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J1103602)

作品数:7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钱铭怡杨寅王小玲姚泥沙李松蔚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哲学宗教
  • 3篇医药卫生
  • 1篇艺术

主题

  • 2篇正性
  • 2篇社交焦虑
  • 2篇面孔
  • 1篇抑郁
  • 1篇知识
  • 1篇手术
  • 1篇手术患者
  • 1篇亲密
  • 1篇亲密关系
  • 1篇主义
  • 1篇名画
  • 1篇乐观主义
  • 1篇回想
  • 1篇激惹
  • 1篇焦虑
  • 1篇焦虑程度
  • 1篇焦虑水平
  • 1篇儿童
  • 1篇反事实思维
  • 1篇反刍思维

机构

  • 7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篇钱铭怡
  • 2篇余红玉
  • 2篇林沐雨
  • 2篇李松蔚
  • 2篇李同归
  • 2篇杨寅
  • 2篇姚泥沙
  • 2篇王小玲
  • 1篇俞清怡
  • 1篇赵欣
  • 1篇陈瑞云
  • 1篇戴赟
  • 1篇马鑫
  • 1篇张妩
  • 1篇赵晴雪
  • 1篇苏彦捷
  • 1篇潘星宇
  • 1篇王文余
  • 1篇王觅
  • 1篇杨鹏

传媒

  • 3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艺术生活
  • 1篇心理科学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儿童对数量线性分布规则的理解及其与数量表征的关系
2014年
早期教育中对算术知识的强调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成就。本研究以60名一、二、四年级小学生和10名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考察算术知识与个体理解数量线性分布规则的关系。数字线估计判断任务的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对线性分布规则的理解方式由基于分类的直觉性理解逐渐转变为基于算术的理解。使用算术理解的儿童在数规律理解和数量表征上都有更好的表现,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更好地掌握并运用了相关的算术知识。
苏彦捷潘星宇俞清怡
同一主题,两幅名画——从恐惧管理理论解读大卫和蒙克的《马拉之死》
2020年
法国大革命时期激进的雅各宾派著名领导人马拉于1793年遇刺身亡,这一历史事件成为许多艺术家创作的源泉。雅克·路易·大卫当时就创作了《马拉之死》,以纪念自己崇拜的政治偶像兼密友马拉;而伟大的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创作了传世名画《马拉之死》。同样的主题,不一样的创作手法,反映的是画家的心路历程。本文从心理学中的恐惧管理理论出发,分析了两位画家成长经历中的负性事件对世界观形成的影响,并由此分析画家笔下死亡的表现方式,指出两幅名画正是因为揭示了画家对亲密关系的内心写照而流芳百世。
李同归李杭菀
关键词:爱德华·蒙克《马拉之死》亲密关系
高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面孔的解释偏差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考察高社交焦虑个体是否对正性面孔存在主观解释偏差,探索其对正性社交信息的解释方式,以帮助理解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刺激的认知加工模式。方法:研究为单因素设计,以被试社交焦虑水平为组间变量。采用社会交往焦虑量表(SIAS),从60名学生中筛选出得分最高的前27%和最低的后27%,分别为高、低社交焦虑组。以正性情绪面孔为材料,给出其在特定社交背景下可能的正性、中性和负性解释,每种解释为一个独立的评分维度。通过自陈报告的方法,要求高、低社交焦虑组被试就想到某一解释的可能性大小进行评分;随后再根据自身对每种解释的相信程度,对三者进行排序。结果:评分结果表明,相比于低社交焦虑个体,高社交焦虑个体更不容易想到对正性面孔的正性解释(P<0.001),而更容易想到负性解释(P<0.001);排序结果表明,高社交焦虑个体更不相信对正性面孔的正性解释(P<0.001)。结论:高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面孔存在解释偏差;他们不仅无法充分理解正性面孔的积极含义,还更倾向于直接对正性面孔做出负性解释,两者都可能导致社交焦虑症状的维持。
姚泥沙李松蔚钱铭怡余红玉林沐雨王小玲杨鹏
关键词:社交焦虑面孔
激惹程度、特质愤怒对反事实思维产生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指在心理上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否定、并建构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1],它作为反复回想的一种思维过程[2],是个体体验到愤怒情绪时的一种情绪调节策略.根据与实际情况的比较方向[3],反事实思维可以分为:①上行反事实思维,个体设想比实际结果更好的情况;②下行反事实思维,个体设想比实际结果更糟糕的情况.研究表明,反复回想与个体的特质愤怒存在正相关[4],而不同情绪状态下个体会产生不同的反事实思维[5-6],正性情绪下个体更容易产生下行反事实思维,
陈慧菁陈瑞云杨寅钱铭怡
关键词:反事实思维激惹
高反刍思维个体对情绪词汇的抑制缺失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考察具有反刍思维倾向的个体在认知功能上是否存在抑制缺失,探究其不能抑制负性无关刺激的现象,以帮助解释抑郁、反刍思维对个体产生影响的认知机制。方法:招募52名在校大学生,采用Beck抑郁问卷(BDI)和反刍思维量表(RRS)测量其抑郁和反刍思维程度。根据反刍思维量表的得分,以中位数(48.5)作为分界点,确定高/低反刍思维分组各26名。被试被随机分入启动条件或非启动条件(n=26),进行主动遗忘任务的实验。实验过程中被试需要就遗忘词表(记忆词表)中出现的正性/负性情绪词汇进行词性判断。被试以自陈报告的方法,回忆两个词表中出现的词汇,记录被试对各词表正/负性词汇正确回忆率。结果:反刍思维高分组对遗忘词表的回忆率高于反刍思维低分组[(44.2±15.2)%vs.(35.6±13.1)%,P<0.05],对于记忆词表的回忆率低于反刍思维低分组[(30.6±11.3)%vs.(41.4±11.6)%,P<0.01]。启动条件下,被试对遗忘词表的回忆率高于非启动条件下的被试[(44.2±14.7)%vs.(35.6±13.6)%,P<0.05];反刍高分组被试对负性情绪词汇的回忆率高于对正性情绪词汇[(53.0±17.3)%vs.(47.0±17.3)%,P<0.05]。以BDI得分作为协变量,实验条件与词性间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条件与启动条件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提示反刍思维与抑制功能缺失有关,高反刍个体对无关刺激存在认知抑制缺失,这种认知功能的缺失可能部分源于其抑郁水平的影响,但影响方式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马鑫赵晴雪王觅杨寅钱铭怡戴赟王文余戴广南张妩
关键词:反刍思维抑郁
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面孔刺激的解释偏差被引量:4
2012年
本研究分别在短时(60ms)和长时(无时间限制)条件下呈现匹配的正性和中性面孔,要求高、低社交焦虑被试选择更具威胁性的面孔,以验证两者对正性刺激是否存在主观解释偏差,并考察该偏差产生于认知加工的哪一阶段。结果发现,长时条件下,高焦虑组选择正性面孔的比例显著高于低焦虑组;短时条件下无显著差异。提示高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刺激存在主观、外显的解释偏差,他们更倾向于对正性刺激做出消极解释,并且这种偏差产生于认知加工的后期。
姚泥沙李松蔚钱铭怡余红玉王小玲林沐雨赵欣
关键词:社交焦虑面孔
手术患者成人依恋及生活取向对焦虑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索手术后患者的成人依恋和生活取向对自评焦虑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生活取向量表(LOT—R)和SAS,对住院接受手术后2—3d的患者223名进行测试。结果①术后患者的依恋类型的分布为:安全型68人(38.9%),轻视型55人(31.4%),倾注型31人(17.7%),害怕型21人(12%),且患者的依恋类型分布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安全型依恋的患者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上都显著低于其他三种类型[分别为(3.17±0.59)分,(3.37±0.86)分];且在悲观主义得分上安全型的被试显著低于轻视型和害怕型,倾注型得分最高[分别为(10.37±3.45)分,(11.85±3.89)分,(11.90±4.12)分,(12.39±3.88)分];在自评焦虑程度上,安全型和轻视型患者的得分也显著低于倾注型和害怕型的患者[分别为(46.75±9.36)分,(46.62±120.07)分,(52.84±12.92)分,(54.62±12.2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③术后患者的乐观主义得分能负向预测其焦虑程度(β=-0.125),而年龄、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及悲观主义得分均可以正向地预测其焦虑程度(β值分别为0.232、0.277、0.126、0.248)。结论手术患者的自评焦虑程度受到其成人依恋的影响,且患者的生活取向对焦虑程度也有重要作用。
孙海华秦和平李同归
关键词:成人依恋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焦虑程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