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1161)

作品数:4 被引量:31H指数:3
相关作者:张旭东何红波闫颖刘肖马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土壤
  • 2篇土壤颗粒
  • 1篇植物系统
  • 1篇示踪
  • 1篇土壤-植物
  • 1篇土壤-植物系...
  • 1篇小麦
  • 1篇离心
  • 1篇木质素
  • 1篇氨基酸
  • 1篇氨基糖
  • 1篇CO2浓度
  • 1篇CO2浓度升...
  • 1篇超声
  • 1篇春小麦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作者

  • 4篇何红波
  • 4篇张旭东
  • 2篇闫颖
  • 1篇王洋
  • 1篇田秋香
  • 1篇张威
  • 1篇刘宁
  • 1篇郑立臣
  • 1篇马田
  • 1篇吕慧捷
  • 1篇刘肖

传媒

  • 2篇土壤通报
  • 1篇土壤
  • 1篇核农学报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CO2浓度升高对土壤-植物(春小麦)系统光合碳分配和积累的影响被引量:12
2014年
光合碳在土壤-植物系统的分配与截获是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对农田生态系统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或CO2施肥条件下的农田土壤碳截获能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土壤-植物系统新老碳的区分必须依赖于同位素示踪技术。因此,研究利用13C标记CO2供给春小麦生长,并在小麦不同生长阶段(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光合C在小麦植株中的富集动态以及转运到地下部分的碳同化物变化。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更多的碳同化产物,增加小麦各器官生物量,增幅在拔节期最为显著。CO2浓度升高同时显著提高了光合C在小麦各器官的富集程度。在收获期,籽实中积累的光合C数量在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显著高于常规浓度,表明CO2浓度升高通过增加生物量,促进光合C的富集而提高了作物产量。随着小麦的生长,土壤中13C富集比例不断增加,但是在一个生长季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未发生显著变化,表明光合C不断向土壤转化并促进了SOC的更新。在常规CO2浓度下,经过小麦一个生长季后共有140mg·kg-1的13C进入土壤,其中植物光合C所占比例为97.9%。在CO2升高条件下,土壤13C富集比例在拔节期和抽穗期与常规CO2处理没有显著差异,到了成熟期13C富集比例由-17.9‰增至3.1‰,比常规CO2浓度处理提高了52.4%,表明更多的光合C在作物营养生长后期通过根系过程进入土壤,促进了SOC的更新。
马田刘肖李骏张旭东何红波
关键词:CO2浓度升高土壤-植物系统
土壤颗粒分级过程中超声破碎和离心分离的条件选择被引量:6
2012年
按照离心机SORVALL Legend RT的水平转子的尺寸,并根据斯托克斯公式对文献中已有的土壤颗粒分级方法中的离心时间重新设定。同时讨论了利用超声波进行土壤颗粒分散的使用条件,尤其应针对不同的土壤调整超声破碎仪的能量输入。用新优化的土壤颗粒分级方法对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试验站采集的棕壤进行了分级,其结果与吸管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并且回收率能达到95%以上。
吕慧捷何红波张旭东
关键词:超声离心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土壤重要有机组分循环转化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1年
土壤有机质包含多种不同结构的有机物质,如碳水化合物(中性糖、氨基糖)、蛋白质(氨基酸)、木质素等,这些组分在土壤中的保留时间从几天到几百万年,在有机质循环过程中的积累和转化动态各有特征,其作用和贡献也有所不同。由于有机质各组分本身在土壤中稳定存在,只有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才能定量研究有机质及其组分的循环动态。本文概述了利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有机质中的一些重要组分的来源、可利用性和转化动态及其生物标识作用的进展情况,从而深入了解土壤有机质循环转化动态及调控机制。
田秋香张威闫颖何红波张旭东郑立臣
关键词:土壤
土壤碳水化合物、氨基酸、木质素特性及其颗粒稳定性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4年
土壤有机质包含一系列具有不同结构的生物分子,然而这些生物分子对土壤物质循环过程的单独贡献仍不十分清楚。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综述了一些土壤重要有机组分(碳水化合物(氨基糖、中性糖)、氨基酸、木质素)的生物化学特性及其在土壤颗粒中的保持机制,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了土壤有机质组成特性、来源及其转化特征,旨在为土壤有机质的质量评价、管理、调控和改善提供理论指导。
王洋闫颖刘宁何红波张旭东
关键词:氨基糖氨基酸木质素土壤颗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