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AFA06097)

作品数:12 被引量:403H指数:10
相关作者:雷雳邹泓张国华马利艳杨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哲学宗教
  • 8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少年
  • 9篇青少年
  • 4篇病理性互联网...
  • 3篇自我
  • 3篇自我认同
  • 3篇网络成瘾
  • 3篇初中生
  • 2篇互联
  • 2篇互联网
  • 2篇互联网使用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弹性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社会适应行为
  • 1篇同伴依恋
  • 1篇偏好
  • 1篇自我评价
  • 1篇网络
  • 1篇量表
  • 1篇假想观众

机构

  • 9篇中国人民大学
  • 6篇首都师范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阜阳师范学院
  • 2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1篇雷雳
  • 3篇张国华
  • 3篇马利艳
  • 3篇邹泓
  • 2篇李冬梅
  • 2篇郝传慧
  • 2篇杨洋
  • 1篇郭菲

传媒

  • 4篇中国临床心理...
  • 2篇心理学报
  • 2篇心理发展与教...
  • 1篇中国青年研究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中国校医

年份

  • 7篇2008
  • 5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少年网上偏差行为的特点与研究展望被引量:42
2008年
本文首先从网上偏差行为的概念、网上偏差行为的类型、主要表现形式和网上偏差行为产生的理论等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网上偏差行为未来的研究取向进行了展望,认为网上偏差行为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网上偏差行为影响因素、网上偏差行为的影响、网上偏差行为的预防与干预以及网上偏差行为与现实偏差行为的关系将成为今后研究的趋势。
李冬梅雷雳邹泓
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
初中生自我认同对即时通讯与互联网使用关系的调节作用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考察初中生自我认同对即时通讯与网络成瘾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即时通讯服务偏好问卷、自我认同问卷和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北京市某中学初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即时通讯服务偏好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病理性互联网的使用;自我认同能够显著负向预测病理性互联网的使用;自我认同对即时通讯与网络成瘾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对于高自我认同者,即时通讯不能够显著预测病理性互联网的使用,而对于低自我认同者,即时通讯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病理性互联网的使用。结论:自我认同完成能够减缓即时通讯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正向关系,对个体起到保护作用。
雷雳马利艳
关键词:自我认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探讨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其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中国青少年生活事件检查表、青少年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问卷和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北京市某中学123名初一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初中生生活事件显著低于大中城市初中生常模;初中生生活事件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显著正相关,与突显性、耐受力、戒断症状、社交抚慰以及消极后果等分量表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互联网社交服务、娱乐服务、信息服务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显著正相关;初中生感知到的主观压力、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能够显著预测病理性互联网的使用。结论:初中生生活事件、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有密切关系。
马利艳郝传慧雷雳
关键词: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初中生
青少年外向/宜人性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被引量:39
2007年
该研究采用问卷法,以481名中学生为被试,通过无约束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讨了外向性、宜人性人格特征与互联网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上,青少年宜人性人格特征与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但与互联网娱乐、信息和交易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外向性人格特征与互联服务偏好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1)从平均影响来看,外向性、宜人性、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交易使用偏好能够正向预测网络成瘾,互联网信息使用偏好对网络成瘾没有显著的预测效果;(2)在宜人性高分组中,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与PIU的正向关系要强于宜人性低分组。斜率检验表明对于低宜人性人格的青少年来说,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不易导致其成瘾,而对高宜人性人格的青少年而言,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反而容易导致其成瘾。
杨洋雷雳
关键词:青少年
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效用与提升被引量:48
2007年
青少年期个体面临着许多独特的发展任务,承受着更大的压力,而心理弹性(resilience)是与压力、逆境等相联系的一个术语,但至今研究者们关于它的定义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本文首先介绍了心理弹性的几种定义以及与之有关的两个概念: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随后就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其心理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最后从青少年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提出了提升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几点建议。
郝传慧雷雳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弹性
青少年的同伴依恋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被引量:21
2008年
目的探讨青少年的同伴依恋、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及网络成瘾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以北京市404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男生213名、女生191名),采用同伴依恋量表、自我认同量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进行评价,数据分析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结果同伴依恋的信任、沟通与网络成瘾相关不显著,疏离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r=0.290,P<0.01),自我认同完成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r=-0.191,P<0.01);疏离和自我认同完成能显著地预测网络成瘾,标准化回归系数β分别为0.271和-0.163。结论青少年的同伴疏离、自我认同完成与网络成瘾相关显著,并能显著预测网络成瘾。
张国华雷雳
关键词:青少年
青少年的分离-个体化与其互联网娱乐偏好和病理互联网使用的关系被引量:21
2008年
采用问卷法,以332名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青少年的分离-个体化、假想观众、互联网娱乐偏好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青少年互联网娱乐偏好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喜欢网上娱乐且有更高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2)分离-个体化中的分离焦虑和预期拒绝对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3)青少年的互联网娱乐偏好对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正向的预测作用;(4)假想观众观念对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直接的预测作用;(5)分离-个体化中的吞噬焦虑通过对互联网娱乐的偏好间接正向预测病理互联网使用水平;(6)分离-个体化中的分离焦虑和自我卷入通过假想观众观念间接地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病理互联网使用水平。
雷雳郭菲
关键词:青少年假想观众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初中生生活事件、即时通讯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被引量:11
2008年
个体使用互联网对其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同时互联网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互联网服务对使用者的影响是不同的。该研究采用问卷法抽取北京市两所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目的是考察初中生生活事件、即时通讯服务使用偏好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活事件带来的主观压力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孤独感;即时通讯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孤独感;客观压力不能够预测孤独感,但是它可以通过即时通讯间接地影响个体的孤独感水平。从结果中可以看到互联网的使用对个体的发展不全是消极的,即时通讯服务的使用能够缓解生活事件对个体产生的消极影响,对个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马利艳雷雳
关键词:孤独感初中生
暴力网络游戏偏好与青少年死亡认知的关系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暴力网络游戏偏好与青少年死亡认知的关系。方法以163名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为被试,使用自编的网络游戏偏好问卷、共情量表和死亡概念问卷进行问卷测试。结果暴力网络游戏偏好与死亡概念总分及5个维度相关无统计学意义;结构模型分析发现,暴力网络游戏偏好通过共情对"适用性"和"终结性"产生显著性的间接预测。结论暴力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死亡认知产生消极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
张国华
关键词:青少年共情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47
2007年
社会适应行为是社会适应的重要内容,其特征包括并发性、差异性、发展性和期望性。社会适应不良行为不仅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碍其未来的发展,而且对他人和社会都有不良影响。目前对适应行为的测量工具较多,主要以适应不良行为为主,对适应良好行为的关注较少。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两大类。未来的研究应包括对适应良好行为的研究、整合纵向的研究、干预研究。
李冬梅雷雳邹泓
关键词:社会适应行为青少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