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860923433)
- 作品数:6 被引量:32H指数:3
- 相关作者:刘智胜孙丹胡家胜王芳琳吴革菲更多>>
- 相关机构:武汉市儿童医院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基金湖北省卫生厅青年科技人才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学龄期局灶性发作癫患儿睡眠结构的变化
- 2010年
- 目的研究学龄期局灶性癫患儿发作间期睡眠结构的变化。方法应用Solar2000N神经中央监护系统对23例6~12岁局灶性癫患儿(男15例,女8例)及15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男11例,女4例)进行全夜自然睡眠多导监测,并将23例局灶性癫患儿按照样放电出现部位(额叶癫组、颞叶癫组、枕叶癫组),发作好发时间(睡眠发作组、清醒发作组、睡眠+清醒发作组)及服用抗癫药物类型(卡马西平治疗组,卡马西平+托吡酯治疗组)进行分组,应用SPSS13.0软件分析各组患儿与健康儿童之间各项睡眠参数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学龄期局灶性癫患儿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1期比例延长(P<0.05),慢波睡眠(SWS)比例显著减少(P<0.01);额叶癫组各项睡眠参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颞叶癫组患儿NREM睡眠1期比例及觉醒时间延长(Pa<0.05),枕叶癫组SWS比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发作组觉醒次数增加(P<0.05),NREM睡眠1期比例增加(P<0.05),清醒发作组SWS比例减少(P<0.05);卡马西平+托吡酯组与未服药组比较,快速眼动(REM)睡眠时间增加(P<0.05)。结论学龄期局灶性癫患儿浅睡眠增多,深睡眠减少,以NREM1期睡眠增多为主;颞叶癫显示了更多的觉醒时间;易在睡眠中发作的癫患儿觉醒次数增加;卡马西平+托吡酯治疗可增加局灶性癫患儿的REM睡眠时间。
- 许杰刘智胜孙丹张苏明江军吴革菲胡家胜王芳琳
- 关键词:睡眠结构儿童
- 癫癎患儿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观察癫癎患儿的抑郁状态,并探讨患儿的焦虑、个性以及监护人的焦虑、抑郁和个性等对患儿抑郁的影响。方法采用儿童抑郁自评量表(DSRS)、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Beck抑郁自评问卷(BDI)、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儿童和成人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95例癫癎患儿及其监护人的抑郁、焦虑、个性的4个维度进行评分,同时与118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的抑郁状态进行比较。结果癫癎患儿DSRS得分较对照组儿童高、13~15岁病例组患儿得分较同年龄段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而癫癎患儿的抑郁水平与性别无关,不同年龄段病例组患儿DSR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患儿DSRS得分与儿童SASC及儿童EPQN量表得分呈正相关、与E量表得分呈负相关(Pa〈0.005),与P量表和L量表得分无相关关系(Pa〉0.05);与监护人BDI、SAS及成人EPQP量表得分呈正相关(Pa〈0.05),与监护人N、E、L量表得分无相关关系(Pa〉0.05)。监护人文化程度相同,病例组和对照组儿童DSR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护人文化程度不同,病例组患儿DSRS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监护人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者癫癎患儿的抑郁水平高于监护人为本科/大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护人职业相同,病例组和对照组儿童DSR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0.05)。监护人职业不同,无论工人、农民或行政人员等,病例组患儿DSR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0.05)。患儿为局限性发作或全面性发作、有无影像学异常、病程长短不同,其儿童DSR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癫癎患儿抑郁水平较健康儿童高,且与患儿年龄、患儿和监护人的焦虑或抑郁水平、某些个性特征及监护人文化程度相关。
- 吴革菲刘智胜胡家胜何彩英吴舒华毛冰孙丹王芳琳
- 关键词:抑郁焦虑儿童
- 癫痫患儿的焦虑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2
- 2010年
- 目的 观察癫痫患儿的焦虑状态,并探讨患儿的性别、抑郁、个性情况以及监护人的焦虑、抑郁和个性等对患儿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儿童抑郁自评量表(DSRS)、焦虑自评量表(SAS)、Beck抑郁自评问卷(BDI)以及儿童和成人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95例癫痫患儿及其监护人的焦虑、抑郁、个性的3个维度进行评分,同时与对照组118例儿童的焦虑状态进行比较.结果 癫痫患儿SASC得分较对照组儿童高,癫痫组女童较男童得分高,患儿各年龄段的焦虑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高,13~15岁癫痫组儿童得分较同年龄段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组SASC得分与DSRS、儿童EPQN、P量表得分呈正相关,与E量表得分呈负相关;与监护人SAS得分呈正相关,与监护人EPQ E量表得分呈负相关;而与监护人BDI以及EPQP、N量表得分之间无相关关系.监护人文化程度相同时,癫痫组和对照组SASC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护人文化程度不同时,癫痫组SASC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护人职业相同时,癫痫组和对照组SASC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护人职业不同时,癫痫组SASC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发作形式、影像学表现及病程不同时,患儿SASC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癫痫患儿的焦虑水平较正常儿童升高,且与患儿的性别、年龄、患儿和监护人的焦虑或抑郁水平及某些个性特征相关,而与患儿的发作形式、影像学表现、病程长短、监护人的职业和文化程度无关.
- 吴革菲刘智胜胡家胜何彩英吴舒华毛冰孙丹王芳琳
- 关键词:癫痫儿童焦虑抑郁
- 癫痫持续状态与脑损伤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0年
- 癫痫持续状态(SE)的发病机制与脑损伤密切相关,已有试验证实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2活性改变、氧化应激、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失衡等因素不仅参与癫痫持续状态的机制,且能作为始动因素,参与神经元损伤。SE后脑组织急性缺血、缺氧,糖利用减少,神经元过度兴奋,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和非NMDA受体的活化,大量阳离子内流,除导致神经细胞急性坏死,同时还启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引起细胞内的凋亡酶级联反应,导致细胞凋亡。目前研究发现死亡受体活化、线粒体损伤及内质网应激通路均介导SE后神经元凋亡信号的传导。
- 邓小龙刘智胜
- 关键词:癫痫持续状态脑损伤发病机制
- 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小儿癫癎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评价左乙拉西坦(LEV)单药治疗小儿癫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7年8月-2009年8月武汉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新诊断的41例癫癎患儿(男26例,女15例;年龄7个月~13岁),均采用LEV单药治疗。LEV的起始剂量为(13.6±4.7)mg·kg-1·d-1,2次.d-1,目标剂量为(25.7±7.5)mg·kg-1·d-1,2次·d-1。进行开放性自身对照随访观察,随访时间为6个月~2a。结果 LEV单药治疗癫癎患儿的有效率为68.3%(28例),其中完全控制率为39.0%(16例)。无效者占31.7%(13例),其中7例(17.1%)因治疗无效或发作加重而停止LEV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6.6%(15例),主要包括胃肠不适(5例)、易激惹(5例)、头晕(2例)、嗜睡(2例)等,发生于用药初期2~4周,多在发生1周~1个月自然消失。结论 LEV单药治疗癫癎患儿局灶性发作及全面性发作的疗效是肯定的,安全性好,可以作为小儿癫癎治疗的一线广谱抗癫癎药。
- 刘智胜吴革菲王芳琳胡家胜
- 关键词:单药治疗儿童
- 儿童异态睡眠被引量:10
- 2010年
- 睡眠是由中枢神经系统主动调节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和行为过程,可被适当感觉或其他刺激唤醒的可逆性无意识状态;人的一生约1/3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的发生与调控是脑的特有功能之一.
- 刘智胜孙丹
- 关键词: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