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39904)

作品数:5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王向东林巍张燚强廖卓庭刘陆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德克萨斯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石炭
  • 3篇石炭纪
  • 2篇地层
  • 1篇地层序列
  • 1篇地层学
  • 1篇动物群
  • 1篇牙形刺
  • 1篇岩带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地层
  • 1篇演化史
  • 1篇有孔虫
  • 1篇杂岩
  • 1篇早二叠世
  • 1篇造山带
  • 1篇山带
  • 1篇蛇绿混杂岩
  • 1篇蛇绿混杂岩带
  • 1篇深水
  • 1篇深水沉积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德克萨斯理工...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3篇王向东
  • 2篇张燚强
  • 2篇林巍
  • 1篇郑全锋
  • 1篇刘陆军
  • 1篇盛青怡
  • 1篇胡科毅
  • 1篇祁玉平
  • 1篇廖卓庭
  • 1篇郄文昆
  • 1篇王秋来

传媒

  • 2篇地层学杂志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石炭纪—早二叠世滇黔桂盆地北缘深水区的地层序列及沉积演化被引量:2
2012年
通过分析石炭纪—早二叠世滇黔桂盆地北缘深水区的地层序列和沉积特征,探讨沉积演化过程及其控制因素。研究区深水地层序列包括下述的9个岩石地层单元:鹿寨组(C_1lz)、巴平组(C_1bp)、下如牙组(C_1xr)、上如牙组(C_1sr)、王佑组(C_1w)、睦化组(C_1m)、打屋坝组(C_1dw)、南丹组(C_1-P_1nd)和船埠头组(C_1c),并且可以识别出4种主要的深水沉积相:台间盆地相、斜坡相、深水陆棚相和台前斜坡相,以砂岩、碳质页岩、硅质泥岩、硅质岩、钙屑碎屑岩、泥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要特征,与桂西南深水盆地的差别显著。依据地层序列和沉积组合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以将石炭纪—早二叠世滇黔桂盆地北缘深水区的沉积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1)裂谷作用强烈期(早石炭亚纪汤耙沟期早期);2)裂谷作用减弱期(早石炭亚纪汤耙沟期中期—德坞期);3)裂谷作用稳定期(晚石炭亚纪—早二叠世)。
郄文昆王向东
安徽巢湖石炭系和州组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新进展被引量:4
2013年
石炭纪—二叠纪旋回层是由晚古生代冈瓦纳冰川的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而造成的海进—海退循环沉积的层序,出现在全球尤其是北半球的很多地区。根据岩石微相和沉积构造特征,安徽巢湖凤凰山石炭系和州组,可识别出5个海进—海退沉积序列;根据和州组中有孔虫的分布特征,自下而上可分为5个有孔虫带,确定其地质年代是从维宪期晚期到巴什基尔期早期。这5个海进—海退沉积旋回,与华南其他地区和欧美地区的同时代地层中出现的大的海进—海退事件基本一致。
盛青怡郑全锋吴祥和张燚强王向东
关键词:生物地层岩石地层有孔虫石炭纪
中国石炭-二叠纪小型单体无鳞板珊瑚动物群被引量:2
2010年
迄今在中国石炭-二叠纪地层中共发现小型单体无鳞板珊瑚动物群(也称为Cyathaxonia动物群)分属于12科40个属,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发育程度和组成内容依据时代分布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密西西比亚纪;(2)宾夕法尼亚亚纪-早二叠世;(3)中二叠-晚二叠世.其中第(1)和第(3)阶段小型单体无鳞板珊瑚动物群较为发育,三阶段从早到晚总体变化趋势为Antiphyllidae逐渐减少,Hapsiphyllidae逐渐增多.通过剖析云南保山地区和安徽巢湖地区的密西西比亚系的四射珊瑚产出情况的两个实例,本文试图探讨小型单体无鳞板珊瑚动物群的环境指示特性.同一地理区的小范围相邻地区同期地层出现小型单体无鳞板珊瑚动物群和具鳞板或泡沫板的大型单体和复体珊瑚动物群的相变,以及短时间跨度连续地层小型单体无鳞板珊瑚动物群与大型单体具鳞板和复体珊瑚动物群的交替出现,说明小型单体无鳞板珊瑚动物群的产出与泥质基底、混浊水体、弱光照、较深水等多种环境有关,而与冈瓦纳相或亲冈瓦纳相的冷水环境并无必然联系.
王向东张燚强林巍
关键词:石炭纪二叠纪古生态
牙形刺Idiognathodus swadei-Ⅰ.turbatus演化谱系在华南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5
2012年
经国际莫斯科阶-卡西莫夫阶界线工作组2008年的投票表决,目前全球卡西莫夫阶的底界比传统底界提高了一个多亚阶;牙形刺Idiognathodus sagittalis和Idiognathodus turbatus是两个候选的底界标志种。牙形刺Id-iognathodus swadei-Ⅰ.turbatus演化谱系在华南连续的深水海相碳酸盐沉积剖面---贵州罗甸纳庆剖面的发现表明,Idiognathodus turbatus的首现是全球卡西莫夫阶底界的潜在标志;纳庆剖面作为目前最具潜力的候选层型剖面,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祁玉平胡科毅James E.BARRICK王秋来林巍
关键词:牙形刺
与天山造山带大地构造解释相关的两个地层问题被引量:13
2011年
①综合分析巴音沟蛇绿混杂岩带(以下简称巴音沟混杂带)构造地层组合所含生物化石群性质,认为安集海组不存在特提斯型早石炭世Gigantoproductus为代表的腕足动物群;巴音沟混杂带蛇绿混杂岩上覆磨拉石相地层体,不应引用含义不清、成因和构造关系无直接联系的"科古琴山组",而应使用同一构造沉积区带、构造相位关系一致、沉积组合类型相同的桃西沟群;由于巴音沟混杂带与达拉布特混杂带的构造地层组合序列、沉积类型、生物群和生物相类型发育的总体特征相似或相同,两者同属于准噶尔残留海盆最新缝合带性质。②北天山和准噶尔地区延续至石炭纪末期的海洋环境,在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至亚丁斯克期之前消失,区内从此进入陆内湖河相构造沉积阶段;出现于乌鲁木齐市艾维尔沟地区的芦草沟组是含有多门类陆相生物化石组合的陆相地层,并非海相成因浊积岩,它与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广泛分布的芦草沟组的岩性和生物群特征相同,时代归属晚二叠世最早期。生物地层和古生态学研究结果不支持乌(鲁木齐)艾(维尔沟)公路106km处紧伏于克拉玛依组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属于晚二叠世深海相浊积岩(Xiaoetal.,2008)的认定,也不支持将该不整合构造作为"天山造山带造山碰撞时代属于二叠纪末至三叠纪"证据之一的观察与结论,本文作者认为,塔里木板块的东北部早在石炭纪与二叠纪之交已完成与包括天山地块在内的西伯利亚晚古生代大增生体的拼接。
廖卓庭陈中强刘陆军
关键词:蛇绿混杂岩带石炭系浊积岩陆相地层构造演化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