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7004802)

作品数:11 被引量:173H指数:10
相关作者:胡玲劳绍贤罗琦周正郑晓凤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湿热
  • 10篇脾胃
  • 10篇脾胃湿热
  • 9篇湿热证
  • 9篇脾胃湿热证
  • 9篇热证
  • 5篇慢性
  • 4篇胃炎
  • 4篇慢性胃炎
  • 3篇蛋白
  • 3篇幽门螺
  • 3篇热休克
  • 3篇热休克蛋白
  • 3篇热休克蛋白7...
  • 3篇胃病
  • 3篇螺杆菌
  • 3篇慢性胃炎脾胃...
  • 2篇炎症
  • 2篇幽门螺杆菌
  • 2篇脾气虚

机构

  • 11篇广州中医药大...
  • 2篇广州中医药大...
  • 2篇广东省中医院
  • 2篇中山大学
  • 2篇北京市中西医...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1篇胡玲
  • 9篇劳绍贤
  • 5篇罗琦
  • 4篇周正
  • 3篇郑晓凤
  • 2篇鄢雪辉
  • 2篇古文莉
  • 2篇邢海伦
  • 2篇程明
  • 2篇梁嘉恺
  • 2篇胡斌
  • 1篇周建红
  • 1篇邝枣园
  • 1篇崔娜娟

传媒

  • 4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新中医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西医结合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幽门螺杆菌和乳酸杆菌菌群失调与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发病的关系被引量:18
2011年
"脾胃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是脾胃学说研究的重点内容,而舌苔为临床脾胃湿热证所体现的最主要体征之一。本文拟从微生态与发病学角度,初步提出胃黏膜和舌苔中幽门螺杆菌(Hp)与乳酸杆菌(LA)数量改变及其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微生态失衡,可能与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邪正交争、阴阳失衡"之发病学特点有一定的相关性。
程明胡玲劳绍贤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乳酸杆菌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发病学
脾胃湿热证胃黏膜炎症与Hp感染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通过对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检测,并与脾气虚证对照,探讨脾胃湿热证胃黏膜与Hp相关的病理机制。方法:收集脾胃湿热证和脾气虚证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75例,招募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各受试对象完成临床观察表,常规HE染色进行胃黏膜炎症程度观察;快速尿素酶、美蓝染色法进行Hp感染检测。结果:脾胃湿热证Hp阳性率为60.38%,脾气虚证为54.5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研究病例胃黏膜炎症程度和活动性均呈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的趋势;脾胃湿热证Hp阳性者与阴性者比较,炎症程度和活动性均明显加重(P<0.05)。本研究病例Hp感染与胃黏膜炎症程度及活动性均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672和0.683。结论:Hp感染越明显,胃黏膜炎症也越重;Hp相关胃病患者胃黏膜Hp感染率、炎症程度和活动性与脾胃虚实证候尤其脾胃湿热证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
邢海伦胡玲罗琦周正劳绍贤
关键词:脾胃湿热证胃黏膜炎症HP感染
不同证型慢性胃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0、NF-~κB的表达研究被引量:20
2012年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脾气虚证外周血淋巴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86例2008年6月—2009年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门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其中脾胃湿热证67例(湿重于热30例,湿热并重27例,热重于湿10例)、脾气虚证19例,另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健康教职工和学生志愿者12名作为对照组。采集各组外周血,采用安速幽门螺旋杆菌(Hp)血清快速法检测Hp感染;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SP70、NF-κB表达。结果脾胃湿热与脾气虚证Hp感染率分别为37.31%和36.84%(P>0.05)。与对照组比较,脾胃湿热证热重于湿组淋巴细胞HSP70表达降低,脾胃湿热证热重于湿组及脾气虚证组NF-κB表达升高(P<0.05)。脾胃湿热、脾气虚证Hp阳性组NF-κB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脾气虚证Hp阳性组HSP70表达高于同证型Hp阴性组(P<0.05)。此外,HSP70、NF-κB表达与Hp感染相关系数分别为-0.023和0.027(P>0.05)。结论慢性胃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NF-κB在脾胃湿热证热重于湿、脾气虚证表达的升高可能反映了中医理论中"内邪"的致病作用;HSP70在脾气虚证HP阳性表达的升高,及在脾胃湿热证热重于湿表达的降低可能反映了"正气抗邪"、"邪盛正虚"的作用;Hp可能并非引起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发生的唯一"外邪"因素。
胡玲郑晓凤鄢雪辉梁嘉恺古文莉劳绍贤
关键词: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
脾胃湿热证研究概要被引量:21
2008年
对脾胃湿热证的中医文献、诊断标准、发生机理及动物模型复制的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初步提出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辨证诊断标准和脾胃湿热证内外合邪、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聚化热的病机特点;临床上脾胃湿热证往往呈亢进的病理反应,有感染、炎症的基础,也有胃肠动力障碍、胃黏膜攻击和防御因子高水平异常表达及胃肠微生态明显改变的病理状况,与脾气虚证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化、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以及嗜酸乳酸杆菌(LA)的生物拮抗为切入点,从炎症反应网络调节通路和胃内微生态改变多角度、多层次、多靶点探讨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形成病理基础的可行性。
劳绍贤胡玲
关键词:证候疾病模型动物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热休克蛋白70和核因子-κB炎症通路表达的关系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炎症改变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核因子-κB(NF-κB)及其下游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水平的表达,并以脾气虚证为对照,探讨脾胃湿热证与HSP70及NF-κB炎症通路表达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慢性胃炎患者51例(包括脾胃湿热证36例、脾气虚证15例),另招募正常志愿者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胃镜下取胃窦黏膜,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炎症改变,快速尿素酶和美蓝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抗生蛋白链菌素—生物素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HSP70、NF-κB、IL-8及TNF-α蛋白水平表达。【结果】脾胃湿热证与脾气虚证Hp感染率相当,但脾胃湿热证Hp感染程度及炎症程度均较脾气虚证明显,尤以脾胃湿热证Hp阳性患者炎症程度最重;胃黏膜炎症程度及活动度与Hp感染呈正相关。脾胃湿热证患者HSP70、NF-κB、IL-8及TNF-α表达均较脾气虚证显著升高(P<0.05)。从Hp感染与HSP70及NF-κB炎症通路情况看,脾胃湿热证Hp阳性患者HSP70、NF-κB表达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P<0.05);尽管脾胃湿热证Hp阳性患者IL-8、TNF-α表达与Hp阴性患者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也呈增高趋势。胃黏膜Hp感染与HSP70、NF-κB及IL-8表达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但与TNF-α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发生与胃黏膜HSP70及NF-κB炎症通路的表达相关。HSP70与NF-κB及其下游炎症因子在胃黏膜的过表达可能部分体现了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邪正交争"的亢奋状态;相比之下,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Hp阳性患者"邪正交争"更为剧烈。
胡玲崔娜娟罗琦周正劳绍贤
关键词: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脾气虚
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发生机制的思考被引量:37
2008年
脾胃湿热证在临床十分常见,中医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基于中医证候形成的复杂性,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炎症因子表达、黏膜保护以及微生态改变等多角度,提出胃黏膜Hp感染、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炎症通路激活、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过度表达以及胃黏膜和舌苔Hp感染与乳酸杆菌之间微生态失衡之"邪气亢盛、脾运失健、邪正相争"的亢奋状态可能是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形成的重要环节。
胡玲劳绍贤邝枣园程明
关键词:螺杆菌胃病脾胃湿热
Hp相关胃病不同中医证候型EGF、TFF1及ICAM-1蛋白水平的表达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三叶因子1(TFF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与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病不同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收集慢性胃炎(CSG)和消化性溃疡(PU)患者共75例[包括脾气虚证(PQDS)22例,脾胃湿热证(PWHS)53例],另招募健康志愿者10例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二步标记法检测各组胃粘膜EGF、TFF1、ICAM-1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各组及其亚型EGF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脾气虚及脾胃湿热证组中,Hp阳性者均高于同证型Hp阴性者(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脾气虚证、脾胃湿热及其湿热并重、湿重于热亚型Hp阳性者TFF1表达均升高(P<0.05);脾胃湿热证Hp阳性者表达高于同证型Hp阴性者(P<0.01)。除脾气虚证Hp阴性者外,各组及其亚型ICAM-1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脾胃湿热表达高于脾气虚证(P<0.05);脾胃湿热证Hp阳性者表达高于同证型Hp阴性者(P<0.01)。结论 EGF、TFF1、ICAM-1在Hp相关胃病脾气虚和脾胃湿热证中蛋白水平的高表达初步提示其"邪正相争"的病理状态;脾气虚证以正气尚能一定程度抗邪为特点;脾胃湿热证则显示邪气亢盛,邪正交争剧烈至"正气"一定程度受损;ICAM-1可能从某种程度反应"湿邪致病"的病理机制;Hp与湿热病邪在致病上互为因果,可一定程度加剧"邪正交争"的亢奋状态。
周建红胡玲邢海伦罗琦郑晓凤
关键词:三叶因子1细胞间粘附分子1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核因子-κB mRNA、热休克蛋白70 mRNA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1
2010年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mRNA、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mRNA转录水平表达,探讨其与脾胃湿热证发生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慢性胃炎患者51例(包括脾胃湿热证36例,脾气虚证15例),另设健康人8名作为对照。胃镜下取胃窦黏膜,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胃黏膜炎症,快速尿素酶和甲苯胺蓝法检测Hp感染,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胃黏膜NF-κB mRNA和HSP70 mRNA表达水平。结果HSP70 mRNA表达:脾胃湿热证组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Hp阴性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健康对照组表达高;脾胃湿热Hp阳性与Hp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F-κB mRNA表达:脾胃湿热证组表达高于脾气虚证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及脾胃湿热Hp阴性者HSP70 mRNA与NF-κB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NF-κB和HSP70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机体邪气和正气的力量,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两者的高表达可能部分体现了"邪正交争"剧烈的状态;而代表正气和邪气力量的HSP70和NF-κB在交争过程中均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崔娜娟胡玲劳绍贤周正胡斌罗琦
关键词: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核因子-ΚBMRNA热休克蛋白70MRNA
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患者热休克蛋白70和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通过检测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患者白细胞介素-8(IL-8)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探讨Hp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发生的病理机制。方法选择脾胃湿热证和脾气虚证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75例,招募健康志愿者10例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胃黏膜HSP70、IL-8蛋白及m RNA的表达。结果 HSP70、IL-8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呈现脾胃湿热证患者>脾气虚证患者>正常对照者的趋势。Hp感染者HSP70、IL-8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较非感染者有偏高趋势。结论 HSP70、IL-8的表达与证型及Hp感染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HSP70表达水平与Hp感染的关系可能部分体现脾胃湿热证的"正邪交争"状态,IL-8的高表达可能为脾胃湿热证Hp作用于胃黏膜的机制之一。
邢海伦胡玲罗琦周正劳绍贤胡斌
关键词:脾胃湿热证热休克蛋白70白细胞介素-8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外周血Th1/Th2平衡的研究被引量:23
2012年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外周血Th1/Th2平衡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51例(包括湿重于热22例,热重于湿9例,湿热并重20例),另设健康志愿者10名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安速Hp血清快速检测法判定Hp感染率,液相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血清Th1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表达。结果脾胃湿热证组患者Hp感染率(41.18%,21/5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0.00%,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和湿热并重各亚型组Hp感染率分别为45.45%(10/22)、22.22%(2/9)和45.00%(9/20),其中湿重于热、湿热并重亚型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患者外周血IFN-γ、IL-12、IL-4及IL-10表达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脾胃湿热证IFN-γ和IL-12表达呈增高的趋势,而IL-4表达则呈下降的趋势。脾胃湿热证各亚型组比较,均呈现湿热并重组IFN-γ、IL-12、IL-4表达以及IFN-γ/IL-4、IL-12/IL-4比值较湿重于热组、热重于湿组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发生可能与Th1/Th2平衡改变相关,"湿"和"热"邪可能是介导Th1型细胞因子免疫反应的病理因素。
梁嘉恺胡玲郑晓凤鄢雪辉古文莉
关键词: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TH1/TH2平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