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3-SW-421)

作品数:3 被引量:168H指数:3
相关作者:杨勤科党廷辉郝明德郭胜利彭文英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土壤
  • 2篇黄土高原
  • 1篇氮累积
  • 1篇养分
  • 1篇养分效应
  • 1篇有机碳
  • 1篇植被
  • 1篇植被类型
  • 1篇施肥
  • 1篇水分平衡
  • 1篇水土
  • 1篇水土保持
  • 1篇土壤养分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退耕
  • 1篇退耕还林
  • 1篇丘陵区
  • 1篇硝态氮
  • 1篇硝态氮累积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首都经济贸易...
  • 1篇榆林学院

作者

  • 2篇杨勤科
  • 1篇焦峰
  • 1篇郭胜利
  • 1篇卜耀军
  • 1篇张科利
  • 1篇郝明德
  • 1篇党廷辉
  • 1篇彭文英
  • 1篇温仲明
  • 1篇阿守珍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年份

  • 2篇2006
  • 1篇200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退耕还林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影响预测被引量:53
2006年
土壤碳是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土壤碳的源和汇具有很大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进行的大规模退耕还林必然会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对区域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分析,结合使用全国土壤普查及黄土高原地区其它土地资源数据资料,研究计算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有机碳量,并对实施退耕还林后土壤碳储量变化进行了预测。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2.49 kg/m2,仅为全国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的23.65%,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1 068 Tg,只占全国总有机碳量的1.16%。实施退耕还林后,土壤有机碳储量将明显增加。分步优化实施退耕30年后,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储量可增至1 266.8 Tg,有机碳储量总体可增长19.21%。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对区域气候变化及土壤和水环境都将产生影响。
彭文英张科利杨勤科
关键词: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土壤有机碳水土保持
施肥对半干旱地区小麦产量、NO_3^-N累积和水分平衡的影响被引量:78
2005年
依据长武站长期田间试验(1984~2001 年)的结果,分析了不同施肥措施条件下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水分的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照、有机肥(M)、氮肥(N)、氮磷肥(NP)、氮肥+有机肥(NM)和氮磷肥+有机肥(NPM)处理冬小麦的17 年平均产量依次为1.5、2.6、2.0、3.3、3.4 和4.0 t·ha-1;冬小麦地上部17 年累计吸收的氮量依次为509.0、854.6、781.9、1 199.8、1 067.5 和1 430.9 kg·ha-1;2001年0~300 cm 土层NO3 -N 储量依次为52.2、113.1、1 064.8、254.5、535.4 和512.1 kg·ha-1,N 处理的NO3 -N 分 - -布于0~300 cm 土层,NP、NM、NPM 处理的NO3 -N 主要分布于0~180 cm 土层。收获期0~300 cm 土层多年平均 -水分含量为CK>N>M>NP>NPM。播种期NP、NPM 处理200~300 cm 土层水分出现亏缺。施肥是黄土旱塬区土壤生产力提高、土壤深层水分亏缺和土壤NO3 -N 累积的驱动力。 -
郭胜利党廷辉郝明德
关键词:施肥半干旱地区小麦硝态氮累积水分平衡黄土高原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效应研究——以安塞纸房沟流域为例被引量:37
2006年
分析了纸房沟流域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植被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均向土壤表层富集,但对养分的影响不同,从剖面上看,0~20cm〉20~40cm〉40~60cm;从不同植被类型看(全磷除外),乔木〉灌丛〉草本。土壤全氮、水解氮与土壤有机质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而土壤全磷与土壤有机质的线性关系不显著。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全磷含量变化很小。
阿守珍卜耀军温仲明焦峰杨勤科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养分效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