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2816)

作品数:8 被引量:15H指数:3
相关作者:施明光王波王若洁陈如利陈凯迪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南京财经大学温州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角膜
  • 6篇Q值
  • 5篇角膜前表面
  • 4篇近视
  • 2篇正视
  • 2篇角膜地形图
  • 2篇非球面
  • 2篇高度近视
  • 2篇成像
  • 1篇眼轴
  • 1篇眼轴长
  • 1篇眼轴长度
  • 1篇远视
  • 1篇正切
  • 1篇容积
  • 1篇特性分析
  • 1篇图像
  • 1篇图像模型
  • 1篇青年
  • 1篇屈光

机构

  • 7篇南京财经大学
  • 7篇温州医学院附...
  • 2篇温州医学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施明光
  • 7篇王波
  • 3篇王若洁
  • 2篇陈凯迪
  • 2篇陈如利
  • 1篇冯旺强
  • 1篇周云新
  • 1篇王爱君
  • 1篇林成敏
  • 1篇陈燕

传媒

  • 4篇中华眼视光学...
  • 2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眼视光学杂志
  • 1篇中国生物医学...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不同屈光状态儿童角膜前表面非球面特性分析及建模
2013年
目的运用正切曲率半径推算儿童角膜前表面Q值并分析水平区间Q值规律及不同屈光状态与Q值的关系。通过拟合计算垂直方向Q值,得出360条半子午线范围的Q值,完成全角膜前表面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横断面研究。通过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得到84例儿童右眼(12例近视、45例正视、27例远视)360条半子午线Q值,运用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各半子午线Q值,分析角膜鼻、颞侧区间Q值分布规律(配对t检验)及屈光状态对Q值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运用MatlabR2009b(矩阵实验室MatrixLaboratory)系统拟合计算其中62例儿童右眼数据(10例近视、25例正视、27例远视)得到360条半子午线Q值,并分析角膜360条半子午线Q值分布规律(配对t检验)。结果①进行计算的所有半子午线所得到的决定系数R。均大于或等于0.5。84眼鼻侧、颞侧区间Q值均在-1与0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42±0.16,-0.23±0.0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27,P〈0.05)。鼻侧、颞侧r0平均值分别为:7.85±0.24.7.83±0.2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3,P〈0.05)。鼻侧和颞侧半子午线Q值与ro不存在相关性(鼻侧r=-0.077,P=0.487;颞侧r=0.001,P=0.992)。②近视组和正视组、近视组和远视组鼻侧Q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07.P〈0.05),颞侧各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F=0.204,P〉0.05)。⑧经过MATLAB系统进行拟合计算得到的曲线决定系数尺。均大于0.9。④对48只眼进行垂直方向Q值拟合计算。拟合前后水平鼻侧方向半子午线Q值平均值分别为-0.45±0.16,-0.45±0.16,颞侧分别为-0.21±0.08,-0.20±0.10,拟合前后水平鼻、颞侧区间平均Q值z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鼻侧t=2.009.P〉0.05;颞侧t=2.009.P〉0.05)。拟合后垂直方向上方、下方半子午线Q值平均值为-0�
林成敏王波施明光
关键词:远视正视Q值
正切曲率半径对高度近视眼角膜表面Q值计算及特性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 研究高度近视患者角膜前表面水平方向的非球面特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使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采集38例高度近视患者右眼角膜地形图并导出角膜前表面正切图中的数据(θ,Ft,R),利用线性回归拟合法及坐标旋转技术,以正切曲率半径计算得到角膜前表面360条半子午线截痕的Q值,对水平主子午线上下45°范围数据进行研究.取研究范围内间隔15°的半子午线Q值(鼻侧315°、330°、345°、0°、15°、30°、45°,颞侧135°、150°、165°、180°、195°、210°、225°,总共14条半子午线的Q值).将研究范围划分为间隔15°的区间(鼻侧315°~329°、330°~344°、345°~359°、1°~15°、16°~30°、31°~45°,颞侧135°~149°、150°~164°、165°~179°、181°~195°、196°~210°、211°~225°,总共12个区间),并分别计算出每个区间的Q均值.将研究对象按等效球镜度数分成高度近视组(-6.00~-9.00 D,26例)、超高度近视组(-9.00 D以上,12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水平方向所取半子午线的Q值分别是:鼻侧315°为-0.17±0.05,330°为-0.22±0.06,345°为-0.30±0.09,0°为-0.36±0.08,15°为-0.37±0.10,30°为-0.32±0.09,45°为-0.26±0.10;颞侧135°为-0.26±0.11,150°为-0.34±0.12,165°为-0.36±0.12,180°为-0.38±0.12,195°为-0.41±0.12,210°为-0.40±0.10,225°为-0.36±0.11.水平方向所分区间的Q均值分别是:鼻侧315°~329°为-0.19±0.05,330°~344°为-0.26±0.08,345°~359°为-0.33±0.09,0°为-0.36±0.08,1°~15°为-0.37±0.08,16°~30°为-0.34±0.09,31°~45°为-0.30±0.10;颞侧135°~149°为-0.30±0.11,150°~164°为-0.35±0.11,165°~179°为-0.37±0.12,180°为-0.38±0.12,181°~195°为-0.40±0.11,196°~210°为-0.41±0.11,211°~225°为-0.38±0.11.Q值的区间(水平主子午线上下15°)均值,高度近视组:鼻侧为-0.34±0.09,颞侧为-0.35±0.12;超高度近视组:鼻侧为-0.31±0.08,颞侧为-0.34�
陈如利王若洁王波施明光
关键词:高度近视角膜前表面Q值非球面
正视儿童角膜前表面非球面Q值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运用正切曲率半径计算正视眼儿童角膜前表面Q值并分析其分布特性。方法横断面研究。检查采集33例(65眼)正视眼儿童Obscan—Ⅱ角膜地形图数据和正切图的曲率数据,间隔1。分成360条子午线,在距离角膜中央4.5mm内间隔0.1mm取点,读出所有点的角膜前表面正切曲率值,依据二次曲线方程组和直线拟合方法,计算各子午线截痕的Q值。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左、右眼四个15。区间的Q值。结果结果显示,65眼角膜前表面的四个15。区间Q值都呈正态分布,均为小于0大于-1的负小数值,即角膜前表面截痕呈长椭圆形态。右眼四个150区间0值分别为:鼻侧(33眼)-0.3659±0.1064,颞侧(31眼)-0.2456±0.1015,上方(28眼)-0.2786±0.0813,下方(19眼)-0.2059±0.0704。左眼四个15。区间Q值分别为:鼻侧(32眼)-0.4529+0.1327。颞侧(27眼)-0.2249±0.0907,上方(26眼)-0.2939±0.0704,下方(18眼)-0.2321±0.0849。结论正视眼儿童组角膜前表面双眼Q值均表现为依次从鼻侧、上方、颞侧至下方的小数值负性逐渐变少的趋势。
王爱君王波施明光
关键词:角膜前表面Q值正视儿童
磁共振成像活体测量人眼球内容积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1年
背景定量评估高度近视眼玻璃体容积改变与屈光度、眼轴长度之间的关系能够为高度近视的临床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直接进行活体眼球容积测量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目的应用MRI测量正视者及高度近视患者眼球内各部分空间容积,比较2组间眼球内各部分容积的差异并明确与眼球容积变化相关的因素。方法采用MRI系统(1.5-T系统)对屈光度为-0.25~+0.50D的60例正常眼和〉-6.00D的60例高度近视眼进行眼前节、晶状体、玻璃体腔容积测量并进行定量比较,采用A型超声对眼轴长度进行测量,采用线性回归法分析高度近视眼玻璃体容积及球内总容积随眼轴长度和屈光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结果高度近视组的平均屈光度为(-15.62±8.27)D,A型超声测得眼轴前后径均值为(28.68~2.68)mm,二者呈明显正相关(R^2=0.830,P=0.000)。高度近视组的球内总容积(7.46±0.89)ml^3和玻璃体腔容积(6.90±0.89)ml^3明显大于正视组的球内总容积(6.00±0.35)ml^3和玻璃体腔容积(5.41±0.32)ml^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846,P=0.000;t=-12.100,P=0.000);而2组之间眼前节容积和晶状体容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30,P=0.220,t=-0.483,P=0.630)。高度近视组的玻璃体腔容积与屈光度、眼轴长度均呈高度正相关(R^20.750,P=0.000;R^2=0.850,P=0.000);高度近视组的球内总容积与屈光度、眼轴长度均呈高度正相关(R。=0.754,P=0.000;R^2=0.841,P=0.000)。结论玻璃体腔容积的差异是导致不同屈光度眼球内容积差异的主要原因,高度近视眼的玻璃体腔容积与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呈线性关系,对玻璃体手术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冯旺强陈燕周云新施明光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高度近视眼轴长度A型超声
角膜子午线截痕的计算机成像及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角膜的屈光力主要取决于前表面的屈光力,建立角膜前表面的精确数字模型对于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应用角膜地形图的正切曲率半径建立角膜前表面子午线截痕模型的基础上,将角膜地形图仪采集到的数据定位在以角膜中心顶点为原点的Cartisian坐标系内,提出了采用坐标旋转来求解截痕曲线参数的具体算法,进而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绘制出了360°全方位前表面子午线截痕曲线及其Q值分布曲线,并分析了子午线角度与其截痕形态的变化规律以及Q值的分布规律,为可透气硬性接触镜(RGP)的后表面设计、用Q值引导LASIK角膜切削术等临床应用提供较为直观且有整体感的角膜数字模型。
陈凯迪王波施明光
关键词:角膜计算机成像Q值
正切地形图推算Q值对近视人群角膜前表面形态的区间性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背景角膜Q值是描述角膜前表面非球面形态特性的重要参数,而角膜作为光学曲面,是由一系列通过光轴正切面的截痕集合而成。所以只有正切面对于曲面所截的截痕才能代表其真实的光学形态,也就是说用正切曲率半径推算的Q值能真正代表角膜前表面的非球面特性。目的运用角膜地形图正切曲率半径推算角膜前表面子午线截痕Q值,分析青年近视受试者角膜前表面水平方向非球面特性。方法16~30岁的近视受试者90例90眼行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检查,均取右眼,受试者平均等效屈光度为(-5.45±2.75)D,按近视度数不同分为低度近视组30眼、中度近视组30眼、高度近视组30眼。采集并导出角膜前表面间隔0.1mm的360条半子午线正切曲率Ft值。将所需计算半子午线截痕上的所有Ft值代入正切曲率半径公式,应用线性回归方法并通过计算机编程的模型处理系统计算得到各半子午线Q值,并进行区间整合,同时对每位研究对象进行检影验光、眼压测量、裂隙灯检查、角膜曲率计检查及眼底检查。结果所有受检眼角膜的半子午线确定系数(R^2)均〉0.5。90眼水平方向鼻侧区间和颞侧区间Q值均数分别为-0.32±0.11和-0.3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9,P〈0.05);角膜顶点曲率半径(r0)值均数分别为(7.78±0.27)mm、(7.72±0.2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6,P〉0.05);不同近视度组鼻侧、颞侧区间平均Q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鼻侧:F=0.192,P=0.825;颞侧:F=0.912,P=0.406)。水平鼻侧和颞侧半子午线平均Q值分别为-0.33±0.14和-0.30±0.13,r0平均值分别为7.76±0.30和7.74±0.24,r0与水平鼻侧半子午线平均Q值呈弱正相关(r=0.320,P〈0.05),与水平颞侧半子午线平均Q值无明显相关(r=0.104,P〉0.05)。水平鼻侧半子午线与�
王若洁陈如利王波施明光
关键词:近视角膜地形图
Matlab平台在构建角膜三维图像模型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9年
近年来,随着角膜数学模型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角膜表面可用椭球面方程来描述。由于数学模型比较抽象,缺乏直观性,现有的角膜地形图仪也只能提供角膜的二维平面图,不具立体感。本研究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Matlab开发工具构建角膜三维图像模型,旨在为眼科临床、科研及教学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我们在构建角膜三维形态方面利用了开发工具提供的椭球面造型函数和曲面生成函数,为使图像更具真实感,编程调用了表面着色、光照、材质及透明度等函数对角膜面进行渲染,同时调用了图形交互函数为用户获取实时数据带来便利。在Matlab平台上构建角膜三维图像模型具备形象、直观的效果,且方法简便、高效,为科研人员创建角膜图像模型"档案"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陈凯迪王波施明光
关键词:角膜图像模型MATLAB
青年近视患者角膜前表面Q值规律及特性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运用正切曲率半径结合曲线拟合计算,推算角膜半子午线Q值并进行区间整合,对青年近视角膜前表面Q值规律及特性进行分析。方法横断面研究。16~30岁近视受检者90例(90眼)行OrhscanII角膜地形图检查,均取右眼,受检者平均等效球镜度为(-5.45±2.75)D。采集并导出角膜前表面间隔0.1mm的360条半子午线正切曲率值Ft。将所需计算半子午线截痕上的所有Ft值代人正切曲率半径公式.应用线性回归方法结合MatlabR2009b(矩阵实验室MatrixLaboratory)系统拟合计算并通过计算机编程的模型处理系统计算得到各半子午线Q值.并进行区间整合、分析。结果90眼水平方向鼻侧和颞侧2个区间平均Q值分别为-0.32±0.11、-0.3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9,P〈0.05)。72眼经过Matlab系统进行拟合计算得到的曲线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拟合前后水平鼻侧、颞侧区间平均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鼻侧t=1.299,P〉0.05;颞侧t=0.848,P〉0.05)。拟合后垂直上方、下方区间Q值平均值为-0.26±0.12、-0.21±0.23。结论采用线性回归方法结合拟合计算可以由角膜地形图正切曲率半径推算角膜前表面Q值和区间Q值。近视青年角膜前表面形态趋向于长椭圆,垂直方向较水平方向更趋向于圆形。
王若洁王波施明光
关键词:角膜Q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