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兴渔项目

作品数:17 被引量:204H指数:10
相关作者:朱新平陈昆慈陈永乐白俊杰潘德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水产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美洲鲥
  • 4篇黄喉拟水龟
  • 4篇黑鲈
  • 4篇大口黑鲈
  • 3篇胚胎
  • 2篇选育群体
  • 2篇营养
  • 2篇营养成分
  • 2篇幼体
  • 2篇胚胎发育
  • 2篇肌肉营养
  • 2篇孵出幼体
  • 2篇孵化
  • 2篇斑鳠
  • 2篇病原
  • 1篇单核
  • 1篇单核苷酸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机构

  • 17篇中国水产科学...
  • 7篇上海海洋大学
  • 2篇上海水产大学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作者

  • 12篇朱新平
  • 9篇陈昆慈
  • 5篇陈永乐
  • 4篇洪孝友
  • 4篇潘德博
  • 4篇白俊杰
  • 3篇李凯彬
  • 3篇郑光明
  • 3篇李胜杰
  • 2篇赵建
  • 2篇樊佳佳
  • 2篇高明英
  • 2篇邓国成
  • 2篇焦宗垚
  • 2篇于凌云
  • 2篇史燕
  • 2篇叶星
  • 2篇魏成清
  • 2篇杜合军
  • 2篇赵密

传媒

  • 4篇水产学报
  • 3篇水生生物学报
  • 2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Curren...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营养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湛江海洋大学...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口黑鲈“优鲈1号”选育群体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评价被引量:23
2012年
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Lacépède)]"优鲈1号"(以下简称"优鲈1号")与非选育群体(简称对照组)的肌肉营养成分及营养品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优鲈1号"和对照组肌肉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分别为73.63%和74.35%、19.34%和19.42%、4.45%和4.67%、1.09%和1.12%,统计分析表明,"优鲈1号"肌肉中水分和粗脂肪含量低于对照组,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6种矿物质元素进行检测,"优鲈1号"和对照组肌肉中钙(Ca)、镁(Mg)、铁(Fe)、锌(Zn)和硒(Se)含量分别为428.34 mg/kg和424.57 mg/kg、252.63 mg/kg和259.77 mg/kg、6.92 mg/kg和5.76 mg/kg、7.73 mg/kg和5.77 mg/kg、0.40 mg/kg和0.41 mg/kg,统计分析显示"优鲈1号"肌肉中铁(Fe)和锌(Z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元素差异均不显著(P>0.05)。"优鲈1号"和对照组肌肉中均测定出17种氨基酸,其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和鲜味氨基酸(DAA)含量分别为18.10 mg/100 g和17.17 mg/100 g、9.46 mg/100 g和8.72 mg/100 g、8.00 mg/100 g和7.80 mg/100 g,统计分析显示差异均不显著(P>0.05)。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计算结果,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Met+Cys)。"优鲈1号"和对照组肌肉中均检测到28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分别为13.96 g/kg和14.68 g/kg、13.66 g/kg和14.72 g/kg、16.37 g/kg和16.58 g/kg,其中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SFA/UFA)均为0.47。综上所述,"优鲈1号"仅在水分、粗脂肪、铁(Fe)和锌(Zn)含量上略优于对照组,其他肌肉营养成分和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
樊佳佳白俊杰李胜杰马冬梅于凌云叶星
关键词:大口黑鲈营养成分营养品质
珠江斑鱯的早期胚胎发育观察被引量:2
2007年
观察了珠江斑鳠3批次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描述及记录了胚胎发育各期的形态特征及所需时间。斑鳠的成熟卵子呈圆形,黄色,卵子直径为3.1-3.8 mm,吸水后最大卵径为4.0-4.2 mm,受精卵黏性很小。珠江斑鳠胚胎发育与其他硬骨鱼类基本相似,属于盘状卵裂。在水温(27.5±0.5)℃时,受精后约1 h 10 min进入胚盘形成期,受精2 h 15 min后进入卵裂期,受精后7 h 50 min,进入囊胚期,再经约13 h 45 min进入原肠期,受精后21 h15 min,胚孔封闭,当受精39 h 5 min后,心脏开始出现搏动,受精后55 h,仔鱼开始孵出。
焦宗垚陈赛陈昆慈朱新平谢刚杜合军刘毅辉陈永乐
关键词:斑鳠胚胎发育
大口黑鲈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筛选及其与生长性状关联性分析被引量:22
2010年
采用PCR-SSCP和PCR-RFLP技术对大口黑鲈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全序列进行了SNPs位点筛选和分型,共筛选到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C-1453T和T+33C),其中C-1453T位于启动子E8box和Octamer(+)调控元件之间的区域,T+33C的突变位于第一外显子区域,属于同义突变,氨基酸没有发生变化;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单标记位点与大口黑鲈生长性状(体重、体长、体高、体宽和眼间距)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将2个SNPs位点不同基因型组合成6种双倍型(去掉频率小于3%的组合),关联分析表明,双倍型D2在体重、体长、体高、体宽和眼间距的均值均高于其它双倍型,而双倍型D5在体重、体长、体高、体宽和眼间距的均值均低于其它双倍型,双倍型D2与D5之间在5个主要生长性状均存在差异显著(P<0.05),推测双倍型D2对生长性状起正相关,而双倍型D5与大口黑鲈的生长性状呈负相关,因此推断MSTN基因突变位点双倍型D2与D5可作为大口黑鲈生长性状的两个标记位点,用其分子标记位点来辅助大口黑鲈育种工作以期加快育种进程。
于凌云白俊杰樊佳佳李小慧叶星
关键词:大口黑鲈肌肉生长抑制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美洲鲥工厂化养殖模式初探被引量:12
2010年
从美国引进美洲鲥受精卵,在广东清远阳山进行了美洲鲥的受精卵的孵化、工厂化苗种培育、养殖等技术的研究。在美洲鲥孵化、苗种培育与养殖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使美洲鲥受精卵的孵化率达到80%,苗种培育成活率达到85%,养殖成活率达90%,为我国美洲鲥工厂化养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
潘德博洪孝友朱新平陈昆慈李凯彬
关键词:美洲鲥孵化苗种培育养殖
美洲鲥与孟加拉鲥肌肉营养成分比较被引量:11
2013年
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孟加拉鲥(Tenualosa ilisha)分别属鲱形总目(Clupeomorpha)、鲱形目(Clupeiformes)、鲱科(Clupeidae)的西鲱属(Alosa)和鲥属(Tenualosa)。美洲鲥分布于北美洲东西沿岸的河流和海洋中,孟加拉鲥分布在波斯湾之孟加拉的北孟加拉洋,包括孟加拉东海岸和西海岸,是每年春夏之交准时溯河产卵繁殖的洄游性鱼类。
洪孝友谢文平朱新平陈昆慈潘德博
关键词:美洲鲥肌肉营养成分
美洲鲥的形态特征与细胞核型被引量:3
2011年
通过观察、解剖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详细描述了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并对其核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美洲鲥体呈纺锤形,鱼体背部为灰黑色,略带蓝绿色光泽;口端位略偏上口位,脂眼睑发达,鳞片较大,侧线不发达,鳃耙细长而致密,第1外鳃弓鳃耙数为24-31+47-55;鳍式分别为D.3-13-16,P.1-16-17,V.1-8,A.1-2-17-19,C.23;体长分别是体高、头长、尾柄长、肠长和肛前体长的3.48倍、4.19倍、6.88倍、2.12倍和1.44倍,头长分别是吻长、眼径和眼间距的3.60倍、5.13倍和3.99倍,体高是体宽的2.27倍,尾柄长是尾柄高的1.71倍;胃发达呈"Y"型,幽门盲囊长且细,有92-115条;鳔2室,与体腔等长;体长(L)与体质量(W)的幂指数关系为W=0.0096L3.1429(n=47,R2=0.9753),肥满度系数为1.53;染色体数目2n=48,核型公式为4 sm+44 t,NF=52。
洪孝友朱新平陈昆慈潘德博李凯彬
关键词:美洲鲥核型
黏质沙雷氏菌诱导的黄喉拟水龟SMART cDNA文库构建及相关基因的鉴定被引量:4
2011年
以致病黏质沙雷氏菌人工感染的黄喉拟水龟肝组织为材料,应用SMART(switching mechanism at 5’end of RNA transcript)技术,构建了黄喉拟水龟的全长cDNA文库。首先用SMARTTM PCR cDNA systhesis kit合成全长的双链cDNA,通过琼脂糖凝胶分级分离技术切除小片段的cDNA,将大于500 bp的cDNA连接到pGEM-T载体中,电转化到J M109感受态细胞。在构建好的文库中,经测定,文库约含有1.8×105个重组子,重组效率达90%,插入片段多在0.5~3.0 kb之间。对库中长度约为1 000 bp的80个基因进行了测序,结果显示大部分首次在龟类发现。测序鉴定的基因包括免疫相关基因9个、信号传导基因6个、催化酶类基因8个、糖代谢相关基因2个、转运相关基因1个、结构基因2个。
赵密朱新平史燕高明英
关键词:黄喉拟水龟黏质沙雷氏菌基因鉴定
美洲鲥胚胎及仔稚鱼的发育被引量:24
2011年
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描述了胚胎和仔、稚鱼的生长发育特征。美洲鲥受精卵球形、无油球,为沉性卵,卵径2.85—3.28 mm。在水温20.3℃—21.9℃孵化条件下,经过82h孵化出膜,根据其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胚胎发育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7个发育阶段。美洲鲥初孵仔鱼全长为(8.56±0.36)mm,其卵黄囊体积为(4.57±0.77)mm3。1日龄仔鱼脑部发育明显,口张开,肛门开通,胸鳍形成。2日龄仔鱼卵黄囊体积(0.71±0.23)mm3,只有刚孵化的15.54%。3日龄仔鱼经过1d的混合营养期,卵黄被完全吸收,4日龄仔鱼完全营外源性营养,卵黄囊的体积(V)随孵化时间(h)的变化方程为V=4.1583e-0.0356h(R2=0.9901)。此后,背鳍鳍条、尾鳍鳍条、臀鳍鳍条和腹鳍鳍条相继在晚期仔鱼出现,9日龄仔鱼尾椎开始弯曲,21日龄仔鱼尾椎弯曲完成。27日龄鱼鳞开始形成,到33日龄稚鱼全身披鳞,个体发育进入幼鱼期,仔稚鱼期间的生长模型方程为:TL=0.0049D2+0.5091D+9.2578(R2=0.9885,TL为全长,D为日龄)。
洪孝友朱新平陈昆慈潘德博李凯彬
关键词:美洲鲥胚胎仔鱼稚鱼发育
大口黑鲈病毒性溃疡病病原的分离和鉴定被引量:26
2009年
对广东省佛山地区2008年夏季高温时期暴发的大口黑鲈溃疡病的病原进行分离,从患病鱼的病灶肌肉组织中分离到5株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健康大口黑鲈,均末出现溃疡暴发病的典型症状——病鱼体表大片溃烂,裸露肌肉坏死并有出血,尾鳍、胸鳍和背鳍基部红肿溃烂。制备病灶肌肉组织的除菌过滤液,背部肌肉注射感染健康大口黑鲈,7d后出现典型的溃疡病症状。取自然发病鱼和人工感染的患病鱼病灶肌肉组织制作超薄切片,经电镜观察,均发现组织中有大量病毒颗粒,病毒粒子有囊膜,呈六角形,为正20面体对称结构,大小约为145.5nm。根据已知虹彩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CP)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提取人工感染发病鱼病灶肌肉组织的DNA进行PCR扩增,将扩增片段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与已报道的虹彩病毒MCP基因有着较高同源性(39.5%~100%)。从电镜观察和MCP基因测序分析结果确认该病毒为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中的一种病毒,与国外报道的大口黑鲈病毒(LMBV)在分子特性和引起的疾病特征上有一定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大口黑鲈溃疡性暴发病的病原是虹彩病毒,将该病暂命名为大口黑鲈病毒性溃疡病。
邓国成谢骏李胜杰白俊杰陈昆慈马冬梅江小燕劳海华
关键词:大口黑鲈溃疡病病原虹彩病毒
珠江野生卷口鱼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被引量:15
2006年
应用RAPD技术对珠江水系西江段广西桂平至广东肇庆之间的野生卷口鱼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利用20个随机引物对卷口鱼30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一共扩增出3840条DNA片段,平均每个个体扩增出128条带。在检测到的128个位点中,多态位点数为85个,占66.4%,标记的分子量在0.2~3kb之间。个体间最大的遗传距离为0.2913,个体间最小的遗传距离为0.0291。30个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501±0.0343。与野生草鱼、鲫鱼、黄颡鱼、胭脂鱼等相比,卷口鱼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表明野生卷口鱼可能存在较大的群体。采用临近聚类法(NJTREE)构建了30个个体相互关系的分支图。30个个体被分为两个群体,显示野生卷口鱼在广西桂平至广东肇庆之间的江段中可能至少存在两个种群。本研究为卷口鱼的种质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以及选择育种提供了一些基础数据。
杜合军朱新平陈昆慈郑光明陈永乐焦宗陈赛
关键词:RAPD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