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K02A15)

作品数:9 被引量:205H指数:5
相关作者:刘秀梅郭云昌陈艳胡俊峰裴晓燕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5篇食品
  • 4篇食源
  • 4篇食源性
  • 4篇副溶血性
  • 2篇单核细胞增生
  • 2篇源性疾病
  • 2篇食品污染
  • 2篇食源性疾病
  • 2篇细菌
  • 2篇基因
  • 2篇疾病
  • 2篇副溶血性弧菌
  • 2篇杆菌
  • 2篇肠杆菌
  • 1篇单增李斯特菌
  • 1篇毒力
  • 1篇性疾病
  • 1篇致病菌污染
  • 1篇中毒
  • 1篇中毒性

机构

  • 6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北京市疾病预...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浙江省疾病预...
  • 1篇宝鸡市疾病预...
  • 1篇中国检验检疫...
  • 1篇国家食品安全...

作者

  • 6篇刘秀梅
  • 3篇郭云昌
  • 2篇陈艳
  • 2篇裴晓燕
  • 2篇胡俊峰
  • 1篇薛彩娥
  • 1篇杨瑞馥
  • 1篇何艳玲
  • 1篇梅玲玲
  • 1篇王竹天
  • 1篇毛雪丹
  • 1篇周冬生
  • 1篇党春霞
  • 1篇韩海红
  • 1篇杨洋
  • 1篇付萍
  • 1篇陈倩
  • 1篇曾小涛
  • 1篇殷胜骏
  • 1篇高艳芹

传媒

  • 3篇中华预防医学...
  • 3篇中国食品卫生...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中国食品学报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2005年中国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毒力基因分布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 了解中国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毒力基因分布情况.方法 78株食源性LM分离自2005年中国内地13个省(市、自治区)的生肉、熟食、水产品和蔬菜等食品.采用PCR对LM的两个毒力岛LIPI-1(包括prfA、plcA、hly、mpl、actA、plcB等6种毒力基因)和LIPI-2(包括inlA、inlB等2种毒力基因)及毒力相关基因iap进行检测.结果 prfA基因检出率为87.2%(68/78),plcA、actA、plcB基因检出率均为98.7%(77/78),hly基因检出率97.4%(76/78),mpl基因检出率87.2%(68/78),inlA基因检出率92.3%(72/78),inlB基因检出率100%(78/78),iap 基因检出率98.7%(77/78).在21株毒力基因缺失株中,7株毒力基因缺失株菌出现了2种或2种以上毒力基因缺失现象.分离自熟食的菌株的毒力基因缺失率为31.3%(10/32),分离自生肉的菌株的毒力基因缺失率为16.1%(5/31),分离自蔬菜的菌株的毒力基因缺失率为36.4%(4/11),分离自水产品的菌株的毒力基因缺失率为5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721,P>0.05).毒力基因型1型菌株为优势菌株.结论 78株食源性LM的毒力基因除了inlB外,其余毒力基因都存在不同程度缺失现象,LIPI-1 中毒力基因普遍缺失,毒力基因缺失具有多样性.
杨洋付萍郭云昌裴晓燕刘秀梅
关键词:毒力基因聚合酶链反应单核细胞增生食品
用文献综述法估计我国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病发病率被引量:65
2013年
目的估计副溶血性弧菌在我国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发病率。方法利用文献综述方法估计我国急性腹泻发病率以及腹泻人群中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比例,利用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获得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疾病的腹泻发生比例,参考国外研究推算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食源性比例,结合腹泻发病率及各项乘数获得副溶血性弧菌导致食源性疾病发病率。结果在我国,每年因副溶血性弧菌导致急性腹泻665.5万人,导致急性胃肠炎病例估计为728.1万人,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食源性比例为68.0%,推算我国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病每年约发生495.1万人次。副溶血性弧菌导致急性胃肠炎的比例远高于发达国家,低于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的报告比例。结论副溶血性弧菌在我国仍是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对我国造成的疾病负担较为严重。
毛雪丹胡俊峰刘秀梅
关键词:发病率患病代价
食品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方法的合作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比较食品副溶血性弧菌检验国家标准GB/T4789.7-2003和修订法的检测效果。采用两种方法对3类食品(牛肉馅、冻鳕鱼和牡蛎肉)检测3个染菌水平,染菌试样共213份。结果显示,国标法和修订法对染菌试样的检测阳性数分别为47和83。对于3类食品的3个染菌水平,统计学检验结果提示,修订法的检测效果等同或优于国标法。
陈艳刘秀梅何艳玲梅玲玲陈倩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食品安全食品卫生
2005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被引量:105
2008年
目的研究2005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覆盖地区食源性疾病暴发的趋势和特征。方法对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5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年,14个监测地区共上报485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10179人,死亡45人。在病原清楚的暴发事件中,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最多,分别占42.4%和58.2%;有毒动植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30.3%和25.6%;化学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23.2%和9.2%。结论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目前我国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副溶血性弧菌是最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
刘秀梅陈艳郭云昌王竹天
关键词:疾病细菌农药
2005-2007年宝鸡市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监测与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了解宝鸡市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按照GB/T 4789—2003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方法检测。结果2005-2007年共对302份食品进行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监测,检出致病菌86株,检出率为28.5%,其中单增李斯特菌52株,检出率为17.2%,副溶血性弧菌24株,检出率为38.1%,沙门菌8株,检出率为2.6%,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2株,检出率为0.7%。5类食品中鲜冻水产、生畜禽肉、速冻食品致病菌检出率较高,分别为55.6%、30.7%、25.0%%,熟肉制品、生食蔬菜中也有检出,分别为7.8%、7.3%。结论鲜冻水产、生畜禽肉、速冻食品是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主要食品,存在食物中毒隐患,应引起足够重视。
党春霞高艳芹薛彩娥
关键词:大肠杆菌O157沙门菌属食品污染
江干区部分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状况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了解江干区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污染状况。方法参考国标方法,采用进口显色培养基,对4类食品进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分离,生化及血清型鉴定。结果109份样品共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15株,总检出率为13.8%;生肉类、生食果蔬类检出率分别为36.8%、5.9%,熟肉制品和水产品中未检出。15株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分属2个血清型,1/2b血清型占73.3%,1/2a血清型占26.7%。结论江干区食品中存在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污染,特别是生肉。
方叶珍包芳珍徐丹戈
关键词:食品污染
副溶血性弧菌全基因组DNA芯片的研制和质量评价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研制副溶血性弧菌全基因组芯片,建立芯片杂交方法,并对芯片质量进行评价。【方法】利用副溶血性弧菌全基因组序列,挑选出4770条基因,PCR扩增各基因并将PCR产物纯化,点样制备芯片;设计了两个质控杂交组合,采用双色荧光杂交策略,对芯片质量进行评价;PCR方法验证部分芯片结果。【结果】芯片杂交与理论预期结果以及PCR验证结果完全一致。【结论】成功的研制了一批质量良好的副溶血性弧菌全基因组DNA芯片,并建立了基于DNA芯片的副溶血性弧菌比较基因组学技术平台,建立了一套系统的芯片数据分析的标准方法。
韩海红曾小涛殷胜骏杨瑞馥刘秀梅周冬生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DNA芯片比较基因组学进化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
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负担研究方法与应用被引量:5
2010年
因摄人食物而导致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在美国食源性疾病每年导致5000人死亡[1],在发展中国家每年仍有约1500万儿童因患胃肠炎而死亡.1991年世界银行对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的研究将疾病负担概念引入了各国对多种疾病的负担研究中。
毛雪丹胡俊峰刘秀梅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疾病负担流行病学中毒性疾病
阪崎肠杆菌自动化核糖体分型的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对阪崎肠杆菌食品分离株进行核糖体分型,并分析其分型效果。方法采用杜邦Riboprinter^TM指纹图谱分析仪对2株阪崎肠杆菌标准菌株和28株分离株进行核糖体分型,运用BioNumerics数据库软件建立相应的核糖体指纹图谱数据库,进行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核糖体分型将2株阪崎肠杆菌标准菌株和28株分离株分成26种核糖体带型,其中22种带型分别对应1株阪崎肠杆菌试验菌株,其他4种带型分别对应2株试验菌株,不同带型之间的最低相似度为31.58%。所有菌株的酶切条带数为10个左右,酶切条带分子量范围位于1~50kb之间。同时,使用BioNumerics软件对结果进行分群和多维尺度分析,可见核糖体分型主要分为4个群。结论自动化核糖体分型可以方便快捷的实现阪崎肠杆菌的分型。
裴晓燕郭云昌刘秀梅
关键词:肠杆菌食品细菌分型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