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263)

作品数:21 被引量:103H指数:7
相关作者:李幼生周济宏黎介寿韩勇解伟光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国科学院中国药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谷氨酰胺
  • 8篇蛋白
  • 7篇蛋白质
  • 7篇蛋白质合成
  • 7篇白质
  • 5篇肿瘤坏死因子
  • 5篇坏死因子
  • 4篇死因
  • 4篇同位素
  • 4篇肿瘤
  • 4篇稳定同位素
  • 4篇坏死
  • 4篇氨酸
  • 4篇^15N
  • 3篇脓毒
  • 3篇脓毒症
  • 3篇亮氨酸
  • 3篇骨骼肌
  • 3篇大鼠小肠
  • 2篇鼠肝

机构

  • 21篇南京军区南京...
  • 6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作者

  • 18篇李幼生
  • 15篇周济宏
  • 14篇黎介寿
  • 6篇韩勇
  • 5篇胡心宝
  • 5篇洪志坚
  • 5篇解伟光
  • 4篇朱明芳
  • 4篇曹亚澄
  • 2篇谭力
  • 2篇于宝军
  • 2篇卢斌
  • 2篇曹澄亚
  • 1篇许哲
  • 1篇李元新
  • 1篇薛华
  • 1篇张海云
  • 1篇罗楠
  • 1篇王健
  • 1篇黎介夺

传媒

  • 13篇肠外与肠内营...
  • 7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广东医学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5篇2006
  • 6篇2005
  • 2篇2004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鱼油对大鼠小肠慢排移植物血管早期保护性基因bcl-χL及HO-1表达调控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鱼油对大鼠小肠慢排移植物血管基因bcl-χL、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和p53基因表达的调控和移植物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异位全小肠移植模型(Lewis-F344);分为①(Lewis-Lewis)(LL)移植组(n=7);②(F344-Lewis)鱼油调控组(FO)(n=13);③(F344-Lewis)玉米油(CO)(n=13)对照组;④(F344-Lewis)PBS对照组(L-F PBS)(n=12),4个实验组。使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bcl-χL、HO-1和p53基因,以及HE染色组织病理检查。结果bcl-χL的基因表达:在FO组bcl-χL基因表达238.75±99.21显著高于L-L组、CO组和L-F PBS组的(P<0.01);HO-1的基因表达:在FO组为306.82±49.37,显著高于L-L组、CO组和L-F PBS组的(P<0.01);p53的基因表达:在FO组p53基因表达17.94±7.78,显著高于L-L组的(P<0.01),但显著低于CO组和L-F PBS组的(P<0.01)。血管病变:FO组评分最低。结论鱼油能显著提高小肠慢性移植物的早期保护性基因表达并改善小肠慢性移植物的血管病变。
卢斌李幼生张海云王健黎介寿
关键词:鱼油小肠移植血红素加氧酶-1基因
谷氨酰胺与脓毒症
2013年
脓毒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难题,其发生率逐年增加。脓毒症易致多器官系统功能障碍,而后者正是危重症病人的主要死因。长期以来,谷氨酰胺(Gln)被大量用于预防和治疗脓毒症以及其他损伤所引起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然而近来的研究却揭示,在脓毒症状态下,尤其在脓毒症早期,使用Gln疗效并不理想。以下就脓毒症状态下Gln的代谢机制进行综述。
周济宏李幼生
关键词:谷氨酰胺脓毒症危重症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瓜氨酸与国人正常值被引量:18
2004年
目的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瓜氨酸的正常值。 方法 :抽取 33名正常人空腹血 ,将异硫氰酸苯酯(PITC)作为柱前衍生剂 ,用乙酸钠和甲醇、乙晴做二元梯度洗脱 ,30min完成分离。 结果 :本实验中血清瓜氨酸测定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 ,相关系数为 0 .9974。 结论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血清瓜氨酸稳定可靠 ,PITC作为衍生剂灵敏度高 ,用此方法测出的国人正常值为 (1 6 .87± 5 .97) μmol/L。
刘放南谭力罗楠蒋峰李元新李幼生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血清瓜氨酸正常值色谱条件
感染状态下肿瘤坏死因子和谷氨酰胺的变化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感染不同时期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Gln浓度的变化。方法: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组)和盲肠结扎穿孔(CLP)的实验组。动物模型制作成功后6、12、24、48和72 h采取血浆、肝、骨骼肌和小肠,并检测血浆内毒素、TNF-α和Gln浓度以及肝、骨骼肌和小肠的Gln浓度。结果:在脓毒症大鼠中,血浆内毒素、TNF-α均于6 h开始升高,12 h显著升高,24 h达高峰,48和72 h显著下降;血浆中Gln 6~12 h升高,24~48 h维持高峰,72 h开始下降;肝内Gln浓度6~12 h升高,24 h显著升高至高峰,48和72 h显著下降,并低于正常水平;小肠、骨骼肌中Gln浓度6~12 h下降不显著,24 h以后显著下降,并低于正常水平。结论:在感染早期(6~12 h),血中内毒素和TNF-α浓度显著升高;血浆和肝内Gln浓度显著升高,小肠和骨骼肌中Gln浓度下降不明显。
周济宏李幼生洪志坚胡心宝解伟光黎介寿
关键词:脓毒症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谷氨酰胺盲肠结扎穿孔
稳定性核素测定大鼠小肠蛋白质合成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建立稳定性核素([L1-5N]亮氨酸)测定大鼠小肠蛋白质合成率的方法。方法:分别测定静脉注射相同剂量[L1-5N]亮氨酸不同时相的大鼠小肠15N丰度及不同剂量[L1-5N]亮氨酸同一时相的大鼠小肠15N丰度。结果:大鼠小肠游离氨基酸池中15N核素丰度在注射后0.5 h内呈线性上升并达高峰,维持4 h后缓慢下降,小肠蛋白质中的15N丰度0.5 h至12 h基本维持不变;随着注射剂量的增加,大鼠小肠蛋白质分数合成率(FSR)亦增加,当[L1-5N]亮氨酸剂量在1.0mmol/kg以上,FSR并不随施加[L1-5N]亮氨酸剂量的加大而增加。结论:在进行大鼠小肠蛋白质合成率测定时,一次性静脉注射的测量最佳时限为0.5 h,剂量为1.0mmol/kg。
周济宏李幼生曹亚澄朱明芳韩勇黎介寿
氨基酸对内皮(上皮)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被引量:1
2005年
随着营养基因组学、营养蛋白质组学和化学遗传学不断发展和在研究细胞信号转导方面的运用,小分子化合物在揭示生命的基本活动规律和可能成为候选药物方面的作用,目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氨基酸不仅是营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组小分子物质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和调理内皮(上皮)细胞中一氧化氮、细胞凋亡、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和功能结构蛋白合成的生理功能,对内皮(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免疫功能和对炎症的急、慢性反应起着调控作用。
卢斌李幼生黎介寿
关键词:氨基酸内皮细胞上皮细胞
谷氨酰胺在感染状态下的代谢被引量:10
2004年
严重感染时 ,器官中谷氨酰胺代谢发生显著改变。骨骼肌合成和释放谷氨酰胺均增加 ,但释放明显大于合成 ;肝成为谷氨酰胺最主要的摄取器官 ;而肠道对谷氨酰胺的利用减少 ;
周济宏李幼生黎介夺
关键词:谷氨酰胺脓毒症肠上皮细胞骨骼肌
稳定同位素在蛋白质合成率测定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05年
由于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有害 ,故逐渐被稳定同位素取代 ,同时随着质谱仪的出现和发展 ,稳定同位素的应用日趋广泛 ,目前最常用的稳定同位素测定蛋白质合成率方法有两种 :即持续灌注法及冲击法。
周济宏李幼生黎介寿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
大鼠盲襻综合征模型的建立
2005年
目的:建立一种费时短的大鼠盲襻综合征(BLS)模型。方法:35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只,不行任何干预;实验组28只,行空肠造襻手术。检测体重、肠液菌落数、血常规和血生化。结果:实验组术后7天盲襻细菌菌落数>105个/m l,14天体重增长停滞,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28天出现血红蛋白下降,为(144.8±9.4)g/Lvs(155.0±5.1)g/L,P<0.05;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加,为(77.9±5.7)flvs(57.6±1.6)fl,P<0.01;血清总蛋白下降,为(42.9±7.3)g/Lvs(60.7±7.6)g/L,P<0.01;清蛋白下降,为(26.8±4.4)g/Lvs(35.6±2.5)g/L,P<0.05。血钙、钠、钾、氯离子浓度无显著性改变。结论:该模型是一种成功的大鼠BLS模型。
薛华谭力王羽周济宏赵小平李幼生黎介寿
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载体分布及功能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谷氨酰胺是肠道细胞的主要氧化燃料,必须通过载体的转运才能进入细胞内。研究IEC-6细胞膜上分布的谷氨酰胺载体种类及其功能。方法:体外培养肠黏膜上皮细胞株IEC-6,检测细胞膜上不同谷氨酰胺载体(ASCT2、SN1、SN2、ATA1、ATA2、LAT1、LAT2)的mRNA;检测载体ASCT2蛋白;测定不同载体对同位素标记谷氨酰胺的转运特性。结果:在IEC-6细胞膜上载体ASCT2、SN1、ATA1、LAT1、LAT2的mRNA均得以表达。细胞外缓冲液中Na+存在时,[3H]-谷氨酰胺摄取率为(164.07±37.94)fmol/(mg protein.10 min);Na+不存在时,[3H]-谷胺酰胺摄取率为(58.71±10.51)fmol/(mg protein.10 min);饱和剂量甲氨基异丁酸(methylamino-isobutyric acid,MeAIB)阻断A类载体后,[3H]-谷氨酰胺摄取率为(81.02±19.59)fmol/(mg protein.10 min)。结论:在IEC-6细胞膜上可能存在载体ASCT2、SN1、ATA1、LAT1、LAT2;Na+依赖性氨基酸载体起主要作用(约64.22%),其中A类载体占50.62%,非A类载体占13.60%,非Na+依赖载体起次要作用(35.78%)
周济宏李幼生洪志坚胡心宝解伟光黎介寿
关键词:IEC-6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