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565)

作品数:3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刘友学张艳蒋茂莹李清曾嘉颖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原代培养
  • 2篇脂肪
  • 2篇脂肪细胞
  • 2篇细胞
  • 1篇蛋白
  • 1篇前脂肪细胞
  • 1篇全反式
  • 1篇全反式维甲酸
  • 1篇全反式维甲酸...
  • 1篇维甲酸
  • 1篇维甲酸抑制
  • 1篇细胞培养
  • 1篇消化酶
  • 1篇激活蛋白
  • 1篇激活蛋白1
  • 1篇激活受体Γ2
  • 1篇过氧化
  • 1篇过氧化物酶体
  • 1篇过氧化物酶体...
  • 1篇分化

机构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刘友学
  • 2篇张艳
  • 1篇陈洁
  • 1篇刘官信
  • 1篇李廷玉
  • 1篇曾嘉颖
  • 1篇张晓萍
  • 1篇李清
  • 1篇蒋茂莹

传媒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09
  • 1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大鼠成熟脂肪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比较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寻体外分离培养大鼠成熟脂肪细胞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器官培养法、天花板培养法和改良天花板培养法3种不同的原代培养方法,体外培养大鼠成熟脂肪细胞。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及油红O染色结果,比较3种培养方法所培养的脂肪细胞的差异。结果:3种培养方法均培养出成熟的脂肪细胞,细胞形态一致,其中改良天花板培养法的培养效率最高,培养出的细胞形态最好。结论:改良天花板培养方法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大鼠成熟脂肪细胞原代培养方法,为进行脂肪细胞的相关研究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
张艳张晓萍刘官信刘友学
关键词:脂肪细胞细胞培养原代培养
大鼠前脂肪细胞消化酶原代培养方法改良的探讨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改进大鼠前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对Poznanski胶原酶消化法进行改良,包括延长胶原酶消化法时间、3次离心和2次滤网过滤,分化培养后采用油红O染色对细胞进行鉴定,通过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的绘制确定原代培养大鼠前脂肪细胞的细胞学特性。结果:用改良后的方法获得大量成份均一、生长旺盛的前脂肪细胞,细胞活力测定90%为活细胞;前脂肪细胞5d左右进入指数增长期,8d左右达到平台期,倍增时间约为60h;在分化培养基的诱导下可以向脂肪细胞分化。结论:实验成功地建立了前脂肪细胞培养体系,较原方法更加有效。
蒋茂莹张艳刘友学
关键词:前脂肪细胞
全反式维甲酸抑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信号通路中Fosl1直接调控PPARγ2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研究激活蛋白1(AP-1)在全反式维甲酸(ATRA)抑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脂分化信号通路中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原代BMSCs,体外分离、培养和成脂诱导。油红O染色鉴定细胞脂滴形成情况。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脂肪细胞形成相关蛋白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脂蛋白脂肪酶(LPL)、脂肪酸转运蛋白(CD36)、脂滴包被蛋白(perilipin)、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以及AP-1家族各成员(Fosl1、Fosl2、c-Fos、c-Jun、Jun B、Jun D和Fos B)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 IP)检测相关蛋白(RARγ和Fosl1)与PPARγ2基因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结果:油红O染色显示ATRA处理组中细胞脂滴数量明显减少。BMSCs成脂诱导12 d后,与对照组相比,1μmol/L ATRA处理组FABP、LPL、CD36、perilipin和PPARγ2的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RT-qPCR检测AP-1家族各转录因子表达结果显示Fosl1在ATRA处理组成脂诱导第2天、第6天和第10天表达均显著升高。Westren blot结果表明ATRA处理组Fosl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PPARγ2蛋白表达降低。Ch IP-qPCR实验发现Fosl1蛋白可结合在PPARγ2基因启动子区域,而RARγ蛋白未直接结合在PPARγ2基因启动子区域。结论:ATRA可抑制BMSCs成脂分化及脂质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可能与其通过上调Fosl1直接结合PPARγ2基因启动子区域、下调PPARγ2表达有关。
李清邹丽影曾嘉颖陈洁李廷玉刘友学
关键词:全反式维甲酸成脂分化激活蛋白1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