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10002-003)

作品数:7 被引量:32H指数:3
相关作者:闻玉梅于继云汪萱怡王宇张亮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肝炎
  • 4篇乙型
  • 4篇乙型肝炎
  • 3篇抗体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乙型肝炎疫苗
  • 2篇疫苗
  • 2篇治疗性乙型肝...
  • 2篇细胞
  • 2篇慢性
  • 2篇免疫
  • 2篇抗原-抗体复...
  • 2篇核表达
  • 2篇肝炎病毒
  • 2篇病毒
  • 1篇蛋白
  • 1篇蛋白纯化
  • 1篇多克隆
  • 1篇多克隆抗体
  • 1篇多克隆抗体制...

机构

  • 3篇军事医学科学...
  • 3篇复旦大学上海...
  • 2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地坛医院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解放军第30...
  • 1篇北京生物制品...
  • 1篇生物技术有限...

作者

  • 3篇闻玉梅
  • 3篇于继云
  • 2篇阎瑾琦
  • 2篇王越
  • 2篇汪萱怡
  • 2篇张亮
  • 2篇王宇
  • 1篇许丽锋
  • 1篇高旭东
  • 1篇郭利民
  • 1篇郭炳冉
  • 1篇沈心亮
  • 1篇姚忻
  • 1篇胡明明
  • 1篇赵铠
  • 1篇徐道振
  • 1篇朱运峰
  • 1篇江乐
  • 1篇任杰

传媒

  • 2篇传染病信息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微生物与感染

年份

  • 1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的生物学功能及血清学转换的免疫学基础被引量:10
2011年
目前在临床乙型肝炎的治疗中,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消失及其抗体的出现已成为重要的疗效指标。本文回顾了HBeAg的发现及其生物学和医学意义,对HBeAg与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的免疫原性进行了比较,阐述了HBeAg血清学转换的免疫学基础,并对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的意义作了分析。
闻玉梅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血清学转换
人源抗HBsAg dsFv抗体靶向干扰素重组质粒的构建与表达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构建抗体靶向干扰素的重组表达质粒pEE14.1-dsFvαpr+,并在真核细胞中验证重组质粒的表达情况。方法通过重叠延伸PCR将dsFv抗体重链基因与带正电荷的DNA负载区基因融合,并在抗体轻链α干扰素融合基因3′端连入6×His标签。先在过渡载体pCI-GPI中实现轻、重链复合基因的连接,然后连入pEE14.1中,最终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E14.1-dsFvαpr+。将重组质粒LipofectamineTM2000瞬时转染到CHO-K1细胞,采用RT-PCR、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验证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和测序验证与设计完全一致。RT-PCR结果显示只有重组质粒转染后的细胞能够扩增出1700bp的目的条带,ELISA检测瞬时转染细胞上清α干扰素的浓度约为1.1ng/ml,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重组质粒在转染细胞上清中获得表达。结论实现了抗体靶向干扰素在单一质粒中的高效表达,通过对表达蛋白的电性改造有利于后期治疗慢性乙肝的抗体靶向纳米粒药物的研制。
江乐阎瑾琦郭炳冉任杰于继云
关键词:干扰素Α质粒
LINE-1编码蛋白L1-ORF1的原核表达纯化和多克隆抗体制备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制备具有肿瘤组织特异性表达的L1-ORF1蛋白多克隆抗体并进行初步应用研究。方法:采取基因工程表达方法制备L1-ORF1蛋白,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检测抗体效价,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抗体特异性,免疫检测验证其识别肿瘤细胞内L1-ORF1蛋白的特异性。结果:制备的抗L1-ORF1蛋白多克隆抗体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免疫学检测表明该抗体不仅能检测出正常细胞中瞬时表达的L1-ORF1蛋白,而且可检测出肿瘤细胞中天然表达的L1-ORF1蛋白。结论: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为以后该抗体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胡明明朱运峰王越王宇张亮高旭东董金凯于继云
关键词:原核表达蛋白纯化多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
以临床-实验室-临床模式研究抗原-抗体复合物型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被引量:6
2010年
寻找新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途径,首先须要综合乙肝慢性化的机制。本研究选择以消除对乙肝病毒免疫耐受性为目标的治疗策略,通过对鸭乙肝病毒感染的幼鸭及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转基因小鼠的研究,发现注射特定比例的乙肝表面抗原-抗体复合物可在部分动物模型中逆转免疫耐受性。用此策略在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后,进行了Ⅰ、Ⅱ、Ⅲ期临床研究。本文报告了相应结果(Ⅲ期临床结果将于2010年底揭盲),并讨论了根据临床研究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开展实验室研究的内容。
汪萱怡闻玉梅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抗原抗体复合物疫苗
DC-SIGN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稳定转染BHK21细胞系的建立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构建DC-SIGN分子真核表达载体,获得可稳定表达DC-SIGN分子的BHK21细胞系。方法以pUNO-hDC-SIGN1Aa质粒为模板,通过PCR方法扩增人DC-SIGN基因,经过NotI和BamHI双酶切之后,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IRES-neo,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IRES-neo-DC-SIGN,以NotI和BamHI双酶切以及测序验证重组质粒的正确性。将重组质粒以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到BHK21细胞,通过G418及有限稀释法进行阳性克隆的筛选,建立稳定表达DC-SIGN分子的BHK21细胞系,利用流式细胞仪、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荧光法检测DC-SIGN分子的表达。结果双酶切鉴定证明DC-SIGN基因已经成功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IRES-neo中,测序结果表明DC-SIGN基因与原序列一致。pIRES-neo-DC-SIGN转染BHK21细胞后,获得了稳定表达DC-SIGN分子的细胞系。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阳性克隆中DC-SIGN分子的表达率为85.42%。免疫荧光结果显示,DC-SIGN分子主要表达于细胞膜表面。Western blotting能检测到DC-SIGN蛋白表达的特异条带。结论成功构建了稳定、高效表达DC-SIGN分子的BHK21细胞系,为后续DC靶向性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宇阎瑾琦张亮王越于继云
关键词:树突细胞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细胞免疫功能与血清HBV DNA的关系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HBV DNA水平对慢性HBV感染者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以HBV核心抗原为刺激物,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测定法检测表面抗体阳性的HBV感染者(A组)、e抗原阳性的慢性HBV携带者(B组)、e抗原阴性的慢性HBV携带者(C组)3类研究对象的IFNγ分泌细胞数量。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对A、B、C3组分别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检测,并分别用荧光定量PCR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3组的血清HBV DNA水平及AST、ALT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A组与B、C组相比,斑点形成细胞(spot forming cells,SFCs)平均数/106外周血单核细胞明显减少(P=0.000、0.022),C组SFCs平均数显著多于B组(P=0.000)。FACS检测结果表明,A组CD4+T细胞数量及CD4/CD8显著高于B、C组,而B组Treg数量显著高于A、C组。B组HBV DNA水平最高,A组AST/ALT比值显著低于B、C组。结论 HBV感染者机体免疫状态的改善有利于清除病毒,降低血清HBV DNA水平,使疾病的转归较好,这也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丛丽媛李爱民吴庆军李芸杨海燕谢锐姬杨富强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T淋巴细胞亚群
抗原-抗体复合物型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历程及进展被引量:3
2009年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我国感染病中最常见的疾病。虽然核苷类(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对慢性乙肝治疗已取得较大成果,但调动患者的免疫应答也是控制和治疗慢性乙肝不可缺少的治疗措施。抗原抗体复合物型(IC)治疗性乙肝疫苗自1988年获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以来,已经历20年的历程,现将研究历程及进展综述如下。
汪萱怡姚忻郭利民许丽锋沈心亮徐道振赵铠闻玉梅
关键词:肝炎乙型疫苗治疗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