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BR-14)

作品数:5 被引量:91H指数:4
相关作者:李双林郜永祺王彦明陈小婷于雷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东亚季风
  • 2篇年代际
  • 2篇年代际变化
  • 2篇气候
  • 2篇季风
  • 1篇淡水
  • 1篇增暖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扰动试验
  • 1篇热带
  • 1篇热带印度洋
  • 1篇位相
  • 1篇夏季
  • 1篇夏季降水
  • 1篇冷暖
  • 1篇环流
  • 1篇降水
  • 1篇海面
  • 1篇海面温度
  • 1篇海温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李双林
  • 2篇郜永祺
  • 2篇王彦明
  • 1篇罗德海
  • 1篇任荣彩
  • 1篇王会军
  • 1篇付建建
  • 1篇郭栋
  • 1篇李国平
  • 1篇陈活泼
  • 1篇于雷
  • 1篇孙建奇
  • 1篇陈小婷

传媒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IPCC耦合模式对我国夏季降水的未来变化预估
本文利用第四次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AR4)的15个耦合气候模式在不同排放情景下的模拟结果,对我国夏季降水及相关环流场的未来时空变化特征与不确定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夏季降水表现出较强的...
陈活泼孙建奇王会军
关键词:降水大气环流不确定性
文献传递
北大西洋淡水扰动试验中东亚夏季风气候的响应及其机制被引量:9
2010年
利用一个耦合气候模式执行的一组淡水试验,研究了在北大西洋高纬度淡水注入量增高的情景下东亚夏季风的响应及其机制,并与其他耦合模式所做的淡水试验的结果作了对比.结果显示,随着北大西洋高纬度海域淡水注入量的增多,北大西洋经圈环流减弱,导致北大西洋海表变冷,从而使得北美区域海平面气压升高,与之对应的是赤道热带东太平洋海表增强的穿过赤道的东北风,进而使得该海域内冷水上翻增强,海表散热加大,导致海表温度降低,其结果是赤道以北热带东太平洋Hadley环流减弱,同时赤道以北热带Walker环流增强及上升支东移,东亚大陆沿岸出现气旋性风场异常,最终导致东亚夏季季风区降水减弱.另外通过与其他淡水试验的比较发现,北大西洋淡水试验中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受北大西洋高纬度淡水注入量大小的影响.
于雷郜永祺王会军郭栋李双林
亚洲季风区气候对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冷暖位相的对称和非对称响应被引量:2
2010年
利用NCEP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了亚洲季风区气候对北大西洋正、负海温异常的响应。研究表明:亚洲季风区气候对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的影响存在线性和非线性响应;AMO的暖位相造成欧亚大陆增温以及印度地区北暖南冷的偶极子型分布,主要是线性因素的作用;夏季、秋季印度半岛降雨增多,是线性因素和非线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非线性因素带给印度半岛的降水多集中在西部。
王彦明李双林罗德海付建建
关键词:海温异常东亚季风年代际变化
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增暖对东亚夏季风趋势的相反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利用多成员集合试验结果,比较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增暖各自对东亚夏季风趋势变化的影响。试验所用模式是GFDL AM2大气环流模式,增暖是通过在气候平均海洋表面温度(SST)基础上,叠加随时间线性增加的、相当于实际50 a左右达到的SST异常来实现的。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共同增暖有使东亚夏季风减弱的趋势。相比较而言,单独印度洋增暖有使东亚夏季风增强、华北降水增多的趋势,而单独太平洋增暖有使东亚夏季风减弱的趋势,即印度洋增暖与太平洋增暖对东亚夏季风存在相反的、竞争性影响。进一步分析指出,热带太平洋特别是热带中东太平洋的增温可能对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夏季风年代际减弱有更重要的贡献;在未来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持续增暖、但增暖强度纬向差异减小的新情况下,东亚夏季风减弱的趋势可能还将持续。
陈小婷李双林李国平
关键词:年代际变化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气候影响的研究评述被引量:72
2009年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the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空间上具有海盆尺度、时间上具有多十年尺度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准周期性暖冷异常变化。它具有65~80a周期,振幅为0.4℃。AMO的形成与热盐环流的准周期性振荡有关,它是气候系统的一种自然变率。诸多研究表明,AMO在北大西洋局地气候及全球其他区域气候演变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欧亚大陆的表面气温,美国大陆、巴西东北部、西非以及南亚的降水,北大西洋飓风等都与之密切相关。AMO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年代际变化有显著的调制作用,暖位相AMO增强东亚夏季风,减弱冬季风,冷位相则相反。本文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AMO对未来气候预测的意义,认为最近20多年来我国冬季的显著增暖与AMO处于暖位相有关,是人类温室气体强迫与暖位相AMO(自然因子)两种增暖影响相叠加的结果。随着AMO逐渐转入冷位相,我国冬季变暖趋势将放慢,并有望于21世纪20年代中期逆转。
李双林王彦明郜永祺
关键词:海面温度东亚季风气候变化
过去60年中3—5年时间尺度的强ENSO过程与平流层环流异常的滞后耦合及其机理被引量:7
2012年
基于1950—2009年60a月平均Nino3指数和NCEP/NCAR第一套等压面再分析资料,关注3—5a时间尺度的强ENSO过程与平流层环流年际异常的时空联系及其机理,通过对此期间出现在3次持续强ENSO阶段中的11次3—5a时间尺度的强ENSO过程的诊断表明,平流层环流的年际尺度异常与3—5a时间尺度的强ENSO循环过程密切耦合。极夜急流强度趋于在ENSO暖/冷峰值之后减弱/加强,最大异常值多滞后ENSO峰值约1/4周期(接近1a),出现在ENSO峰值之后的下一年冬季;且3—5a时间尺度的ENSO峰值愈强,滞后约1/4周期出现的热带外平流层纬向风的年际异常也愈强;平均而言,这种年际时间尺度的耦合关系,也对实际的季节尺度平流层极涡振荡的强度和性质有显著的调制作用。进一步研究这种滞后耦合关系与年际时间尺度的行星波活动异常的联系发现,在暖ENSO峰值所在的当年冬季,对流层高层被强迫出年际时间尺度的太平洋-北美(PNA)型异常环流,而与冷ENSO峰值相对应的是相反的太平洋-北美异常型;这种太平洋-北美型与平流层热带外地区的行星波1波的发展相联系;在ENSO峰值之后的下一年冬季,太平洋-北美型环流减弱但对流层高层的主要异常分布在中高纬度,多对应着平流层行星波2波的显著增强,与平流层极区最强的高度异常相联系。行星波活动所引起的经向动量通量和经向热量通量的辐合、辐散异常对平流层滞后异常响应的贡献,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差异,在不同的阶段两者可以共同起作用,也可以分别起作用。
任荣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