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00270)

作品数:6 被引量:29H指数:4
相关作者:姜笑梅殷亚方刘晓丽王莉娟瞿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自然博物馆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与国际热带木材组织合作项目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3篇人工林
  • 3篇人工林尾巨桉
  • 3篇尾巨桉
  • 3篇巨桉
  • 2篇立木
  • 1篇杨树
  • 1篇应变片
  • 1篇应变仪
  • 1篇原木
  • 1篇重复力
  • 1篇轴向
  • 1篇无性系
  • 1篇细胞壁
  • 1篇毛白杨
  • 1篇木质化
  • 1篇锯割
  • 1篇活立木
  • 1篇基本密度
  • 1篇过氧化物
  • 1篇过氧化物酶

机构

  • 6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北京自然博物...

作者

  • 6篇殷亚方
  • 6篇姜笑梅
  • 3篇刘晓丽
  • 1篇李悦
  • 1篇王莉娟
  • 1篇瞿超

传媒

  • 2篇林业科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电子显微学报
  • 1篇桉树科技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Pilodyn方法评估阔叶树种人工林立木的基本密度被引量:14
2008年
该文采用Pilodyn设备评估立木的基本密度,以建立一种快速准确预测立木基本密度的方法。首先以我国种植的I-72杨、粗皮桉、尾巨桉和尾叶桉等4种阔叶树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立木胸高位置处南北向进行Pilodyn测试,然后在Pilodyn测点位置附近钻取生长锥锥芯,并测定木材基本密度,最后比较立木的Pilodyn测试结果与木材基本密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未剥除树皮条件下,使用Pilodyn方法评估立木胸高处外侧的基本密度比整个径向的基本密度更具有优势,其中I-72杨、粗皮桉和尾巨桉的Pilodyn测试结果与外侧的基本密度均存在较好的负相关性,但尾叶桉的Pilodyn测试结果与外侧及整个径向基本密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在剥除树皮条件下,粗皮桉和尾巨桉的Pilodyn测试结果与外侧及整个径向基本密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P<0.001),高于未剥除树皮时的结果;而尾叶桉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虽然Pilodyn方法在预测立木木材密度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通过剥除树皮的方法可显著提高其预测立木外侧及整个径向基本密度的准确性。
殷亚方王莉娟姜笑梅
关键词:立木基本密度
人工林尾巨桉两个无性系轴向生长应变水平的评估被引量:3
2005年
本文利用应变片法测定了人工林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2个无性系 DH33-27和 EC1中生长良好的各30株活立木胸高处的轴向生长应变,并根据测得的2个无性系的生长因子及立地情况评价其与生长应变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评估了2 个无性系生长应变水平的差异及无性系重复力,研究结果表明:1)无性系 DH33-27与 EC1 生长应变在0.05水平下差异显著,DH33-27生长应变均值比 EC1小18%,2个无性系轴向生长应变主要分布在401×10^(-6)~550×10^(-6)之间,DH33-27生长应变变化幅度比 EC1小 31%。2)2个无性系重复力:R=0.76,单株重复力:R=0.10,表明本研究中尾巨桉2个无性系生长应变的差异主要来自无性系基因型。3)2个无性系轴向生长应变同胸径、树高等生长因子均不相关。本研究将有助于通过人工林尾巨桉生长应力测定,对人工林尾巨桉进行选育、栽培、木材性质的早期预测。
瞿超殷亚方姜笑梅李悦
关键词:人工林尾巨桉活立木重复力无性系尾巨桉人工林
人工林尾巨桉树木表面轴向生长应变被引量:5
2005年
为评估人工林尾巨桉生长应力水平并揭示其变异情况,采用应变片法对其表面轴向生长应变进行了测试.研究表明,表面轴向生长应变为拉应变,活立木胸高处表面轴向生长应变平均值基本分布在650×10-6~1 100×10-6之间;生长应变的测试一般需要3 min左右,这时应力释放完毕,应变值达到稳定.尾巨桉两个家系间及树干两个方位(南、北向)间的表面轴向生长应变差异不显著,沿树高变化不明显.
刘晓丽姜笑梅殷亚方
关键词:人工林尾巨桉
细胞壁中过氧化物酶的分布对杨树木质化过程的影响被引量:7
2007年
本文通过二氨基联苯胺(DAB)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利用透射电镜(TEM),研究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Carr.)木质部细胞分化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在细胞壁上的分布,并讨论了POD的分布位置与木质素沉积之间的关系。形成层细胞阶段和伸展生长阶段,POD主要分布在径壁上,尤其是细胞壁角隅处和初生纹孔场附近的细胞壁。在次生壁S1层的沉积开始后,胞间层的POD反应强烈。随后,POD的分布由胞间层的角隅处向S1层快速推进。但整个过程中,POD活性的增加并不是由胞间层依次向次生壁各层推进。与木质化过程的比较结果表明,POD参与了细胞壁的木质化过程,但次生壁中木质素的沉积位置并不与POD活性位置一一对应。这说明不同时期和不同位置分布的POD是具有不同功能的同工酶组份,不能将细胞壁上木质素的沉积位置与POD的分布简单地对应。
殷亚方姜笑梅
关键词:毛白杨木质化过氧化物酶
人工林尾巨桉原木内部轴向残余应变径向分布被引量:1
2009年
采用"中心板锯割法"结合"应变片法"对人工林尾巨桉原木内部轴向残余应变径向分布进行测试和研究。结果表明:原木内部轴向残余应变径向上分布沿髓心的对称性较好,在靠近树皮处为拉应变,向髓心方向拉应变逐渐减小,到某个树干半径后减为0,随即转变为压应变,向髓心方向压应变逐渐增大,径向分布的回归方程为:y=-21.075x2+4.5297x+890.75(r=0.87),在0.01水平相关性极显著,拉应变向压应变转变的树干半径为0.681R;在不同原木高度上内部轴向残余应变的径向分布模式相似,回归曲线相关性均在0.01水平极显著,但随着原木高度的增加相关性下降;原木直径影响内部轴向残余应变径向分布曲线的变化梯度,直径越小,曲线越陡峭。本研究提出原木直径对内部轴向残余应变径向变化梯度的影响具有一个临界值的观点,原木直径小于这个临界值时,随着直径的减小,内部轴向残余应变径向分布的变化梯度显著增大,对于本研究中的尾巨桉,原木直径的临界值为19.9cm。
刘晓丽殷亚方姜笑梅
关键词:人工林尾巨桉
应变片和轴向生长应变仪法测试树木轴向表面生长应变被引量:4
2005年
In this paper, CIRAD-Foret method and strain gauge method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longitudinal surface growth strains released from fallen woods. Comparison was also done between two methods for measurements at the same point (sawing grooves inside the position pins)and at two point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alues obtained from the CIRAD-Foret method were bigger than those from strain gauge method. The former was 1.3 times as high as the latter for the measurement at two points, and it was 2.0 times as high as the latter for the measurement at the same point. There was no distinct difference in the longitudinal surface growth strains from strain gauge method with measuring way at the same point and two points. However, the differences were obvious for the strains from CIRAD-Foret method with two measuring ways. They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little effect on the values from strain gauge method with measuring way at the same point or at two points, and that the measuring way would influence measured result when CIRAD-Foret method was applied. In general, in comparison with CIRAD-Foret method, strain gauge method was more stable.
刘晓丽姜笑梅殷亚方
关键词:应变仪应变片轴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