犬病毒跨突触感染的神经元在 PVN不同亚核内的分布特点及其与 PVN内 AVP神经元位置配布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PRV感染的神经元主要聚集于 PVN尾段的尾侧大细胞亚核 (PM)和外侧小细胞亚核 (L P) (占总面积的 73.49% ) ,少量分布于喙段的前小细胞亚核 (L P)、中段的背侧小细胞亚核 (DP)和室周小细胞亚核内(PP)。其中 L P及 PM内的部分 PRV感染神经元分布在 AVP阳性神经元聚集的区域内。结论 PVN对脾脏免疫功能的调控除了传统神经内分泌途径外 ,还可能存在下列途径 :PM内的 AVP阳性神经元和 L P、DP及 AP内的神经元通过向延髓背侧及脊髓中间外侧柱的投射 。
- 朱家媛欧可群王蕾陈文玉马玉琼
- 关键词:下丘脑室旁核假狂犬病毒脾脏免疫精氨酸血管加压素
- LPS免疫激发大鼠视上核内一氧化氮表达的昼夜节律
- 目的探讨LPS免疫刺激时大鼠下丘脑视上核一氧化氮表达的昼夜节律变化。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在16:00、22:00、4:00、和10:00时腹腔注射细菌脂多糖(LPS)。两小时后,分别灌注固定取脑。...
- 韩秀引宋玉光王蕾陈文玉欧可群马玉琼
- 关键词:视上核昼夜节律细菌脂多糖一氧化氮
- 文献传递
- 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对淋巴结免疫功能的神经调控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探讨下丘脑室旁核 (PVH)是否通过直接的神经联系对淋巴结的功能进行调控。方法 采用假狂犬病毒 (PRV)跨神经元追踪方法研究肠系膜淋巴结注射PRV大鼠PVH内PRV感染神经元的分布 ,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腹腔注射细菌脂多糖 (LPS)后大鼠PVHc fos表达的变化。结果 在注射PRV动物的PVH内出现被PRV标记的阳性神经元 ,既有大细胞神经元 ,也有小细胞神经元 ,它们主要分布在PVH尾侧帽部和内侧部。FOS阳性产物在PVH的神经元核中出现 ,其阳性细胞的分布范围及阳性细胞的数目在LPS注射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批不同实验动物的相同冠状平面比较 ,可发现PVH中大多数PRV标记的阳性神经元出现在LPS注射后FOS阳性细胞数目增多的区域内。结论 PVH可能通过直接的神经环路与淋巴结相互联系 。
- 王蕾欧可群陈文玉朱家媛马玉琼韩秀引
- 关键词:下丘脑室旁核淋巴结细菌脂多糖即刻早期基因
- 免疫增强状态下大鼠淋巴结中ACTH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变化与免疫功能的相关关系
- 2002年
- 目的 :研究在免疫增强应答中 ,淋巴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阳性 (ACTH- ir)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以及与体液、细胞免疫的相关关系。方法 :取成年雄性 SD大鼠建立动物模型。在免疫增强过程中 ,按不同时序取样五次 ,分别检测血清 Ig G含量与颌下淋巴结单位面积中 ACTH- ir细胞和 CD2 5阳性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ACTH- ir细胞数量在初次免疫刺激后显著上升 ,在第 6天达到峰值 (P<0 .0 5 )。此后随机体免疫状况增强而迅速下降 ,于第 2 6天降到最低值 (P<0 .0 5 )。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 (ACTH- ir)细胞和 CD2 5阳性细胞在数量上呈负相关关系 ;而 (ACTH- ir)细胞数量与 IL- 2 ,Ig G含量间未发现有相关关系。结论 :结果提示在免疫增强状态下 ,CD2 5阳性细胞对 (ACTH- ir)细胞可能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
- 任健欧可群陈文玉王蕾马玉琼
- 关键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阳性细胞免疫增强IGG抗体细胞淋巴结
- 大鼠下丘脑室旁核一氧化氮和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β含量的昼夜节律变化及相关性的探讨
- 2002年
- 目的:探讨大鼠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β(IL-β)和下丘脑室旁核中的一氧化氮是否具有昼夜节律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在16:00、22:00、4:00和10:00时腹腔注射细菌脂多糖。两小时后,分别麻醉采血及灌注取脑。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外周血IL-1β的含量,运用β-NADPH-酶组化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室旁核中NADPH-d阳性神经元的切面面积和平均灰度值进行分析。结果:1.6:00时组外周血IL-1β含量最高,12:00时组最低,显示出明显的昼夜节律性。2.四组大鼠室旁核内NADPH-d阳性神经元的切面面积12:00时组最大,18:00时组最小,差异有显著性。3.外周血IL-1β含量昼夜节律变化的时相比室旁核一氧化氮产生量昼夜节律变化的时相早6小时。结论:大鼠外周血中IL-1β和室旁核一氧化氮的产生量均有昼夜节律性变化,外周血中IL-1β可能对室旁核一氧化氮的产生有促进作用。
- 宋玉光陈文玉欧可群王蕾马玉琼
- 关键词:下丘脑室旁核白细胞介素1Β一氧化氮
- 一氧化氮(NO)的生物学作用及节律被引量:14
- 2000年
- 宋玉光欧可群陈文玉
- 关键词:一氧化氮生物学作用节律生理学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