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甘肃省气象局气象科研项目(2012-11)

作品数:4 被引量:58H指数:4
相关作者:李玲萍方峰万信张正偲韩兰英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区域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气象局气象科研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气候
  • 2篇气候特征
  • 2篇环流
  • 2篇环流特征
  • 2篇河西走廊东部
  • 2篇NCEP
  • 1篇冬季降雪
  • 1篇动力条件
  • 1篇孕灾环境
  • 1篇灾害
  • 1篇沙漠化
  • 1篇山洪
  • 1篇山洪灾害
  • 1篇区划
  • 1篇降雪
  • 1篇洪灾
  • 1篇暴雨
  • 1篇GIS
  • 1篇GIS技术
  • 1篇大到暴雨

机构

  • 4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兰州中心气象...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北区域气候...

作者

  • 3篇李玲萍
  • 1篇韩兰英
  • 1篇张正偲
  • 1篇李文莉
  • 1篇万信
  • 1篇王荣喆
  • 1篇方峰

传媒

  • 2篇资源科学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干旱气象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本文结合河西走廊东部地区降水特点,定义该地区大到暴雨的概念。然后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年-2012年5月-9月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最后利用1990年-2012年NCEP时间间隔为6h的1°×1°格点资料研究该地大到暴雨的环流特征。其结果表明:由于受海拔高度、地理位置以及影响系统的影响,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日数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而暴雨强度由于暴雨的局地性以及测站布点稀少等原因,最大中心出现在了凉州,最小出现在乌鞘岭。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具有单站暴雨多,成片的、大范围的暴雨较少,局地性强,且具有夜发性的特点,都出现在5月-9月,主要集中在7月-8月,出现的日数占到总日数的69.7%;近52a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日数呈上升趋势,且存在6a、9a左右的周期反映,但未出现明显的突变现象。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日数与西太平洋副高脊线的南北进退有密切关系,其典型环流形势为西北气流型、西风气流型、西南气流型。
李玲萍陈雷罗小玲王荣喆
关键词: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气候特征NCEP环流特征
河西走廊东部冬季降雪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本文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2011年冬季的逐日降雪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Morlet小波和Mann—Kendall法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冬季降雪的气候变化特征,最后利用1982—2012年NCEP时间间隔为6h的1°×1°格点资料研究该地冬季降雪的环流特征以及用相关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冬季降雪的大气环流。其结果表明:由于受海拔高度、地理位置以及天气系统的影响,河西走廊东部降雪日数和降雪量总体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河西走廊东部冬季降雪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夜间雪量大于白天,降雪日数北部平原区的峰值主要出现在1月份,而南部山区的峰值主要出现在2月份。河西走廊东部冬季降雪日数和降雪量近52a来都出现增加趋势,主要存在5~6a和9~10a的周期反映,都出现了突变,但突变年份不同,其降雪的典型环流形势为西北气流型、西风气流型、西南气流型,其影响机制相同,都需要较好的水汽条件和一定的冷空气。
李玲萍陈雷王荣喆殷玉春
关键词:河西走廊东部降雪环流特征
基于GIS技术的武威市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初探被引量:13
2013年
应用1971~2012年武威市各乡镇山洪灾害调查记录,以及武威市内78个区域气象站和4个自动气象站2008~2012年5-9月降水资料,通过对山洪灾害形成的动力条件、孕灾环境、降水背景的分析,确定临界雨量、地形因子、河网密度、汛期雨量、汛期降水日数、汛期中雨日数、汛期大雨日数为影响山洪灾害形成的主要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武威市山洪灾害区模型。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对各影响因子进行空间插值、栅格图层计算等操作,将武威市分为山洪灾害高发区、易发区、一般区和低发区4类,初步探索了武威市山洪灾害分布区划。分析表明,武威市山洪灾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南部天祝县呈高发区,易发区主要在南部古浪县,中部平原凉州区为一般区,北部荒漠带民勤极少能形成山洪灾害,为低发区。
王荣喆李玲萍李文莉
关键词:山洪灾害动力条件孕灾环境GIS区划
甘肃河西地区沙漠化遥感监测评估被引量:32
2013年
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脆弱,沙漠化严重。随着遥感和GIS的发展,为沙漠化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利用2002和2008年6~8月的MODIS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 km),采用改进型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地表反照率(ALBEDO)、陆地表面温度(LST)、植被覆盖度(FAVI)和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VDI)作为沙漠化程度的指标,对河西地区沙漠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西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占总面积的50%以上。2008年的荒漠化土地面积比2002年减少了6 431.64 km2,非荒漠化土地和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分别增加了2.55%和0.26%;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荒漠化土地减小,分别减小了1.40%、1.09%和0.31%。荒漠化的逆转速度大于发展速度,呈现整体逆转,局部发展的趋势。研究区荒漠化土地以轻度荒漠化为主,2002年和2008年分别占23.64%和23.90%;其次为中度,分别为18.47%和17.07%;重度所占比例分别为12.71%和11.62%;极重度所占比例很小,不到1%。降雨和风速对沙漠化的逆转起主要作用,2008年的降水比2002年多,风速小。
韩兰英万信方峰张正偲
关键词:沙漠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