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4BJY210)

作品数:9 被引量:32H指数:3
相关作者:赵利卢洁王东霞熊爱华王圆圆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财经大学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篇就业
  • 2篇劳动就业
  • 2篇劳动力
  • 2篇劳动力需求
  • 2篇DID
  • 2篇产业结构
  • 2篇城镇化
  • 1篇洞庭湖
  • 1篇多AGENT
  • 1篇要素生产率
  • 1篇银行
  • 1篇银行竞争
  • 1篇引申
  • 1篇中国产业结构
  • 1篇中国产业结构...
  • 1篇人口集聚
  • 1篇生产率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经济
  • 1篇生态经济区

机构

  • 9篇山东财经大学
  • 1篇阳光人寿保险...

作者

  • 3篇赵利
  • 2篇卢洁
  • 1篇周宗安
  • 1篇熊爱华
  • 1篇王东霞
  • 1篇李新运
  • 1篇宿伟健
  • 1篇王圆圆

传媒

  • 4篇山东财经大学...
  • 2篇山东财政学院...
  • 1篇理论学刊
  • 1篇华东经济管理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政策冲击对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影响——由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成立引申被引量:1
2018年
近年来,为发展生态经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各地竞相建设生态经济区。科学评价生态经济区的政策效果,对政策本身的完善及检验地方政府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成效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采用2004-2015年湖南省1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与倾向值匹配法(DID-PSM),研究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成立引致的农业经济效应。研究表明:政策促进生态经济区内人均农业产出效率提升了6.2%,政策促进效应呈现地域异质性与时间动态增长性,政策通过提升产出效率提高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GDP;政策提升效应在DID-PSM核匹配下依然显著。
周宗安宿伟健李昱坤姜玉强
高校扩招政策是否影响了城乡收入差距?——基于双重差分模型(DID)的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的主要途径,高校扩招作为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政策,对城乡新劳动力群体的就业质量造成直接冲击。文章利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CHIP调查数据(2002—2007年),运用双重差分(DID)方法,对高校扩招前后城市和农村高学历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变化以及城乡高中生的收入差异进行两次双重差分分析,验证了高校扩招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带来的差异化影响,并从多个视角测度分析了高校扩招政策对城乡居民收入提升的净效应,且就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扩招政策对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提升的正效应提出了相关建议。
赵利张开元谭雯心王宇轩
关键词:高校扩招城乡收入差距双重差分
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1985-2011——基于山东省的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选取1985-2011年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和城镇劳动就业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分析、VAR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探究了产业结构调整对山东省城镇劳动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与城镇劳动就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长期内,第一产业对城镇劳动就业具有负向作用,第二产业对城镇劳动就业具有推动作用,第三产业对城镇劳动就业具有正向作用;第一、二产业对山东省城镇劳动就业波动的贡献率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第三产业对山东省城镇劳动就业波动的贡献率不是很大。
赵利卢洁
居民消费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机理与例证被引量:3
2017年
居民消费影响着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通过引导投资进行社会生产,能更好地提高投资的效率,平衡好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就业增加。实证分析表明,山东省居民最终消费所代表的居民消费总量对其劳动就业量有协整关系。长期中,居民最终消费的提高能够带动劳动就业,但短期内由于滞后性等因素导致居民消费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甚至为负。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往往伴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先进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短期内可能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因此表现出居民消费总量对劳动就业短期上的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短暂的,长期中,居民消费总量对劳动就业整体呈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东霞孙雯霞
关键词:居民消费劳动就业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
基于多Agent的我国城镇化水平动态模拟被引量:1
2015年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其未来的状态变化受到多个因素的交叉影响。文章从系统论观点出发,分析了城镇化过程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城镇化发展的多Agent模拟模型,模拟了智能体行为选择与状态演化的机理,预测了2014-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变化趋势。模拟结果显示:劳动力迁移是影响城镇化水平的直接因素;就业机会的增多、户籍改革政策的实施均为农村人口转变提供了生存保障,是影响城镇化水平的关键因素;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可达63.8%左右。
李新运王圆圆
关键词:城镇化
城镇化对就业的影响机制及促进就业的路径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中期加速阶段。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面临的下岗失业劳动力、自然增长劳动力和城乡迁移劳动力等就业压力增大,城镇化对就业的变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城镇化对就业的影响,表现为城镇化的就业补偿机制和破坏机制。城镇化的就业补偿机制的产生,是城市空间发展、人口聚集、产业转型升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城镇化的就业破坏机制的产生,是城市挤出效应产生、待城镇化人口增多、"城市病"现象凸显等因素共同导致。城镇化促进我国就业的路径,应选择构建完善的城镇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
熊爱华魏玉婷
关键词:城镇化就业产业结构人口集聚
银行竞争是否促进了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被引量:2
2018年
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利用168 841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数据计算了衡量银行业竞争程度的赫芬达尔指数,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了210个地级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2004—2012年银行竞争程度对城市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就全样本而言,银行竞争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是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银行竞争的加剧能够提升东部与中部地区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但西部与东北地区银行竞争的加剧并未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明显影响;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银行竞争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而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银行竞争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就不同城市级别而言,省级城市银行竞争的加剧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没有明显作用,而普通地级市银行竞争的加剧能够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张红霞刘维龙李阳
关键词:银行竞争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劳动就业的理论演变及作用机理分析被引量:12
2016年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劳动就业的理论演变经历了从配第—克拉克定理到库兹涅茨法则、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及其发展、多种理论观点的劳动力流动模型三个阶段,揭示了产业结构和劳动就业之间的关系。而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作用机理是复杂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伴随着技术进步,会使旧产业衰败、新兴产业兴起,并且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导致劳动力素质发生变化,人力资本投资增加,缓解就业压力;也会使城镇化水平提高,创造就业岗位;管理水平和制度障碍,使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进而使就业结构发生改变。
赵利卢洁
关键词:技术进步劳动力需求就业结构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产业结构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和增长速度,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学术研究领域的焦点之一。文章基于CNKI数据库中2000-2013年的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文献,利用文献计量法,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的发文数量、年度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进行了统计分析。
王东霞
关键词:CNKI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