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00563)

作品数:13 被引量:233H指数:9
相关作者:周华坤赵新全段吉闯刘伟周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青海省草原总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草地
  • 4篇草甸
  • 3篇土壤
  • 3篇高寒草甸
  • 2篇植被
  • 2篇植物
  • 2篇特性分析
  • 2篇土壤质地
  • 2篇退化草地
  • 2篇化学性质
  • 2篇放牧
  • 2篇高寒草地
  • 2篇草地土壤
  • 1篇性别结构
  • 1篇研究进展及展...
  • 1篇演替
  • 1篇植被演替
  • 1篇植被重建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2篇青海大学
  • 2篇青海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青海省草原总...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运城学院
  • 1篇青海省牧草良...

作者

  • 10篇周华坤
  • 5篇赵新全
  • 2篇汪诗平
  • 2篇刘汉武
  • 2篇周立
  • 2篇李希来
  • 2篇杨元武
  • 2篇段吉闯
  • 2篇王慧春
  • 2篇刘伟
  • 1篇陈哲
  • 1篇叶鑫
  • 1篇李发录
  • 1篇汪新川
  • 1篇徐世晓
  • 1篇姜朝阳
  • 1篇王文颖
  • 1篇何玲
  • 1篇赵建中
  • 1篇赵亮

传媒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草业科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生物数学学报
  • 1篇Agricu...
  • 1篇草业与畜牧

年份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海湖北岸草甸草原牧草生物量季节动态研究被引量:37
2008年
2007年5—9月在青海湖北岸的高寒草甸草原,定位研究天然草地地下、地上和总生物量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青海湖北岸高寒草甸草原天然牧草地上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生长季呈单峰曲线,生育初期地上生物量最小.8月中旬达到最大值,为223.0g/m^2;地下生物量空间分布为倒金字塔型,0~10cm层地下生物量占地下生物总量的65%,0~10、10~20和20~40cm层牧草地下生物量在5—9月均表现为“N”型变化规律;地下生物量周转值为0.45;在生长期内地下生物量的积累远远大于地上生物量的积累,地下生物量峰值也比地上生物量峰值提前;群落根冠比先降后升,平均值为16.1。
朱宝文周华坤徐有绪李英年唐凯
关键词:生物量青海湖北岸
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研究述评被引量:22
2011年
阐述了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包括结构功能指标体系法、综合指标体系及10多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情况。同时对于指标的筛选、权重的确定、标准的划分等难重点问题给出了建议。提出了用多种方法来评价同一研究对象来进行比较和矫正的观点,并强调形成集自然、经济、社会、人类健康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的新型研究领域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叶鑫周华坤赵新全温军陈哲段吉闯
关键词:草地生态系统
高寒草甸退化草地土壤特性分析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探讨草地退化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方法]研究退化高寒草甸土壤草土比、土壤质地等物理性状,用土壤养分常规分析法分析不同退化草地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铜、有效锌、有机质及pH等。[结果]随着退化梯度的加剧和土层的加深,草土比逐渐减小;不同退化梯度的草地草土比在土层0-10 cm中最大,该层的草土比在0.001 00-0.040 00变化,土壤类型为壤土类。不同退化梯度上土壤化学性质均发生变化,其中速效氮、磷、钾含量随土层的加深和退化程度的加剧明显减少。退化草地的微量元素铜、锌含量比较缺乏。[结论]各种养分含量和pH与退化草地演替度的大小无显著相关。
杨元武李希来周华坤
关键词:高寒草甸退化草地土壤质地化学性质
三江源区高寒草甸43种植物繁殖体质量和形状的比较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43种植物繁殖体的质量和形状进行比较,初步探讨研究区植物繁殖体的生存对策,为退化草地恢复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三江源区高寒草甸43种植物的繁殖体(13种为种子,30种为果实),称质量,用繁殖体三维(长、宽、高)的方差衡量繁殖体形状,并分析繁殖体质量、形状与植物物种生态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有15种植物繁殖体的单粒质量小于1 mg并接近圆球形(平均方差<0.09),其可能具有持久土壤种子库;多年生草本植物繁殖体的质量较1年或1/2年生草本植物大,形状较其扁且长;优良牧草与杂草繁殖体的质量和形状均有差异,杂草繁殖体单粒质量大,而牧草的繁殖体更扁、长;种子形状的平均方差较果实的小,但质量无明显差异;禾本科、菊科、莎草科植物多有扁平或细长繁殖体(平均方差>0.09),而质量无明显差异;繁殖体附属物在植物的传播和定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中75%的菊科植物具有冠毛,易于被风传播,89%的禾本科植物具芒,被风传播的概率小。【结论】植物物种的扩散和定居与繁殖体的质量和形状密切相关。
王慧春周华坤王文颖赵新全
关键词:高寒草甸
甘德县近10年来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通过对甘德县1995~2004年10年来气温与降雨量的统计分析,探讨了甘德县气温和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95~2004年平均气温逐渐升高,2003年达最高值,与1995年相比平均气温升高了1.30℃;历年降雨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在全年尺度上降雨量的变化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何玲郭树栋周华坤
关键词:气温降水
利用不育技术防治高原鼠兔的理论模型被引量:32
2008年
高原鼠兔数量的激增加剧了高寒草甸的退化,采取化学灭杀的方法控制高原鼠兔,只能暂时降低高原鼠兔的数量,在较短的时间内种群又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不育控制对高原鼠兔种群的影响,建立了具有性别结构的高原鼠兔种群的数学模型,探讨在不育控制中两性的不育率对种群动态的影响并比较不育控制与化学灭杀的区别。结果表明:不育控制比化学灭杀在抑制和消灭种群上都具有更好的效果;在不育控制中雌性的不育率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利用不育技术控制高原鼠兔时要特别注意雌性不育率。
刘汉武周立刘伟周华坤
关键词:高原鼠兔性别结构灭杀数学模型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及其恢复被引量:55
2008年
述评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及其恢复治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是世界著名的放牧生态系统之一,严重的草地退化正在危及着高原的生态环境,三分之一的高原草地已经退化。"黑土滩"退化草地,作为高原上严重退化草地的一种特殊形式,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396.57×104公顷增加到90年代的703.19×104公顷。然而,迄今为止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趋势仍然没有改变。研究表明高寒草地的退化是一种连续的过程,遵循如下的次序:未退化草地-轻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地。高寒草地退化的原因包括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包括季节性过度放牧、盲目开垦草地、采矿、道路建设、开矿采金等等。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暖变干、鼠虫害影响、风和水的侵蚀、草皮层冻融等等。需要强调的是在许多高原地区过度放牧总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面临着这个严峻的形势,许多科学家和当地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起充分重视退化草地恢复,以达到保护天然牧场和生态环境的目的。基于恢复生态学的原理,针对退化草地的恢复,一些有效的实践及综合治理的对策已经在青藏高原得到发展。退化草地恢复的实践包括围栏封育、松耙、补播、施肥、草皮移植、啮齿类动物及杂草的控制、选择和筛选优良牧草、建植人工半人工草地、优化家畜结构等等。基于这些实践,退化草地的综合恢复,人工草地建植及持续利用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分布区应进一步加强。
贺有龙周华坤赵新全来德珍赵建中
关键词:草地退化过度放牧气候变暖
生长季节和非生长季节交替出现的种群动态模型及环境变化的影响被引量:5
2008年
有些生物的生长季节和非生长季节交替出现,本文建立了描述这种生物种群动态的方程,并研究了在环境稳定、随机波动、定向变化的情况下种群的变化方式,还讨论了种群的危害及濒危情况,生长季节延长时种群增大,有害生物的危害加重,濒危生物濒危程度减轻;生长季节缩短时种群减小,有害生物的危害减轻,濒危生物更加濒危或灭绝.
刘汉武周立刘伟周华坤
关键词:种群动态环境变化濒危
环青海湖地区草地近地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被引量:21
2007年
利用青海湖北岸海北牧业气象试验站2006年5月-12月观测的天然草地近地面层气象要素梯度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地层温度、湿度和风速的日变化规律及其廓线特征。结果表明:青海湖北岸草地近地层0.3-10.0m高度范围内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都呈现出明显的以24h为周期的日变化规律;各层温度最高和最低时的位相随高度增加而滞后,相对湿度和风速最大与最小时的位相随高度增加而提前;14时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20时的温度随高度增加先增后降,温度廓线在4.0m高度存在一拐点,随后逐渐进入逆温状态,至8时逆温程度达到最大;不论白天还是夜间,相对湿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风速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朱宝文宋理明许存平姜朝阳马宗泰周华坤徐有绪
关键词:气象要素日变化近地层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植被对长期放牧强度试验的响应特征(英文)被引量:11
2008年
在青藏高原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对金露梅高寒灌丛草场植被开展了长期不同放牧强度试验,分别在短期(4年)、中期(11年)和长期(18年)放牧阶段研究不同放牧干扰强度对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地上生物量和草场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不同放牧阶段,随着放牧强度增加植物群落的高度和盖度都降低。在中期放牧干扰阶段,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随着放牧强度增加呈现典型的单峰曲线模式;在长期放牧干扰阶段,随着放牧强度增加,占优势地位的灌木和禾草被典型杂类草替代,其中的重度放牧干扰简化了高寒灌丛植被群落结构,减少了地上现存生物量,特别是可食优良牧草生物量。植被对放牧的响应除了与放牧强度和放牧时间阶段密切相关外,还与该地区水热条件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针对长期放牧干扰的反应特性可将金露梅灌丛草场中植物划分为增加型、敏感型、忍耐型和无反应型4种类型。除了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外,其它一些特征参数并不支持著名的中度干扰假说。本研究发现,长期重度放牧促进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适度放牧有利于高寒灌丛草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牧草利用;"取半留半"的放牧原则在青藏高原草场放牧管理实践中值得推荐,它将有利于防止草场退化,提高牧草利用率和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周华坤赵新全汪诗平赵亮徐世晓
关键词:金露梅灌丛物种丰富度植物群落结构放牧强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