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海相油气勘探前瞻性项目(YPH08101)

作品数:3 被引量:60H指数:3
相关作者:何丽娟黄方刘琼颖汪集旸许鹤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海相油气勘探前瞻性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四川盆地
  • 4篇盆地
  • 4篇热演化
  • 4篇构造-热演化
  • 2篇地热流
  • 2篇热流
  • 2篇喜山期
  • 2篇隆升
  • 2篇构造隆升
  • 2篇大地热流
  • 1篇玄武岩
  • 1篇早二叠世
  • 1篇早古生代
  • 1篇三叠
  • 1篇三叠世
  • 1篇数值模拟
  • 1篇中三叠世
  • 1篇古生代
  • 1篇峨眉山玄武岩
  • 1篇二叠世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篇何丽娟
  • 3篇黄方
  • 2篇汪集旸
  • 2篇刘琼颖
  • 1篇许鹤华
  • 1篇李春荣

传媒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晚喜山期以来四川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被引量:26
2012年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板块西缘,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25Ma以来的晚喜山期是四川盆地构造-热演化的重要时期,此时,盆地大部分区域受到挤压处于隆升剥蚀的构造动力学环境.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基于二维瞬态热传导(含平流项)的基本方程,并引入修正的Airy均衡理论模型,通过覆盖全盆地的八条剖面模拟研究了晚喜山期以来四川盆地的构造-热演化特征,且利用现今大地热流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有效约束.模拟结果显示在晚喜山期(~25Ma)川中地区地表热流较高,为60~64mW/m2;川西南地区次之,为60~62mW/m2;川东北地区最低,为50~54mW/m2.该期基底热流,也是川中隆起区热流高,川东北强烈剥蚀区热流低.热流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四川盆地深部动力学机制.四川盆地晚喜山期以来,抬升剥蚀作用降低了其地表热流和基底热流,其降低幅度与对应的剥蚀速率相关,即剥蚀速率越大,这种降低作用越明显.
黄方刘琼颖何丽娟
晚喜山期以来四川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板块西缘,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25 Ma以来的晚喜山期是四川盆地构造热演化的重要时期,此时,盆地大部分区域受到挤压处于隆升剥蚀的构造动力学环境.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基于二维瞬态热传导(含平...
黄方刘琼颖何丽娟
关键词:大地热流喜山期构造隆升四川盆地
文献传递
早二叠世-中三叠世四川盆地热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被引量:23
2011年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板块西缘,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早二叠世-中三叠世是盆地发育及热演化的重要时期,其间经历了区域岩石圈拉张和峨眉山玄武岩活动两个重要构造热事件.本文采用地球动力学模型,分别模拟研究了区域岩石圈拉张和峨眉山玄武岩对盆地热演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时期岩石圈在拉张作用下温度场基本上处于增温状态,盆地基底热流也随时间整体呈增加趋势.但由于拉张系数较小,岩石圈的减薄量有限,受到的热扰动也不大.岩石圈拉张造成盆地基底热流升高约20%,最大基底古热流出现在早三叠世,约60~62mWm-2.地幔柱模型显示,地幔柱活动对岩石圈热状态具有很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集中在地幔柱头上方(内带),而四川盆地所处的外带及以外地区受到的影响很小.部分喷发到盆地地表的岩浆对盆地烃源岩热演化会有剧烈的影响,但影响时间和范围均有限.因此,早二叠世-中三叠世四川盆地热演化主要受区域岩石圈拉张控制,并在川西南局部地区又叠加了峨眉山玄武岩的热效应.
何丽娟许鹤华汪集旸
关键词:构造-热演化峨眉山玄武岩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早古生代构造-热演化特征被引量:22
2014年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板块西缘,是中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在震旦纪—早奥陶世处于裂陷特征的被动大陆边缘阶段。利用地球动力学理论在岩石圈尺度探讨盆地构造-热演化特征,恢复早古生代热历史,为盆地生烃状态、生烃期次等研究提供重要热参数。首先,利用回剥技术得到盆地构造沉降史,并作为构造-热演化模拟的目标函数;然后,基于二维多期拉张模型,分别与晚震旦世、寒武纪和奥陶纪等3个时期构造沉降量拟合得到3期拉张系数,揭示岩石圈底界和温度场的演化以及基底热流随时间的演化特征。模拟结果显示:在岩石圈拉张作用下,软流圈上涌形成热扰动,震旦纪时期基底热流值略有升高,其中高值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与西南,而川东北受到的影响最小;热扰动在寒武纪有所减弱,至奥陶纪时期基本消失,盆地热流值呈缓慢下降趋势;盆地基底热流在早古生代始终在52~59mW·m-2范围内。
何丽娟黄方刘琼颖李春荣汪集旸
关键词:构造-热演化早古生代数值模拟四川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