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8040704) 作品数:43 被引量:653 H指数:20 相关作者: 何昌荣 周永胜 马瑾 马胜利 桑祖南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地震局 中国科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理学 建筑科学 更多>>
慢地震慢前兆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3 2003年 通过岩石高温高压破裂实验与有机玻璃破裂试验的应力-应变曲线对比、地震波形记录(观测资料)与试样破裂波形(实验资料)对比、地震前后定点应变与主破裂前后应变形态变化的对比,认为慢地震是临界或亚临界破裂或预先滑动所致,是低频应变波动。它是材料屈服、弱化或塑性变化的必然结果。而慢前兆则是临近大地震(大破裂)前出现的诸如形变、低频地震波(破裂弹性波)等的短期及临震前兆现象,它比较可靠。但由于许多岩石主破裂前并无明显的临界破裂或预滑动现象,也并非所有岩石都一定出现明显屈服,所以也并非每个地震前都有慢地震,因此,也就不一定都出现低频波动。从而,也并不一定都出现相同的短期、临震前兆现象。 许昭永 杨润海 胡毅力 许峻 王赟赟关键词:慢地震 海原大地震对古浪大地震的静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24 2001年 根据1920年12月26日宁夏海原大地震(Ms=8.5)地震地表破裂带几何学和位移、震源机制和近代地震活动资料,提出海原大地震震源分段走滑破裂的初步位错模型,计算了在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大地震(Ms=8.0)逆冲发震断层(NW44°,倾向S,倾角50°和滑动角60°)的滑动方向上,加载的Coulomb静应力变化△CFS为0.009 MPa.古浪大地震可能是被海原大地震触发,提前14a发生的事件. 刘桂萍 傅征祥含多组雁列构造试样的特征位移场与声发射的关系——应变空区的实验与理论探讨 被引量:3 2002年 针对唐山等大地震前出现的“形变空区”现象,依据实验和理论对应变空区进行了探讨. 实验过程中采用焦散线法、实时全息干涉计量方法(激光)图像摄影记录,同时进行微破裂(声发射)记录.依据固体损伤理论,结合微破裂定位对应变空区进行研究,得出两点结论:①应变空区在线弹性情况下出现是一种必然现象,且应变空区的位置相对稳定,与裂纹端部的应力集中相对应;②应变空区内几乎不发生微破裂.微破裂总是从高应力区产生,且几乎就发生在应力集中区与应变空区相联的条带内,最终表现为微破裂(声发射)的带状或成丛分布.主破裂总是从应变核(焦散阴影区)开始,然后向应变空区急剧发展,形成主大破裂,最终导致试样崩溃. 陈顺云 许昭永 杨润海 赵晋明 郝锦绮 王赟赟 熊秉衡 王正荣关键词:声发射 微破裂 地震前兆 在差应力条件下辉长岩部分熔融过程中铁的富集方式 1.实验条件和实验样品实验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的Griggs型固体压力容器三轴实验系统上完成.实验条件为:围压450~500MPa、温度900~1200℃、应变率1×10~3.125×10s、差应力7... 周永胜 桑祖南 何昌荣文献传递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seismic nucleation phase 被引量:8 2002年 The friction experiments on macroscopically homogeneous and non-homogeneous faults were performed by using a double-shear friction rig, and the waveforms of acoustic emission and the fault slip corresponding to the stick-slip instability event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exist two types of nucleation phase for stick-slip instability of non-homogeneous faults, and one is coincident with the preslip model, the other with the cascade model.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eismic nucleation phase exists objectively, and its generation is related to heterogeneity of fault. MA Shengli MA Jin LIU Liqiang关键词:EARTHQUAKE NUCLEATION PHASE FAULT 1966年以来华北地区一系列七级大震破裂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2 2003年 用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 (DDA +FEM)数值模拟 ,在华北地区各地块相互制约的块体系统环境中 ,地块边界断层上发生 196 6年邢台地震、196 9年渤海地震、1975年海城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等不同类型破裂模式大震的破裂过程 .数值模拟结果给出每个大震释放的主应力场 ,最大剪应力变化等值线图 ,地震前后位移变化矢量图 ,发震断层滑移随时间变化以及走滑错距和应力降等震源参数 .这些结果与地震的震源机制 ,用地震波资料研究得到的震源参数 ,宏观等震线 ,地表观测的水平位移矢量图基本一致 .其中 196 9年渤海地震正交破裂模式的结果与宏观等震线及小震分布图像更接近 .1976年唐山地震复杂震源模式与该震早期余震分布图像更相符 .表明用DDA +FEM方法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能较好地模拟地震破裂过程 . 陈祖安 白武明 林邦慧 王新华 许国凯 张瑞清 黄为清关键词:数值模拟 动力学过程 地震破裂过程 焦散线法在压剪裂纹应力强度因子测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05年 从理论上分析了焦散线法在压剪裂纹应力强度因子测量中的应用,并利用焦散线法测量了有机玻璃标本中两组预制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该方法可综合考虑裂纹面上的摩擦作用、裂纹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外载荷.由于不需要了解边界条件,从而提高了测量的可信度. 陈顺云 许昭永 杨润海 赵晋明 王赟赟 熊秉衡 王正荣关键词:焦散线 应力强度因子 压剪裂纹 青藏高原北缘海原、古浪、昌马大地震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52 2001年 基于Coulomb静应力变化的概念 ,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的海原 ( 192 0年 2月 ,M =8 5)、古浪 ( 192 7年 5月 ,M =8 0 )和昌马 ( 1932年 12月 ,M =7 6) 3次大地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海原大地震发生可能诱发古浪大地震提前 16~ 4 4a发生 ;而昌马地震发生可能不受海原和古浪地震诱发静应力变化的影响。 傅征祥 刘桂萍 陈棋福关键词:青藏高原 诱发地震 海原地震 震源机制 华北地区地下介质波速比值(V_P/V_S)研究 被引量:30 2004年 文中利用分别独立反演得到的华北地区 16个台的S波和P波速度结构 ,计算了各台站下方分层速度结构各层的波速比值 ,发现在强震区的波速比总体上高于弱震区 ,且地壳中的一些低速层位会出现 >1 8的波速比值 ,而在弱震区或稳定块体内部 ,各层波速比一般都低于正常波速比 1 732 ,平均值甚至 <1 7;在过渡区域 ,如位于盆地边缘或稳定块体边缘的台站 ,其波速比值有高有低 ,一般情况下 >1 732。在此基础上 。 张学民 刁桂苓 束沛镒 刘素英关键词:波速比 低速层 地震学 地下介质 基于实验结果讨论断层破裂与强震物理过程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22 2003年 基于断层摩擦滑动实验、含凹凸体断层的变形破坏实验、断层撕裂扩展的实验、交叉断层的变形实验等多种实验结果并结合前人的工作 ,讨论了与断层破裂与强震物理过程相关的若干问题。研究表明 ,断层的整体滑动引起其两侧块体弹性应变的释放 ,是强震发生的原因 ,因此构造活动区具有较大尺度、结构连续且简单、介质均匀的断层 (或断层段 )是产生强震必备的构造条件 ,深部新生断层(盲断层 )向上撕裂扩展产生强震 ,尚需“弱层”提供“解耦”条件以便断层发生整体滑动。强震孕育过程中包含着凹凸体的破裂 ,断层面上凹凸体的尺度、强度及数量决定着前震活动的特征、强震动态破裂过程以及前兆现象。由断层分割的块体通过边界断层的交替滑动、以“框动”的方式运动 ,因此块体周边的断层上强震活动具有交替性。 马胜利 刘力强 马瑾 巴晶 王凯英 扈小燕关键词:凹凸体 地震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