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40-1944)

作品数:9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邹敏刘渟王川朱晓舟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艺术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 3篇艺术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艺术
  • 3篇艺术史
  • 3篇民国
  • 3篇国民政府
  • 2篇政府
  • 2篇文本
  • 2篇历史记忆
  • 2篇记忆
  • 2篇布施
  • 1篇学术体系
  • 1篇研究方法
  • 1篇艺术史研究
  • 1篇政治
  • 1篇中国艺术
  • 1篇中国艺术史
  • 1篇中华民国
  • 1篇日记
  • 1篇社会
  • 1篇社会现状
  • 1篇审美

机构

  • 6篇四川大学
  • 5篇四川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邹敏
  • 3篇刘渟
  • 1篇朱晓舟
  • 1篇王川

传媒

  • 2篇中国边疆史地...
  • 2篇西藏民族学院...
  • 1篇大舞台
  • 1篇文艺研究
  • 1篇南京艺术学院...
  • 1篇中国藏学
  • 1篇藏学学刊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5篇2015
  • 3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民政府布施藏传佛教的年度个案:戴新三《拉萨日记》1943年传昭布施记载初探被引量:3
2014年
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1943年开展的传昭布施,虽是按惯例进行,但因为国际国内环境的恶化,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政策调整,使得这次布施又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文章从时任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第二科科长戴新三的《拉萨日记》②中,节选其对该年传昭布施的记载,进行整理并加以注释,以图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基础史料。
邹敏
关键词:民国
民国“无名艺术史研究”之滥觞:中外学者的汉唐陵墓考察著述论略
2019年
在中国艺术史学的现代转型中,由学科之分类细化所应运而生的"无名艺术史"研究在民国具有重要的学科体系建构意义和方法论反思价值。本文从中外学者(足立喜六、色伽兰、朱偰、王子云)对汉唐陵墓田野调查的著述中,剖析古代陵墓的田野研究对无名艺术史研究草创期而言,在研究范畴、理论与方法、史学体系建构方面的学术贡献,为民国的无名艺术史研究找寻更多的实践案例,以期完善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体系。
刘渟
关键词:田野考察学术体系
1942年“藏警案”的历史记忆文本与基本史实
历史记忆的文本是获得史实的主要途径,但记忆主体的主观性决定历史记忆及其文本的失真性。不同记忆主体,甚至同一记忆主体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的记忆文本,都不尽相同,互相冲突,就不可避免地会偏离事件的基本史实。经历者(群体)对发生...
邹敏
文献传递
“藏警案”及其对国民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1942年发生的"外交局"事件和"藏警案"是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发生逆转的重要节点。文章通过剖析中央政府及噶厦对"藏警案"的回应、处理过程,探讨了事件的性质及对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的影响。
王川邹敏
关键词:国民政府
1942年“藏警案”的历史记忆文本与基本史实
2015年
历史记忆的文本是获得史实的主要途径,但记忆主体的主观性决定历史记忆及其文本的失真性。不同记忆主体,甚至同一记忆主体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的记忆文本,都不尽相同,互相冲突,就不可避免地会偏离事件的基本史实。经历者(群体)对发生于1942年的'藏警案'的记忆文本,也存在着这样的境况。借助已有的研究成果,搜寻史料,对文本进行对比、分析,仍能更加接近真实的'藏警案',勾勒其基本史实,获得更深入的理解,解析出该事件为噶厦妄图'独立'的图谋,以及在国民政府政治和军事的双重压力之下,噶厦'独立'阴谋之破产。
邹敏
论王子云艺术史研究方法的历史成因
2014年
王子云是20世纪中国艺术史研究转型时期的重要艺术理论家之一,他将西方艺术史研究与现代考古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相结合,拓展了传统艺术史研究只重书画经典艺术而忽视民间艺术的面貌。本文将从三个阶段来探讨王子云艺术史研究方法的历史成因:留学法国的学术视野和知识拓展;回国后对河南、山东等地的实地考察;组建"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后的研究工作。
刘渟
关键词:历史成因
谭云山:西藏的社会现状——对新声社记者谈话
2015年
《西藏的社会现状——对新声社记者谈话》[1],谭云山[2]著。文章分别从政治、军事、交通、商业、风俗及其他近状等几个方面对民国时期的西藏地方进行了介绍。由于有受谢国渠之邀一同入藏宣慰的经历,且与十三世达赖、西藏地方的上层人士及在拉萨的汉人有过直接接触,故谭云山对西藏地方的情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文章的内容也较能反映出其时西藏地方的真实情况。该文为研究民国时期西藏的地方政治、交通、商贸提供了史料,也反映出当时涉藏人员对于西藏地方的认知。然而由于入藏时间较短,无法对西藏进行全面的考察与研究,文中谭云山所做的一些判断较为主观,部分内容与史实存在一定的出入。
朱晓舟
关键词:中华民国西藏社会
西藏政治和西藏人物
2015年
《西藏政治和西藏人物》[1],新民[2]著,全文分文六个部分,就民国时期西藏地方主要的政教大事进行了介绍,包括西藏地方达赖和班禅称号的由来、政教大权的组织形式及主要机构、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及其圆寂后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的演变、九世班禅出走及其在内地的活动、十四世达赖喇嘛和十世班禅的寻访与转世坐床,热振活佛与达扎活佛摄政等内容。当时人记当时事,对于研究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政治、宗教状况、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史料意义;同时作为民国时期藏学研究的成果之一,又具有其学术价值与意义。不过,由于信息阻隔等原因,文中所述内容也有少数与史实出入之处。
邹敏
关键词:民国
论20世纪30、40年代“无名艺术史”的研究范式与价值取向被引量:6
2017年
民国以来,中国艺术史学在现代转型过程中逐步实现了研究内容与方法的重构,与"经典书画史"相对应的"无名艺术史"是其中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学界一般将其分散在民国美术史、艺术考古学或中国艺术史学百年进程中进行个案或专题研究,但在研究范式与价值取向上存在扁平化、单一化的倾向。本文试图将"无名艺术史"作为一种史学转型期的独立形态,从分层角度去观照其研究范式和价值取向,即作为学术文本的"无名艺术史"、作为艺术动力的"无名艺术史"和作为精神化育的"无名艺术史"。通过分层思维下的艺术史认识论建构,可以使学界依据受众立场的分层,去厘清研究的叙事逻辑与方法体系,并为中国艺术史学的理论建构增添一种新视角与新的叙述格局。
刘渟
关键词:中国艺术史考古学研究铜器文化审美母题
国家在场:1943年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传昭布施被引量:2
2015年
由于时局的原因,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于1943年新年传昭期间开展的传昭布施,虽是按惯例进行,却面临各种困难,并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政治意义。它不仅赓续了历史传统,维护了国家在场的原则,彰显了中央政府的治藏主权和对藏德意,还对当时政治僵局下的双方关系起到了一定的缓和作用。
邹敏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