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00653)

作品数:11 被引量:19H指数:3
相关作者:吴国平何小川郭力胡纯兵李绍兰更多>>
相关机构: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颌骨
  • 8篇下颌
  • 8篇下颌骨
  • 8篇基因
  • 7篇疗法
  • 7篇基因疗法
  • 6篇电穿孔
  • 6篇骨生成
  • 6篇穿孔
  • 5篇下颌骨牵引
  • 5篇成骨
  • 4篇牵引成骨
  • 3篇牵张
  • 3篇细胞
  • 2篇蛋白
  • 2篇新骨
  • 2篇形态计量学
  • 2篇组织形态计量...
  • 2篇颌面
  • 2篇颅颌

机构

  • 10篇泸州医学院附...
  • 1篇济宁医学院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泸州医学院附...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吴国平
  • 9篇何小川
  • 8篇胡纯兵
  • 8篇郭力
  • 4篇李绍兰
  • 3篇尹康
  • 3篇兰永树
  • 3篇黎德平
  • 2篇刘希
  • 2篇高志丹
  • 2篇刘震
  • 2篇杨智慧
  • 1篇李盛华
  • 1篇周滨
  • 1篇廖毅
  • 1篇蒋晓丽
  • 1篇赵利平

传媒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泸州医学院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牵引成骨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及作用被引量:2
2010年
牵引成骨技术(distractionosteogenesis,DO)因其能在原位快速成骨而被称为是一种内源性组织工程技术(endogenous tissues engineer)。自1992年McCarthy首次将DO技术用于下颌骨畸形患者的治疗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DO在颅颌面外科缺损修复重建中的临床运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胡纯兵吴国平
关键词:牵引成骨技术细胞因子下颌骨畸形颅颌面外科
兔双侧下颌骨牵引成骨模型的建立
2009年
目的:建立具有良好可行性及可重复性的兔双侧下颌牵张成骨模型,为下颌骨牵引成骨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用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在下颌体近下颌角处全层截断下颌骨,用兔下颌骨专用牵引器固定,经过3天潜伏期,以0.8mm/d速度牵引,连续10天。分别在潜伏期末、牵张结束、固定期第2周、第4周、第8周行X线、3dCT检查后处死动物,切取标本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动物全部耐受实验,除一例伤口感染外无其他并发症。牵引装置足够稳定,产生并维持了所需的牵张距离。全部动物的下颌骨被成功延长,牵引间隙逐渐被新生骨组织充填。结论:以兔下颌骨建立牵引成骨模型经济,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李盛华何小川刘希杨智慧黎德平吴国平廖毅郭力
关键词:牵引成骨下颌骨动物模型
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兔下颌骨牵引区新生骨骨密度与强度的影响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 探索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下颌骨DO过程中牵引间隙新生骨密度与强度的影响,从而为促进下颌骨DO新骨生成,缩短牵引周期,减少并发症提供新思路.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5组.A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O.1μg/μl)重组质粒pIRES-hVEGF165-hBMP2;B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0.1μg/μl)重组质粒pIRES-hBMP2;C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0.1μg/μl)重组质粒pIRES-hVEGF165;D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0.1μg/μl)空质粒pIRES;E组:在牵引区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5组实验动物均施加电穿孔刺激.各组分别于固定期第1、2、4、8周行X线及QCT检查.选整个牵张间隙新生骨痂部分为兴趣区,测定骨密度.然后处死动物.取材测量牵引区新生骨的三点抗压强度.结果 A、B、C组新生骨痂密度各时相点新生骨痂密度明显高于D、E组(P〈0.01).固定2周,A组明显高于各组,但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固定4周,A、B组明显高于C、D、E组(P〈0.01).固定8周A组明显高于B、c、D、E组(P〈0.01).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高于D、E组(P〈0.01).固定4周,A组新生骨的三点抗压强度明显高于B、C、D、E组(P〈0.01).固定8周,A组仍明显高于各组(P〈0.01),且B组也明显高于c、D、E组(P〈0.05).结论 电脉冲介导的pIRES-hVEGF165-hBMP2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使牵引区获得较满意的骨再生和骨化成熟进程,其新骨骨化、改建过程均超过对照组.提示联合应用BMP与VEGF,可能会实现成骨与血供的联合重建,并且使单一生长因子的效应放大,使骨愈合的速度加快.
吴国平黎德平胡纯兵何小川兰永树郭力
关键词:电穿孔基因疗法
不同时期转染基因对牵引区新骨生成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背景:前期研究表明,电穿孔介导的重组质粒pIRES-hBMP2-hVEGF165能促进牵引区早期新生血管的形成和新骨形成。目的:观察不同时机转染基因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牵引区新骨生成的影响,探索基因导入的最佳转染时间,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8只,全麻下行双侧下颌骨截骨及牵引器植入后,采用随机区组法分成4组,分别于造模后即刻、牵引开始时、牵引结束时在双侧牵引区注射2μg(0.1 g/L)重组质粒pIRES-hBMP2-hVEGF165,3组均予电穿孔刺激;单纯牵引组单纯牵引不行基因转染。各组于造模后3 d开始以0.8 mm/d、1次/d的速率进行牵引,连续牵引10 d;各组分别于固定期1,2,4,8周处死3只兔子,切取下颌牵引区新生组织行组织学检测和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与结论:组织学检查和形态计量学分析发现,牵引期转染组与即刻转染组、固定期转染组、单纯牵引组比较间隙内有更多的新生血管、成骨细胞和间充质细胞等成分,各时点新生骨量与新生骨小梁宽度明显高于后者(P<0.05)。表明在牵引开始时(牵引期)进行基因转染较其他时间转染促进新骨生成作用明显,能够获得最佳的促进新骨生成的效果,提示牵引期是下颌骨基因治疗的最佳时机。
胡纯兵吴国平刘希兰永树何小川郭力
关键词:骨组织构建电穿孔基因疗法牵引成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新骨生成
脂质体介导的重组质粒pIRES-hBMP-2-hVEGF_(165)体外转染对hBMSCs成骨能力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重组质粒pIRES-hBMP-2-hVEGF165体外转染对hBMSCs成骨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构建hBMP-2和hVEGF165真核共表达载体。取健康成人自愿捐献的骨髓分离培养hBMSCs,采用阳离子脂质体将构建的质粒pIRES-hBMP-2-hVEGF165、pIRES-hBMP-2、pIRES-hVEGF165和空质粒载体(pIRES-neo)转染至hBMSCs,作为A、B、C、D组;另取相同数量的未转染细胞作为对照组(E组)。培养4周,采用RT-PCR检测hBMP-2、hVEGF165以及骨钙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hBMP-2和hVEGF165表达,定量检测ALP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olⅠ表达。结果与E组比较,A组hBMSCs高表达hBMP-2、hVEGF165、ColⅠ及骨钙素,B组大量表达骨钙素及ColⅠ,C组高表达hVEGF165,而B组hVEGF165及C组hBMP-2和ColⅠ的表达与D、E组相似,呈阴性或仅有痕量表达。A、B、C、D及E组ALP活性分别为0.91±0.03、0.90±0.02、0.64±0.03、0.67±0.01、0.66±0.02,A、B组与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质粒通过阳离子脂质体能成功转染hBMSCs,外源性hBMP-2和hVEGF165基因在转染细胞中能持续表达,并能增强hBMSCs的成骨能力。
吴国平何小川杨智慧郭力
关键词:HBMSCSHVEGF165
不同时机转染基因对下颌骨牵引区细胞周期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
2017年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时机转染基因对下颌骨牵引区细胞周期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基因治疗促进牵引成骨的分子机制及最佳时机。方法 48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双侧下颌骨牵引成骨模型后均分为A、B、C、D组。A、B、C组分别于术后即刻、术后第4天、术后第14天在牵引区转染重组质粒pIRES-hBMP2-hVEGF165,并局部给予电穿孔刺激。4组动物均在术后第4天,以1mm/d的速度持续牵引10d后进入固定期。于固定期第7、14、28、56天各组分别处死动物3只,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牵引区新生骨组织cyclin A、D1、E的表达。结果在固定期第7、14天时,A、B、C组牵引间隙cyclin A、D1、E的表达较强,在第7天时表达最强烈,并且A、B、C组均较D组表达强;第28、56天时各组表达均较弱。在第7天时,B组表达较A、C、D组强(P<0.05),A、C组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D组强(P<0.05);在第14天时,B、C组表达较A、D组强(P<0.05),B、C组间及A、D组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clin A、D1、E的高表达能促进牵引区细胞分裂、增殖和分化,进而加快牵引区新骨形成,牵引期是基因治疗干预下颌骨牵引成骨的最佳时机。
尹康胡纯兵周滨吴国平赵利平
关键词:电穿孔基因疗法牵引成骨细胞周期蛋白
电穿孔介导基因治疗下颌骨牵引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被引量:1
2012年
背景:课题组前期实验已证明基因治疗能促进下颌骨牵引区新骨的生成。目的:探索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兔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45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骨截骨,建立下颌骨牵引模型。牵引7d后将模型兔随机摸球法均分为pIRES-hVEGF165-hBMP2组、pIRES-hBMP2组、pIRES-hVEGF165组、空质粒载体pIRES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于牵引区注射相应质粒或生理盐水。各组动物均施加电穿孔刺激。结果与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主要在骨周围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组织成骨细胞和骨细胞表达,也可见炎细胞如单核细胞表达。各组均在固定期第7天表达最强,14d下降,28d时表达较弱,但在各时点基因治疗组明显强于对照组。说明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能使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持续表达,并使其表达时限延长,促进牵引区新生血管生成和新骨形成。
尹康胡纯兵何小川李绍兰吴国平郭力
关键词:电穿孔基因疗法骨生成牵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基因干预对牵引区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背景:局部基因治疗能促进牵引区新骨的生成,但关于基因治疗后对局部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兔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骨截骨后3d开始下颌骨牵引,0.8mm/d,连续牵引7d后,随机分为5组,分别在牵引区注射2μg(0.1g/L)重组质粒pIRES-hVEGF165-hBMP2、pIRES-hBMP2、pIRES-hVEGF165、空质粒pIRES及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之后施加电穿孔刺激。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β1主要在细胞胞浆中表达,给药7d时骨端骨细胞、编织骨痂骨细胞、骨痂表面成骨细胞呈转化生长因子β1染色阳性;14d时新生成的编织骨痂骨细胞、骨痂表面成骨细胞、肉芽组织中的间质细胞、单核巨细胞、多核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染色阳性;28d时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细胞明显减少。其中注射重组质粒pIRES-hVEGF165-hBMP2、pIRES-hBMP2、pIRES-hVEGF165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明显多于注射空质粒pIRES及生理盐水(P<0.05或P<0.01)。说明基因治疗能促进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促进牵引区细胞基质的形成和新骨生成。
何小川李绍兰胡纯兵刘震高志丹尹康吴国平郭力
关键词:骨生成牵张转化生长因子Β1
基因治疗对兔下颌骨牵引过程中骨形成蛋白-2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索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兔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表达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骨截骨,术后3d开始牵引,连续牵引7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A、B、C、D、E5组,A、B、C组分别在牵引区注射2μg(0.1μg/μ1)重组质粒pIRES-hVEGF165-hBMP2、pIRES-hBMP2、pIRES-hVEGF165。D组与E组分别注射相同剂量的空质粒(pIRES)和生理盐水(NS)。各组分别于固定期第7、14、28天处死动物,取材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MP2的表达情况,并利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BMP2主要在肉芽组织中的炎细胞及新生幼稚骨小梁表面的细胞组织中表达。固定7d时表达最强烈,各时点基因治疗组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电脉冲介导的基因治疗能使BMP2在牵引区的表达增强和表达时限延长并促进细胞的分裂增殖与分化,促进牵引区细胞基质的形成和新骨生成。
李绍兰胡纯兵刘震高志丹何小川尹康吴国平郭力
关键词:电穿孔基因疗法骨形成蛋白-2
颅颌面部骨骼重建相关基因治疗的研究与进展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创伤、肿瘤及正颌外科手术等均可造成颅颌面的骨缺损。传统的治疗方法如自体骨移植、人工材料修复等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临床需要。近年兴起的基因治疗克服了传统方法的局限,促进颅颌面骨骼的重建,对其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01/2007-04有关颅颌面骨缺损基因治疗的文章,检索词"bone,genetherapy,craniomaxillofacial,tissue engineering",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1994-01/2007-04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骨缺损、颅颌面,基因治疗,骨组织工程",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有关文章找全文。纳入标准:①有关骨缺损基因治疗的研究。②有关组织工程骨基因治疗的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Meta分析、综述文献(或个案报道等)。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35篇有关骨缺损和组织工程骨基因治疗的文章,排除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39篇符合研究要求。资料综合:①基因治疗促进骨骼重建的技术选择,人骨形态发生蛋白基因是目前骨骼重建相关基因治疗中应用最多的目的基因,其对骨骼重建的促进作用已在多种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在这些研究中靶细胞多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载体最多选用腺病毒,其次为脂质体。②基因治疗促进骨骼重建的研究进展:基因治疗与组织工程相结合以及联合基因治疗是该领域的研究方向。③问题与展望:目前研究大多是实验研究,要想用于临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结论:多种细胞因子对骨骼重建有促进作用,通过基因治疗的方法可使细胞因子在局部靶向释放,最大限度地增加局部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基因治疗是维持骨缺损局部生长因子有效治疗浓度的最有希望的方法。
何小川蒋晓丽吴国平
关键词:颅骨基因疗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