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2009IK206)

作品数:5 被引量:21H指数:2
相关作者:杨泽莫秋华王琪林继灿谭华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海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霍乱
  • 4篇霍乱弧菌
  • 3篇分子分型
  • 2篇酶链反应
  • 2篇聚合酶
  • 2篇聚合酶链反应
  • 2篇合酶
  • 2篇分子
  • 1篇引物
  • 1篇致病
  • 1篇致病性弧菌
  • 1篇中毒
  • 1篇溶藻弧菌
  • 1篇食物
  • 1篇食物中毒
  • 1篇随机引物
  • 1篇突发事件
  • 1篇拟态弧菌
  • 1篇弧菌
  • 1篇分型方法

机构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珠海国际旅行...
  • 2篇珠海出入境检...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晶宇生物科技...

作者

  • 5篇莫秋华
  • 5篇杨泽
  • 4篇谭华
  • 4篇王琪
  • 4篇林继灿
  • 2篇涂承宁
  • 2篇刘志明
  • 2篇滕勇勇
  • 2篇叶立青
  • 2篇杜坚
  • 2篇安胜利
  • 1篇伍碧梅
  • 1篇吴雷
  • 1篇冯子力
  • 1篇李书香
  • 1篇赵俊华
  • 1篇汪海波
  • 1篇唐明慧
  • 1篇孙虹
  • 1篇李强

传媒

  • 2篇中国国境卫生...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ERIC-PCR用于珠海口岸霍乱弧菌的分子分型研究
2014年
目的针对珠海口岸分离的霍乱弧菌进行分子分型研究。方法选择46株菌株(包括45株霍乱弧菌和1株弧菌属细菌),采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技术(Enterobacte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ERIC-PCR)扩增细菌的基因组DNA,对产生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ERIC-PCR绘制的基因组指纹图条带清晰可辨且有一定的多态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ERIC-PCR将46株菌株分为22个聚类群,其中从珠海口岸供澳水产品中分离的30株O1群霍乱弧菌非流行株被细分成12个聚类群。ERIC-PCR能有效区分O1群、O139群和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血清群,也能完全区分霍乱弧菌流行株与非流行株。结论 ERIC-PCR是一种有效的、具有高识别力的霍乱弧菌分型方法。本研究获得的霍乱弧菌分子分型数据为珠海口岸霍乱的防控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莫秋华滕勇勇王琪赵俊华唐明慧谭华林继灿杨泽
关键词:霍乱弧菌分子分型
霍乱弧菌分子分型和溯源技术ISSR-PCR的改进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对简单序列重复区间聚合酶链反应(ISSR-PCR)进行改进和优化,以建立一种改进型霍乱弧菌分子分型和遗传溯源技术。方法通过设计、筛选优良扩增引物和优化反应体系对ISSR-PCR进行技术改进,并选择75株霍乱弧菌作为方法学的分型测试样品进行实验验证。结果经筛选以引物ISSR_GA5分型效果最佳。对ISSR-PCR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反应体系:Mg2+浓度为2.0mmol/L,dNTPs浓度为0.3mmol/L、引物浓度为1.2μmol/L。采用改进型ISSR-PCR技术能正确区分霍乱弧菌菌株中的产毒株(流行株)和非产毒株(非流行株)、O1群/O139群和非O1/非O139群以及本地株和外地株。结论建立的改进型ISSR-PCR技术分型效率高,为我国卫生检疫和疾控部门开展霍乱等重要传染病的防控和疫情溯源提供了新的、简便实用的技术方法。
莫秋华谭华王琪安胜利冯子力伍碧梅汪海波林继灿杨泽
关键词:霍乱弧菌分子分型
多重PCR快速检测5种重要致病性弧菌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拟态弧菌和溶藻弧菌5种重要致病性弧菌的多重PCR方法。方法以霍乱弧菌omp W基因、副溶血性弧菌toxR基因、创伤弧菌vvh A基因、拟态弧菌VMH基因和溶藻弧菌gyr B基因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优化建立多重PCR反应体系,系统评价其特异性和检测下限值。结果成功构建致病性弧菌多重PCR检测方法。评价结果显示其特异性为100%,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和拟态弧菌的检测下限值为100 CFU/ml,创伤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检测下限值为1 000 CFU/ml;多重PCR的弧菌检出率明显高于传统分离培养方法(56%vs 17%)。结论该多重PCR方法快速、灵敏、特异性好,可用于海环境和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的监测。
王琪滕勇勇何仕雯杨泽吴雷莫秋华
关键词: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拟态弧菌溶藻弧菌
基于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的霍乱弧菌分子分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建立基于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的霍乱弧菌简便快速分子分型方法。方法选择16株霍乱弧菌代表性菌株,包括O_1群、O_(139)群和非O_1/非O_(139)群等血清群,通过40条随机引物的RAPD-PCR实验,筛选出理想的随机引物,要求其产生的DNA指纹图谱多态性高,并有足够的分辨力进行分子分型。结果通过一系列RAPD-PCR实验和统计学聚类分析,从4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条最符合要求的引物。16株霍乱弧菌的分析结果显示,2条引物对于O_1群和O_(139)群产毒株、O_1群非产毒株和非O_1/非O_(139)群均有很好的聚类分辨率。结论本研究筛选获得了2条随机引物并建立了基于RAPD的分子分型方法,该方法简便、省时、省力,适用于地方疾控部门和口岸检疫部门的基层实验室开展霍乱监测和流行病学溯源工作。
莫秋华谭华安胜利杜坚林继灿刘志明王琪涂承宁叶立青杨泽
关键词:霍乱弧菌随机引物
食源致病菌96微孔板DNA诊断芯片的研制及在一起食物中毒突发事件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研制能同时检测9种常见食源致病菌的96微孔板DNA诊断芯片。方法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Stx1和Stx2)、志贺氏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蜡样芽胞杆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等9种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首先选择合适的保守基因,设计种特异性的PCR引物(5'端标记生物素)和检测探针,通过参数优化建立一管多重PCR扩增体系;然后按5×5的阵列格式将探针点制到96微孔板的微孔内,通过条件优化建立稳定的PCR产物与固化探针的微孔杂交体系;采用链霉抗生物素蛋白碱性磷酸酶和化学显色底物NBT/BCIP来检测特异性的PCR杂交产物。结果20株标准菌株验证已建立的食源致病菌微孔板DNA诊断芯片,获得比较特异和稳定的实验结果。在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中,该芯片在采样后12h内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与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的结果相符。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新型食源致病菌96微孔板DNA诊断芯片具有快速、准确、自动化和高通量等特点,为快速应对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检测技术。
莫秋华李强林继灿谭华涂承宁叶立青刘志明杜坚孙虹李书香王献煌杨泽
关键词:DNA检测食物中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