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07010302202)

作品数:13 被引量:57H指数:5
相关作者:牛朝诗费小瑞王昌新刘影钱立庭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徽省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胶质
  • 9篇胶质瘤
  • 8篇成像
  • 7篇弥散
  • 7篇脑胶质瘤
  • 6篇弥散张量
  • 5篇张量成像
  • 5篇神经胶质
  • 4篇神经胶质瘤
  • 4篇纤维束
  • 4篇弥散张量成像
  • 3篇影像
  • 3篇手术
  • 3篇肿瘤
  • 3篇纤维束成像
  • 3篇脑肿瘤
  • 2篇影像学
  • 2篇正电子
  • 2篇正电子发射
  • 2篇皮质

机构

  • 11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安徽省肿瘤医...
  • 1篇安徽省脑立体...

作者

  • 8篇牛朝诗
  • 7篇费小瑞
  • 6篇王昌新
  • 4篇钱立庭
  • 4篇刘影
  • 3篇丁宛海
  • 3篇吴晓鸣
  • 2篇凌士营
  • 2篇丁敏
  • 2篇傅先明
  • 2篇王如
  • 2篇计颖
  • 2篇程勋全
  • 1篇张红雁
  • 1篇高歌
  • 1篇李广虎
  • 1篇展凤麟
  • 1篇梅加明
  • 1篇罗文广
  • 1篇刘磊

传媒

  • 2篇中国实验诊断...
  • 2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华放射肿瘤...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脑胶质瘤相毗邻皮质脊髓束的纤维束成像与临床体征的对比分析
2010年
目的:对比分析胶质瘤相毗邻皮质脊髓束纤维束成像与患者的临床体征,探究皮质脊髓束纤维束成像的精确性。方法:2006年8月~2008年9月,16例脑深部占位术后病理证实为胶质瘤患者,术前行常规磁共振序列及DTI序列扫描。在FA图上,以一侧大脑脚为种子兴趣区(ROI)以及同侧的内囊后肢为第二兴趣区,FA阈值设置为0.2,采用连续追踪法对双侧的大脑皮质脊髓束进行重建,分析其走行及完整性,对患侧皮质脊髓束的状态进行评估,并与患者的临床体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6例大脑胶质瘤相毗邻皮质脊髓束的纤维束成像分析发现:皮质脊髓束仅有移位的3例;受浸润9例;完全破坏4例。皮质脊髓束移位3例,患者对侧肢体肌力均正常或者轻度的下降。皮质脊髓束受浸润9例,其中对侧上肢轻度偏瘫2例,中度偏瘫4例,重度偏瘫3例;对侧下肢轻度偏瘫4例,中度偏瘫3例,重度偏瘫2例。皮质脊髓束破坏4例,对侧上下肢肌力均重度偏瘫。结论: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能够较为准确的反应出皮质脊髓束状态的改变,可用于临床手术计划系统的制定。
王昌新费小瑞刘影梅加明高歌牛朝诗
关键词:胶质瘤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诊疗中的应用
2008年
弥散张量成像是近年来发展的通过检测水分子弥散运动各向异性进行成像的新型磁共振检查技术,其可以分析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水分子的弥散程度及无创性地显示脑内神经纤维束的走行。本文就其在评价脑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在指导神经外科手术和后续治疗方面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费小瑞牛朝诗
关键词:弥散张量成像胶质瘤增殖
MR扩散张量成像在评价胶质瘤恶性程度中的作用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MRDTI在评价胶质瘤病理等级与毗邻纤维束状态之间相关性的价值。方法选择24例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胶质瘤患者,术前行常规MRI、DTI。在各向异性分数(FA)图上,ROI设定在瘤周纤维束FA值最低点(FAa)及对侧半球对称区域(FAc),测量出FAa及FAc值,在相同层面ADC图的相同位置,测量出ADC值最低点(ADCa)及对侧半球对标区域ADC(ADCc)值,计算出相对FA值(rFA)和相对ADC值(rADC)。利用纤维束追踪技术重组出肿瘤周围纤维束三维图,根据纤维束三维图对纤维束的状态(推移、浸润或者破坏)进行评价。rFA、rADC及瘤周纤维束的状态与胶质瘤的病理级别之间的关系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趋势χ^2检验。结果24例胶质瘤患者,其中低级别胶质瘤11例,高级别胶质瘤13例。低级别胶质瘤的rFA值为0.65±0.19,rADC值为1.43±0.50,重组的瘤周纤维束追踪图主要呈被推移或者浸润;高级别胶质瘤的rFA值为1.51±0.39,rADC值为1.70±0.27,重组的瘤周纤维束追踪图主要呈被浸润或者被破坏。rFA值在高级、低级别胶质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04,P=0.000),而r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5,P=0.165);纤维束的状态在高级、低级别胶质瘤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5.882,P=0.015)。结论胶质瘤的病理等级影响瘤周纤维束的状态,rFA可作为一个参考指标,有助于鉴别胶质瘤的恶性程度;DTI可清楚显示肿瘤与周围白质纤维的解剖位置关系,并能显示瘤周纤维束的病理状态,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费小瑞牛朝诗王昌新丁敏吴晓鸣丁宛海傅先明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弥散病理学
3.0T弥散张量成像FA值和ADC值在颅脑恶性星形细胞瘤中的运用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FA值和ADC值在颅脑恶性星形细胞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恶性星形细胞瘤患者14例,术前行常规MRI平扫、DTI检查、增强扫描及1H-MRS检查,工作站自动生成各向异性指数图(FA图)及表观弥散系数图(ADC图),定义肿瘤实质区为最高Cho/Cr和Cho/NAA比值、异常强化、T2WI信号异常区;定义瘤体边缘为Cho/Cr和Cho/NAA比值异常、无强化、T2WI信号异常区;定义瘤周水肿区为正常MRS表现、无强化、T2WI信号异常区;定义正常白质区为正常MRS表现、无强化、T2WI信号正常区(肿瘤同侧或对侧);分别测量上述区域的FA1-4值、ADC1-4值,分析比较上述4个区FA值、ADC值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肿瘤实质区、瘤体边缘、瘤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平均FA值为FA1:0.1822±0.0583,FA2:0.2947±0.0786,FA3:0.1769±0.0942,FA4:0.6668±0.0817。肿瘤实质区、瘤体边缘、瘤周水肿区与正常白质区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0),瘤体边缘与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之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5),肿瘤实质区与瘤周水肿区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ADC值为ADC1:11.132±4.101,ADC2:11.175±2.983,ADC3:14.939±2.857,ADC4:7.265±0.914(单位10-3mm2/s)。瘤体实质部、肿瘤边缘及瘤周水肿区与正常脑白质区ADC值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5);瘤体实质部、肿瘤边缘与瘤周水肿区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5);而瘤体实质部与肿瘤边缘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FA值和ADC值对高级别星形细胞瘤浸润范围的划定有重要价值。
刘影王昌新牛朝诗曾飞雁吴晓鸣
关键词:磁共振波谱弥散张量成像
PET/CT显像剂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9年
程勋全钱立庭
关键词:PET/CT脑胶质瘤显像剂正电子放射性药物MRI影像学神经胶质瘤
DTT在毗邻皮质脊髓束的脑胶质瘤手术中应用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评价脑胶质瘤相毗邻皮质脊髓束的状态及其在指导临床手术中的价值。方法2006年8月至2008年9月,脑深部胶质瘤患者3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6例,对照组18例。实验组利用DTT对患侧皮质脊髓束的状态(推移、浸润或者破坏)进行评估,结合常规磁共振扫描结果设计手术入路及切除范围;对照组仅根据常规磁共振扫描结果设计手术入路及切除范围。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肿瘤全切除率以及术后的致残率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16例,手术全切12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加重1例;对照组18例,手术全切11例,部分切除7例,术后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或神经功能加重7例。统计学分析显示实验组的肿瘤全切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实验组的术后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DTT能够清楚的显示脑深部胶质瘤与皮质脊髓束的位置以及皮质脊髓束的被侵犯程度,有助于设计出合理的手术入路及切除范围,有利于保护未被侵犯的纤维束,最大程度的切除肿瘤,减少术后的功能缺损。
费小瑞牛朝诗王昌新丁宛海计颖刘影凌士营
关键词: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胶质瘤
脑胶质细胞增生症的影像学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脑胶质细胞增生症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13例胶质细胞增生症病人的临床资料。病灶位于额叶5例,颞叶5例,丘脑2例,顶叶1例。术前均行CT、MRI平扫及增强,行水抑成像(FLAIR)检查3例,波谱成像(MRS)分析3例,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1例。结果CT扫描病灶呈斑片状低密度影10例,混杂密度影伴钙化3例。MRI平扫病灶多呈片状或斑片状,边界不清,无明显水肿;增强后轻中度强化5例,无明显强化8例;3例行FLAIR检查均呈明显高信号;MRS分析示:胆碱(Cho)、肌酸(Cr)增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轻度下降。肿瘤全切除11例,立体定向活检2例。随访12例,时间6个月-9年;术后5年演变为胶质瘤1例。结论脑胶质细胞增生症无特征性CT及MRI表现,临床极易被误诊,综合分析CT、MRI,特别是MRI特殊序列影像特点,能显著提高诊断正确率。
王成费小瑞牛朝诗
关键词:神经胶质增生磁共振成像神经外科手术
^(11)C蛋氨酸PET/CT与MRI对脑胶质瘤术前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11C-MET PET/CT对脑胶质瘤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11例经MRI检查后拟诊胶质瘤的术前患者接受11C-MET PET/CT检查,将结果与术后病理比较。结果:11例患者中,1例术后病理为胶质细胞增生,其余10例均确诊为胶质瘤。11C-MET PET/CT与MRI在术前诊断脑胶质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00%、100%、100%和100%、0、91%。结论:11C-MET PET/CT对脑胶质瘤的术前诊断价值优于MRI。
王如钱立庭汪世存展凤麟潘博张红雁马军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脑肿瘤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大鼠C6脑胶质瘤生长规律的动态MRI影像观察及病理对照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优化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的建立方法和观察大鼠C6脑胶质瘤生长规律的动态MRI影像,进行MRI影像学与病理学的对照研究。方法35只SD大鼠采用立体定向法建立脑胶质瘤模型,其中20只用于生存分析,余下15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只,分别于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行MRI动态观察并行瘤体体积测定。MRI影像学检查后,取脑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立体定向法建立大鼠C6胶质瘤模型成功率高,颅内接种成功率100%。大鼠接种后至第三周有大鼠开始出现死亡,荷瘤大鼠平均生存时间为28±1.5天。第一周末,第二周末,第三周末MRI扫描及瘤体积测定分别为:9.35±0.3 mm3,142.32±0.6 mm3,270.04±1.2 mm3。病理瘤体测量分别为:8.9±0.2 mm3,137.8±0.7 mm3,269.11±0.7 mm3。结论立体定向法是建立大鼠脑胶质瘤的有效方法,大鼠C6脑胶质瘤动物模型肿瘤生长具有一定规律,其生长特性和病理特征与人脑胶质瘤相似,可作为脑胶质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理想模型。MRI能够反映大鼠C6脑胶质瘤的动态生长特征,为进一步胶质瘤的实验研究提供基础。
程勋全王自勇朱大高钱立庭
关键词:脑胶质瘤病理学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脑深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指导脑深部肿瘤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对25例脑深部肿瘤病人(实验组)利用DTT对肿瘤与毗邻纤维束的位置关系及纤维束状态进行评估,结合常规MRI设计手术入路及切除范围;另24例病人(对照组)仅根据常规MRI设计手术入路及切除范围。对两组肿瘤的全切除率及术后致残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中,肿瘤全切除18例,部分切除7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或障碍加重3例。对照组中,肿瘤全切除13例,部分切除11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或障碍加重11例。两组肿瘤全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术后致残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结论DTT能清楚显示脑深部肿瘤与毗邻纤维束的位置关系及纤维束被侵犯的程度,有助于设计合理手术入路及切除范围,对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同时减少术后功能缺损具有重要作用。
费小瑞牛朝诗王昌新刘影丁宛海计颖凌士营
关键词:弥散纤维束成像脑肿瘤显微外科手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