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海相油气勘探前瞻性项目(YPH08009)

作品数:4 被引量:37H指数:4
相关作者:陈留勤胡水清霍荣段凯波梅冥相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东华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海相油气勘探前瞻性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4篇三叠
  • 3篇地层
  • 3篇盆地
  • 3篇陆相
  • 3篇陆相层序
  • 3篇陆相层序地层
  • 3篇层序
  • 3篇层序地层
  • 2篇三叠世
  • 2篇三叠统
  • 2篇上三叠统
  • 2篇前陆
  • 2篇前陆盆地
  • 2篇晚三叠世
  • 2篇陆盆
  • 1篇地层特征
  • 1篇须家河组
  • 1篇印支运动
  • 1篇造山带
  • 1篇山带

机构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东华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3篇陈留勤
  • 2篇段凯波
  • 2篇霍荣
  • 2篇胡水清
  • 1篇郭荣涛
  • 1篇梅冥相
  • 1篇钟焱

传媒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地质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川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陆相层序地层被引量:4
2012年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大多具有陆内俯冲造山形成的特点,层序地层学在这类前陆盆地中的应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领域。对川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5条露头剖面和1条测井剖面进行详细沉积相分析和层序地层划分,同时阐述了沉积相迁移规律、层序界面类型、层序发育特征及基准面变化;将川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TS1,TS2,TS3和TS4)。大竹、开江一带须家河组沉积厚度为400~600m,4个层序发育完整;向北东至万源一带地层变薄至100余m,保存残留不全的须家河组只能归为1个三级层序(TS4)。在露头剖面和测井剖面层序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建立的层序地层格架表明:TS1—TS2以曲流河及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盆地处于稳定坳陷和慢速充填的欠补偿状态,TS3—TS4以冲积扇、辫状河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盆地处于强烈坳陷和快速充填的过补偿状态。沉积相的时空叠置样式受北部秦岭造山带构造活动的制约作用较为明显。
陈留勤霍荣段凯波胡水清
关键词:陆相层序地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秦岭造山带
荆门-当阳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相结构特点及其对构造控制的响应被引量:4
2011年
荆门—当阳盆地上三叠统九里岗组和王龙滩组为发育于前陆盆地系统前渊地带的一个典型陆相碎屑岩沉积序列。根据露头剖面沉积特征,荆当盆地的上三叠统可以识别出8种岩相单元、6种构型和5种沉积体系。根据陆上不整合为主的层序界面可以将上三叠统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每个向上变细的层序形成于加载和卸载的造山旋回,沉积物堆积发生于盆地挠曲沉降阶段,而层序界面则对应于均衡抬升作用阶段。九里岗组以湖泊、沼泽体系薄基底型含煤细粒沉积旋回为特征,反映了物源不足和相对较高的可容纳空间体系阶段(HASS),盆地处于饥饿状态;王龙滩组早中期以发育河流沉积体系厚基底型砂岩沉积旋回为主,代表物源充足和相对较低的可容纳空间体系阶段(LASS),盆地处于过补偿充填状态。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相结构特点主要受到相邻造山带构造活动的控制。在长期温暖潮湿气候背景下,从九里岗组到王龙滩组,沉积体系从低能湖沼向高能河流转变,而每个层序向上变细的趋势代表了造山活动过程中地形坡度的逐渐减小和沉积体系能量从下向上由高到低的变化。
陈留勤郭荣涛钟焱
关键词:上三叠统沉积相陆相层序地层
晚三叠世中扬子北缘前陆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被引量:11
2009年
应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中扬子北缘上三叠统4条实测露头剖面和1条测井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分析和层序地层划分,同时阐述了沉积相迁移规律、层序界面类型、层序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上三叠统可以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TS1,TS2,TS3和TS4),进一步归为1个二级构造层序。荆门—当阳盆地上三叠统沉积厚度约为1200m,4个层序发育完整;向东至汉川、鄂州一带地层变薄不足40m,向西越过黄陵背斜至秭归、利川一带层厚100~300m,后两者保存残留不全的上三叠统只能归为1个三级层序。层序界面类型主要有不整合面、河流冲刷侵蚀作用面和岩性岩相转换面等。在露头剖面和测井剖面层序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建立的层序地层格架表明,中扬子北缘晚三叠世从TS1-TS2到TS3-TS4沉积组构发生了由低能到高能的转变。在构造、古地理背景和气候因素共同控制层序发育样式的背景下,研究区经历了从湖沼体系到冲积体系的转变,体现了晚三叠世中扬子北缘前陆盆地发育早期的沉积特征。
陈留勤段凯波霍荣胡水清
关键词: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陆相层序地层
中上扬子印支运动的地层学效应及晚三叠世沉积盆地格局被引量:27
2010年
发生在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结束了中上扬子地区自伊迪卡拉纪以来以一个稳定的古地理单元、而且多数时间沉积浅水碳酸盐岩的漫长的地质历史。该地质事件受控于秦岭造山带的大规模造山隆升和华北板块的向南强烈挤压,并在华夏地块的北西向挤压,以及印支板块的向北挤压的共同作用下,在习称的"扬子地台"的相对较为稳定的基底上于晚三叠世形成一个从残留海相盆地到具有前陆性质的陆相磨拉石盆地的演变序列;而且,这个特别的盆地演变序列与松潘—甘孜地块上发育的晚三叠世前陆浊积盆地的形成和消亡过程存在时间上的对应性。因此,对中上扬子区印支运动的地层学效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沉积盆地格局演变的系统描述,为窥视古特提斯洋消亡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而且为重新审视长期以来作为前陆盆地典型代表的、由龙门山造山带的造山隆升所形成的"四川盆地西部前陆盆地"假象提供了一个思考的途径。
梅冥相
关键词:印支运动晚三叠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