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2CB412310)

作品数:25 被引量:492H指数:13
相关作者:李恒鹏杨桂山金洋蔡庆华高云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生物学
  • 4篇天文地球
  • 4篇水利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流域
  • 10篇太湖
  • 9篇太湖流域
  • 9篇湖流
  • 8篇滇池
  • 7篇径流
  • 6篇污染
  • 4篇藻类
  • 4篇水文
  • 4篇水文模型
  • 4篇土地利用
  • 4篇苕溪流域
  • 4篇西苕溪流域
  • 4篇光度
  • 4篇分布式水文模...
  • 3篇叶绿素A
  • 3篇土地利用变化
  • 3篇面源
  • 3篇面源污染
  • 3篇光度法

机构

  • 16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云南省环境科...
  • 4篇云南民族大学
  • 3篇云南大学
  • 2篇云南省环境科...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福州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昆明冶金高等...
  • 1篇临沂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作者

  • 10篇李恒鹏
  • 6篇杨桂山
  • 5篇金洋
  • 4篇刘晓海
  • 4篇杜刚
  • 4篇高云涛
  • 4篇蔡庆华
  • 3篇刘忠翰
  • 3篇铁金刚
  • 3篇彭江燕
  • 3篇段刚
  • 3篇王伟
  • 2篇张奇
  • 2篇潘文斌
  • 2篇黄文钰
  • 2篇唐涛
  • 2篇贺彬
  • 2篇黎道丰
  • 2篇李兆富
  • 2篇李燕

传媒

  • 4篇湖泊科学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土壤学报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云南环境科学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化学与生物工...
  • 1篇环境科学导刊
  • 1篇Water ...

年份

  • 5篇2008
  • 4篇2007
  • 8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保安湖沉水植物分布的GIS模拟被引量:15
2003年
以 GPS为辅助 ,在保安湖主体湖和桥墩湖进行沉水植物调查。将野外调查数据构建 GIS数据库 ,基于 GIS软件平台 ,运用 Kringing插值法对保安湖沉水植物分布进行模拟。模拟结果清楚地显示出调查时保安湖沉水植物及 4优势种 (金鱼藻 Ceratophyllum demersum L.、穗状狐尾藻 Myriophyllum spicatum L .、微齿眼子菜 Potamogeton maackianus A.Benn.及苦草 Vallisneria spiralis L.)分别在湖中的分布情况。统计后结果表明沉水植物覆盖面积占全湖面积的 92 .9% ,总生物量 (湿重 )为 1 43682 .4t。比较历史数据 ,发现湖中水生植被组成特征已由微齿眼子菜绝对优势转变为
马凯蔡庆华谢志才黎道丰叶麟
关键词:沉水植物GIS
铁离子对滇池藻类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0
2006年
有关氮、磷对滇池藻类生长的影响研究已有大量的报道。但关于铁离子对滇池藻类影响的研究还未见报道。以滇池藻样为对象,实验了不同铁离子浓度对滇池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范围铁离子对滇池藻类光合作用的促进或抑制是影响其生长的最主要因素。实验结果提示,在控制湖泊藻类生长时,除了要注意控制氮、磷之外,还应考虑铁离子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刘晓海高云涛杜刚王伟魏小八
关键词:藻类铁离子叶绿素A分光光度法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面源污染输出响应及管理策略——以太湖地区蠡河流域为例被引量:14
2008年
以太湖地区蠡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解译1984,1995和2000年3个时段TM/ETM获得的土地利用分布地图,采用GIS叠加功能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应用长周期水文分析模型L-THIA(long-term hydrologic Impact assessment),基于30年的降水日序列模拟了3个时段土地利用分布特征对地表径流量的影响,并通过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与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的定量关系参数,估算了不同时段土地利用模式下营养盐污染的产出量,分析了面源污染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输出响应。分析结果显示,营养输出变化主要源于土地利用向面源污染高产出的建筑用地转变,以及径流总量的增加。1984年总氮产出为70.103t/a,2000年增加到86.667 t/a,16年间共增加了23.628%;1984年总磷产出为10.497 t/a,到2000年增加到15.413 t/a,16年间共增加了46.832%。营养盐输出变化主要集中于丘陵间地和下游湖滨平原河网地区。最后,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面源污染输出响应的定量研究,分析了控制面源污染物增加的土地利用管理策略。
李恒鹏杨桂山刘晓玫李金莲
关键词:太湖流域面源污染
滇池不同流域类型降雨径流对河流氮磷入湖总量的影响被引量:51
2004年
通过对滇池三种不同流域类型的雨季初始期三场降雨径流的汇水河道的入湖口水质和流量监测 ,重点分析了典型城市纳污河流、城乡结合型河道和农业重污染区河道的营养盐携带状况与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流域类型河流的氮磷营养盐入湖总量受降雨过程及特征、流域类型特征、降雨径流流量、径流水营养盐浓度综合控制。城乡结合型河道 (大清河 )有最高的TP、KN (凯氏N)、NH3 N、NO3 N和NO2 N入湖总量 ,三场降雨累积量分别为11374 3、 12 7971 7、 85 36 5 4、 92 3 4和 84 1 2kg ;城市纳污河流 (乌龙河 )有最高的单位面积入湖总量负荷 ,TP、KN、NH3 N和NO2 N分别为 5 35 7、 5 86 0 5、 382 1 9和 2 4 6kg/km2 。
刘忠翰贺彬王宜明周如海彭江燕余良谋
关键词:滇池流域降雨径流氮磷
滇池湖滨农业污染土壤的硝化过程及控制方法被引量:4
2005年
通过对流经农业区的河流水质监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现场采样分析、室外大型人工模拟装置和室内土柱的试验,研究了农业生产过程施肥与农村生活污水进入农田后,有机态和铵态氮素在土壤内的硝化过程特点以及减少硝态氮通过径流向水体迁移的方法。结果表明,耕层和不同深度土层中土壤有机态氮和铵态氮有少量积累,但在旱作时期又被消耗,且土壤矿质N素在这个时期发生NH+4-N向NO-3-N的转化,主要存在0 ̄60cm土层中。硝化作用强度与土壤水分、氮负荷率、停留时间和土壤有机质等因素有关。利用滇池流域湖滨区土壤潜水位埋深浅的自然特征,控制入渗水的深度和停留时间可有效地减少土壤硝态氮向地表水中迁移。
刘忠翰彭江燕刘永菊张玉梅聂菊芬
关键词:滇池农业污染氮化肥
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构建被引量:11
2006年
在分析了流域水环境问题、流域水排污权交易的特点的基础上,应用区域经济学和流域管理学等相关原理,构建了流域水排污权交易理论模型。最后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系列保障措施。
王书国段学军李恒鹏王学山
关键词:排放权交易流域水污染物可持续发展
梁子湖水生植被1955—2001年间的演替被引量:31
2004年
为建立自然保护区 ,保护湖北梁子湖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并为梁子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对梁子湖主体湖 1955— 2 0 0 1年以来 45年间水生植被的演替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①水生植被覆盖率下降到 54 2 7% ,近 5年内保持稳定 ;植被分布差异极为显著 ,东梁子湖为草型湖 ,前江大湖植被较少 ,中湖基本上无水生植被 .②水生植被单位面积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继续恢复 ,分别达到 3 4 96g m2 和 7942 0 3t ,但仍未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群落单位面积生物量迅速上升 ,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达到 6443g m2 .③挺水植被中的芦苇群落已消亡 ;菰群落在经历了较大的破坏后 ,近年来分布面积有所扩大 ,群落总生物量有所增加 ,但单位面积生物量变化不大 .浮叶植被分布面积变小 ,但单位面积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明显提高 .④水生植被的变化经历了“恢复—旺盛顶期—急剧衰退—逐步恢复”的过程 ,目前仍以沉水植被为优势生活型 ,但优势群落发生了变化 ,以微齿眼子菜和金鱼藻为优势群落类型 .⑤如果浮叶植物继续受到破坏或环境恶化的话 。
葛继稳蔡庆华李建军刘建康刘胜祥蒲云海王希群
关键词:水生植被湿地演替
滇池河流降雨径流资源利用的技术途径被引量:9
2005年
根据城市污水土地处理慢速渗滤等工艺的去除率BOD5和CODCr分别为84.3%和82.5%,TP、KN和NH3-N分别为94.9%、85.8%和89.4%,SS也高达58.4%。保证这类生态工程终年稳定运行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出水水质稳定和处理水量的稳定。影响稳定的主要因素有作物非用水季节(收获和栽种)的水量调节系统、雨季稳定运行和高去除率的处理工艺、适应慢速土地处理的气候和土壤等环境条件以及水量平衡调节与管理的有效保证。集水区域内实行分区管理的截流和改善下垫面排水调控能力的水利工程,配合使用灌溉型慢速土地处理(SR)或植物生长淹没床(VSB)湿地资源化利用与处理系统等生态工程处理工艺,是实现降雨径流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技术保证。
刘忠翰王海玲彭江燕邓德仁
关键词:滇池流域河流降雨径流资源化利用
不同尺度流域地表径流氮、磷浓度比较被引量:37
2006年
选择太湖上游为研究对象,采集了1-400 km2不同尺度小流域产出径流TN、TP浓度实测数据,结合前期开展的地表坡面流人工暴雨实验监测结果,开展不同尺度流域水质监测对水体面源污染产出浓度估算影响的比较研究,探讨流域尺度之间入渗、汇流以及伴随的流域生态系统营养盐调节机制的差异.结果表明,流域监测尺度对土地利用面源污染产出浓度估算有较大影响.地表坡面流由于未经过流域汇流过程伴随的下渗滤过与吸附等过程,产出径流TN、TP浓度一般高于小流域.小流域林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入渗机制、接近自然的生态沟谷汇流网络,对面源污染TN、TP有较强的削减作用.农业生态系统较弱的入渗机制、人工沟渠汇流网络对面源污染TN、TP的削减作用较弱.现代农业造成流域面源污染增加不仅仅是因为人类农业活动对流域局部土体及养分的改变,农业生态系统改变流域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水文过程及营养盐调节机制也是面源污染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恢复小尺度的生态沟谷网络系统对削减流域面源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恒鹏杨桂山黄文钰于兴修梁涛李兆富
关键词:太湖流域面源污染坡面流流域尺度
模拟降雨条件下农田地表径流与壤中流氮素流失比较被引量:53
2008年
选择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地区为试验地点,采用3次重复人工暴雨试验方法,研究暴雨径流过程中地表径流与壤中流氮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地表径流与壤中流氮素流失特征具有较大差异,地表径流水相TN平均浓度为12.41 mg/L,壤中流水相TN平均浓度低于地表径流约50.65%。地表径流氮素流失以PN为主,DN和PN的流失量比为1∶2.65,壤中流氮素流失以DN为主,DN和PN流失量比为2∶1。整个暴雨径流过程中氮素流失以地表径流为主,占总流失量的81.66%,壤中流氮素流失量相对较少,仅占氮素总流失量的18.34%。地表径流与壤中流氮素流失量比较分析结果证实,土壤的水分下渗滤过机制对氮素具有较强的削减作用,对PN的削减作用尤为明显,可达70%以上。在流域产汇流过程中,充分发挥洼地和高透水地段对地表径流的蓄渗功能,对面源营养盐污染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李恒鹏金洋李燕
关键词:人工降雨氮素流失太湖流域地表径流壤中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