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20110176)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杨新明张瑛阴彦林赵御森孟宪勇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北北方学院河北省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3篇脊髓
  • 3篇脊髓损伤
  • 2篇凋亡
  • 1篇蛋白
  • 1篇凋亡蛋白
  • 1篇运动神经
  • 1篇运动神经元
  • 1篇神经干
  • 1篇神经干细胞
  • 1篇神经元
  • 1篇酸钠
  • 1篇胚胎
  • 1篇胚胎干细胞
  • 1篇自噬
  • 1篇细胞移植
  • 1篇细胞移植治疗
  • 1篇细胞自噬
  • 1篇雷公藤
  • 1篇雷公藤甲素

机构

  • 3篇河北北方学院
  • 3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河北省儿童医...

作者

  • 3篇张瑛
  • 3篇杨新明
  • 2篇阴彦林
  • 1篇王海波
  • 1篇孟宪勇
  • 1篇赵御森
  • 1篇张培楠
  • 1篇杜雅坤
  • 1篇贾永利

传媒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中华神经创伤...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丙戊酸钠联合甲强龙对大鼠脊髓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AP)联合甲强龙(MP)在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8~10周龄雄性健康SD大鼠60只,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组、VAP组、MP组和VAP+MP组,每组12只;各组大鼠再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B组2个亚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仅暴露脊髓、不做SCI处理,其余4组均采用改良Allen法进行大鼠SCI模型制备。假手术组、SCI组术后30 min、6 h、8 h和24 h腹腔注入生理盐水(剂量为30 mg/kg),24 h后每天腹腔注入相同剂量生理盐水,持续28 d;VAP组:分别于术后于30 min、6 h和24 h腹腔注入生理盐水(30 mg/kg),术后8 h腹腔注入VAP(30 mg/kg),24 h后每天腹腔注入相同剂量VAP,持续28 d;MP组:分别于术后30 min、6 h和24 h腹腔注入MP(30 mg/kg),术后8 h腹腔注入生理盐水(30 mg/kg),24 h后每天腹腔注入相同剂量生理盐水,持续28 d;VAP+MP组:分别于术后30 min、6 h和24 h腹腔注入MP(30 mg/kg),术后8 h腹腔注入VAP(30 mg/kg),24 h后每天腹腔注入相同剂量VAP,持续28 d。选取各组A亚组大鼠:术后第1、3、7、14、28天,分别采用脊髓损伤行为学运动功能(BBB)评分标准和改良Rivlin斜板试验评价SCI后各组大鼠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选取各组B亚组大鼠:术后第7天手术切取SCI区域脊髓组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形态变化,Nissl染色观察脊髓运动神经元情况并计算凋亡运动神经元数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分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的相对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的X因子(Bax)、caspase-3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1)组内比较:与术前相比,假手术组术后第1、3、7、14、28天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CI组、VAP组、MP组、VAP+MP组术后不同时间点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结果均明显降低,但随着时�
孙建威杨新明张瑛
关键词:脊髓损伤运动神经元丙戊酸钠甲强龙白细胞介素-1Β凋亡蛋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2年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发病率较高,具有高致残率、低死亡率的特点。目前主要是靠药物及外科手术治疗,这些方法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缓解SCI的病理改变,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治疗均未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干细胞移植有望成为治疗SCI的最佳方法。可供选择的细胞类型包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神经干细胞、胚胎干细胞、
王海波杨新明张瑛孟宪勇赵御森阴彦林
关键词:脊髓损伤干细胞移植神经干细胞胚胎干细胞SCI
雷公藤甲素与甲泼尼龙调节细胞自噬和凋亡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比较研究
2022年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TP)与甲泼尼龙(MP)调节细胞自噬和凋亡促进脊髓损伤(SCI)修复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替代MP治疗SCI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可选择性药物。方法选取60只雌性Thy-YFP转基因小鼠建立SCI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DMSO溶液处理组(DMSO组)、MP实验组和TP实验组,每组15只。TP实验组、DMSO组及Sham组小鼠分别于术后立即腹腔注射TP(0.002 mg/10 g)、等量5%DMSO、0.9%NaCl溶液,连续给药7 d;MP实验组小鼠于术后30 min、6 h、24 h腹腔注射MP溶液(0.3 mg/10 g)。采用BMC评价运动功能,HE染色及Nissl染色法检测脊髓组织学变化,采用免疫印迹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B、p62)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的水平。结果TP实验组干预后SCI小鼠BMS运动功能评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升高,神经元数量增多,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B上调且p62降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降低且抗凋亡蛋白Bcl-2升高;无论是运动功能评价、组织学变化,还是SCI后细胞自噬增强、细胞凋亡减少,TP实验组均优于DMSO组(P<0.05),但与MP实验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在急性SCI中通过上调自噬、抑制凋亡可以促进损伤后的脊髓运动功能恢复,与MP相比对SCI具有相同的潜在保护作用。
姚尧杨新明杜雅坤朱宁阴彦林贾永利张瑛张培楠田野陈丽星
关键词:脊髓损伤雷公藤甲素甲泼尼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