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23-003)
- 作品数:22 被引量:163H指数:11
- 相关作者:徐曦高顺莉陈春峰朱伟林付晓伟更多>>
-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下扬子区新生代构造变形物理模拟及其主控因素被引量:4
- 2017年
- 下扬子新生代构造变形是中国东部新生代构造研究的重要窗口。为研究其变形机制,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对4个主控因素进行评价与研究。设计对比实验,分析了在不同主控因素的作用下,下扬子区新生代构造的变形过程。应力与模型边界的角度和施加应力的边界位置是下扬子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最优主控因素。在东侧全段挤压和东侧北段挤压的对比实验中,郯庐断裂带与下扬子及其周缘块体的构造变形均呈现显著变化;在块体厚度的对比实验中,变形与变位状态近似相同,但隆升特征存在显著差别,东西两侧边界挤压效果具有显著差异;与此同时,施加应力与模型边界角度越小,郯庐断裂带呈现右行走滑特征越明显。在最优主控因素模型中,下扬子块体新生代区域伸展构造变形与郯庐断裂带右旋走滑共同构成了一个"右旋侧向扩展变形"构造系统。
- 徐楠徐曦周波梅甫定高顺莉王兴建
- 关键词:构造物理模拟主控因素下扬子区
- 东海丽水凹陷物源及其对储层物性影响被引量:15
- 2017年
- 为确定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物源并寻找有利储层发育区,通过碎屑锆石U-Pb定年分析丽水凹陷东、西次洼的物源及源区性质,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物源对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经分析,丽水西次洼物源主要来自凹陷西部的闽浙隆起区,以火山岩为主,含少量侵入岩及变质岩;该物源形成的砂岩塑性物质含量较高、岩石抗压性相对较弱,由压实作用造成的孔隙损失量相对较大。丽水东次洼物源主要来自凹陷东部的渔山隆起区,以沉积岩、侵入岩为主要物源;该物源形成的砂岩塑性物质含量较低、岩石抗压性较强,由压实作用造成的孔隙损失量相对较小。研究表明,物源差异对储层物性有较大的影响。
- 陈春峰钟楷朱伟林朱伟林王军张伯成
- 关键词:U-PB定年碎屑锆石储层物性丽水凹陷东海陆架盆地
- 下扬子区中新生代沿江盆地群的盆地结构与沉积特征被引量:16
- 2018年
- 下扬子沿江盆地群是下扬子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认识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结构与构造—沉积演化的重要窗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自西向东,分布着鄱阳盆地、潜山盆地、望江盆地、全椒盆地、无为盆地、句容—南陵盆地、常州—宣城盆地、溧阳盆地和平湖盆地9个相对独立的沉积盆地,在平面上组成了一个盆地体系或盆地群,可称之为下扬子沿江盆地群。盆地沉积充填过程主要为晚白垩世—古近纪断陷期与新近纪—第四纪拗陷期2个阶段。盆地断陷期主要以河湖相与三角洲相沉积为主,而拗陷期主要以河流相沉积为主。下扬子沿江地区在渐新世末期形成统一的断陷盆地体系,于新近纪形成统一的拗陷盆地体系。由于新近纪差异变形,各盆地地层差异剥蚀,最终形成现今的沉积盆地地质面貌。
- 徐曦朱晓颖单希鹏肖梦楚孙连浦高顺莉
- 关键词:盆地结构下扬子区
- 深部地幔在白云凹陷的岩浆记录:基于BY7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被引量:7
- 2013年
- 白云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西南端,新生代处于构造转换带,边界断裂附近的BY7井记录了多期岩浆活动,其中玄武安山熔岩(BY705~BY706)和玄武岩(BY701~BY704)位于恩平组层位和珠江组层位,分别是南海扩张前和洋中脊跃迁后的岩浆活动记录。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恩平组火山岩SiO2含量为53.60%~54.21%,(Na2O+K2O)为4.63%~5.16%,而珠江组火山岩则表现为较低的SiO2(47.26%~52.34%)、较高的全碱值(5.93%~6.98%)。所有火山岩表现出低稀土总量(∑REE=153.0~174.3μg/g)和明显的轻重稀土分馏((La/Yb)N=10.1~13.5)特点,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类似洋岛玄武岩(OIB),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高Pb低Nb/U值显示明显的陆壳成分混染,这与晚白垩世发生的岩石圈拆沉作用有关。火山岩形成于地幔热点构造环境,是富集地幔源区低度部分熔融产物。其中恩平组火山岩与深部地幔上涌有关,源区为OIB与MORB过渡型,并遭受俯冲流体交代作用和陆壳混染。珠江组火山岩属于板内碱性玄武岩,主要为OIB EMI型岩浆组分,推测为海南地幔柱上涌形成,也有陆壳成分混染。深部地幔上涌作用在南海初始张裂和后期演化过程中可能扮演重要作用。
- 阙晓铭李元森陈会霞张青林张向涛
- 关键词:地幔柱白云凹陷
- 下扬子区新生代伸展构造变形及其区域构造意义被引量:13
- 2015年
- 下扬子区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区之一,其新生代伸展构造变形一直是下扬子新生代构造动力学的核心问题.通过对下扬子海陆全区新生代断陷盆地结构与构造格局分析,明确了下扬子区伸展构造变形特征,探讨了变形成因机制及其区域构造意义.区域构造分析表明,下扬子区伸展变形构造由一系列NNE-NE-NEE走向的总体呈弧形展布的正断层构成,表现为受伸展断裂系统控制的断陷结构,具有多向伸展特征,自南向北可分为江南、沿江-苏北-南黄海和南黄海北部3个构造伸展区.有限元数值与构造物理模拟表明,受控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推挤传递至陆内的侧向构造作用力,下扬子块体南向蠕移,区域上近南北向伸展变形,郯庐断裂右旋走滑,两者共同构成一个"右旋侧向扩展变形"系统.在区域构造上,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以东的中国东部新生代伸展变形构造和盆地成因与古太平洋板缘边界条件密切相关.
- 徐曦高顺莉王兴建黄俊菠王博
- 关键词:下扬子区数值模拟构造物理模拟
- 丽水—椒江凹陷西斜坡明月峰组上段碎屑锆石物源被引量:12
- 2015年
- 沉积物源对油气储层发育具有重要影响.为研究丽水-椒江凹陷西斜坡明月峰组上段物源的岩性组成及其分布特征,选取4口钻井4个砂岩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定年,并对陆上潜在物源区岩层(体)的岩性和年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样品中碎屑锆石以岩浆锆石为主,主要的年龄区间为125~90Ma、145~125Ma及170~145Ma,还有少量变质锆石,其年龄区间为235~210Ma及2 087~1 653Ma;(2)陆上潜在物源区中以火山岩占绝对优势(173~94Ma),局部区域可能有较大规模白垩系永康群沉积岩,而变质岩(〉210Ma)和侵入岩(107.0~87.8Ma)仅零星出露.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东北部明月峰组上段的物源以永康群火山-沉积岩和九里坪组火山岩为主,含有少量晚白垩世侵入岩;西南部以九里坪组、西山头组火山岩及元古代区域变质岩为主,侏罗纪火山岩为辅,这一区域可能更有利于优质储层的发育.
- 付晓伟朱伟林陈春峰钟锴许长海
- 关键词:沉积物
- 深水区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系列探讨——以荔湾3-1气田为例被引量:3
- 2014年
- 海洋深水区地震资料的处理有其自身特点.以荔湾3-1气田为例,探讨了深水区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几项重要技术,包括深水子波处理技术、采集脚印衰减技术、τ-p域3D-SRME多次波压制技术、三维地质导向滤波技术、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等,展示了各项技术在本区的应用效果.同时分析了本区倾斜缆地震资料的采集和处理情况.总结出了针对深水区地震资料的处理技术系列,对其它深水区地震资料处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张振波许自强
- 关键词:子波处理采集脚印SRME
- 南海东北部岩石圈伸展的构造模拟约束被引量:2
- 2014年
- 盆地的形成是深部过程的浅部响应,其中不同尺度拉张因子的变化能够反映岩石圈的伸展特征。运用基于弹性梁模型和挠曲均衡原理的2D构造模拟软件对横穿南海东北部地区的两条地震-地质剖面进行模拟,计算上地壳、全地壳和岩石圈尺度拉张因子。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岩石圈伸展存在横向非均质性和深度相关的伸展现象:(1)不同坳陷中心的拉张因子从陆架-陆坡-海盆区有变大的趋势;(2)三种尺度的拉张因子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并且这种岩石圈深度相关的伸展现象在陆架和陆坡地区表现不同:陆架范围内上地壳和全地壳尺度的拉张因子在数值上相近,而在陆坡向洋壳方向,岩石圈、全地壳尺度拉张因子在数值上比上地壳尺度拉张因子大的差别趋势越来越明显。分析认为南海东北部岩石圈深度相关的伸展模式与海底扩张早期温度较高且黏滞性较小的下地壳在陆坡向海盆方向的流动性大于陆架地区有关。南海东北部伸展盆地的形成经历了岩石圈在陆内裂谷阶段均匀伸展以及大陆边缘裂谷阶段深度相关的伸展作用过程。
- 吴哲许怀智杨风丽邵磊
- 关键词:南海东北部岩石圈陆架区
- 南黄海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孢粉相特征及其形成环境被引量:13
- 2015年
- 以沉积环境控制烃源岩发育理论为指导,应用孢粉相分析方法,以南黄海盆地二叠系大隆组、龙潭组和栖霞组烃源岩层段为研究对象,对典型钻井剖面的孢粉及沉积有机屑进行系统的分析。根据沉积有机屑的丰度特征和组分类型,探讨三套烃源岩的形成环境,初步评价其生烃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孢粉相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对高成熟海相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和形成环境进行客观评价:栖霞组为缺氧远陆架沉积环境,以无定形有机质为主,水体分层缺氧,是烃源岩形成的有利环境;大隆组为缺氧和少氧的陆架环境,也较有利于烃源岩的形成,生烃潜力较栖霞组差;龙潭组煤质型有机质较为丰富,为充氧的陆架区,以陆源输入为主,沉积区水体较浅,含氧量高,不利于富氢烃源岩的形成。
- 谭思哲高顺莉葛和平付焱鑫
- 关键词:南黄海盆地二叠系烃源岩沉积环境生烃潜力
- 下扬子区新生代断陷盆地的构造与形成被引量:16
- 2015年
- 为了揭示下扬子海陆全区新生代断陷盆地的构造特征,进而探讨盆地的形成机理,故对研究区的地震、钻井和地质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梳理区内的主要构造地质证据,并在时空上进行对比。垂直盆地走向的区域大剖面构造解析显示,下扬子区由陆至海,盆地范围逐步扩大,断陷充填厚度逐渐增厚,结构趋于复杂,表明盆地的拉伸量和伸展强度自西向东呈增大趋势。受下扬子块体近似楔形几何形状与东部侧向挤压的边界条件约束,块体近南北向侧向扩展,块体内区域伸展,前新生代的基底先存断裂复活,诱发区域张裂作用和盆地沉降,断陷盆地形成受基底-应力两个基本因素制约。下扬子新生代块体的伸展与郯庐断裂的右旋走滑,均为下扬子块体构造形变的地质响应,其动力学机制可用太平洋板块北西向俯冲进行解释。
- 徐曦高顺莉
- 关键词:下扬子区断陷盆地基底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