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10014)

作品数:12 被引量:54H指数:4
相关作者:冯宏良宋晓敏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师范大学唐山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政治法律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意识形态
  • 4篇舆论
  • 4篇社会
  • 4篇主义
  • 3篇意识形态安全
  • 3篇舆论引导
  • 3篇政治
  • 3篇政治稳定
  • 3篇国家意识形态
  • 2篇舆论传播
  • 2篇社会政治
  • 2篇社会主义
  • 2篇网络时代
  • 2篇马克思主义
  • 2篇规定性
  • 2篇国家意识形态...
  • 1篇大众化
  • 1篇大众化研究
  • 1篇多党
  • 1篇多党合作

机构

  • 1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唐山师范学院

作者

  • 11篇冯宏良
  • 1篇宋晓敏

传媒

  • 2篇理论导刊
  • 2篇中共福建省委...
  • 1篇当代世界与社...
  • 1篇教学与研究
  • 1篇社会主义研究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探索
  • 1篇理论月刊
  • 1篇唐山师范学院...
  • 1篇学术论坛

年份

  • 1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舆论场变迁中的舆论引导问题探论被引量:7
2014年
网络时代条件下我国舆论场发生了深刻变迁,初步形成了官方舆论场与网络舆论场并存的二元格局,两个舆论场所讨论的内容、使用的话语乃至讨论的方式都大异其趣。实现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的良性互动对于国家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具有标志性意义,这种良性互动表现在:一方面,官方舆论场要能够对网络舆论场所关注的社会热点以及民意诉求形成有效及时呼应,避免缺场和失语。同时,官方舆论场也能够对民间舆论场的负效应进行有效矫正,根本扭转长期以来网络舆论负面、偏激的价值走向;另一方面,主流媒体与网络新媒体要实现深度技术融合,在此基础上通过创立政府网站、政务微博等形式为两个舆论场的良性互动搭建制度平台。
冯宏良
关键词:舆论场网络舆论舆论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心态变迁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社会心态是社会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当前社会心态的深刻变迁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推进带来复杂影响。社会认同感的下降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缺乏实践感受的心理呼应,社会疏离感的增强和社会怨恨情绪的出现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融入,非理性思维模式的形成使信仰塑造因信任缺失而陷于困境。优化社会心态环境对于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冯宏良
关键词:社会心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信仰、认同与话语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三个重要维度被引量:15
2014年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表现在形式意义上的理论传播与接受,更表现在实质意义上的信仰确立与传递,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广泛社会认同,信仰与认同的互动演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层逻辑结构,在社会文化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确立则是这一内在逻辑结构的外显形式。信仰、认同与话语权构成了深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三个重要维度,确立社会主义信仰、凝聚主流价值认同和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实践领域的根本价值指向。
冯宏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话语权大众化
社会治理创新视角下的多党合作利益整合被引量:1
2014年
在社会治理问题越来越重要的当下,有效释放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利益整合机制,直接关系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因此,发挥我国多党合作的制度优势进行社会利益整合,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治理工作。在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的视角下,从执政党和民主党派的党内建设,利益整合的制度和方法等方面分析我国多党合作中的利益整合问题。
宋晓敏
关键词:利益整合政党多党合作制
社会政治稳定视域下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被引量:1
2016年
社会政治稳定所追求的政治秩序内在地包含制度与价值两个层面,即制度秩序与价值秩序的统一。制度秩序是一种显性秩序和刚性秩序,构成社会政治稳定的外在表现形态,价值秩序则是一种隐性秩序和柔性秩序,构成社会政治稳定的深层结构。现代国家的价值秩序一般是通过国家意识形态的力量塑造形成的,一方面通过塑造政治信仰,国家意识形态成为维系政治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另一方面通过培育共同的道德与文化价值观,国家意识形态成为促进社会团结、实现社会整合的价值基础。国家意识形态作用于社会政治稳定的内在机制体现为社会凝聚机制、政治认同机制和政治整合机制。从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两个层面来看,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对于我国社会政治稳定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冯宏良
关键词:社会政治稳定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价值秩序
全球化、市场化与网络化:全新历史境遇下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被引量:4
2016年
全球化、市场化和网络化构成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所面临的全新历史境遇。全球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全球化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其意识形态输出与渗透呈现出更加隐蔽、渠道多元的特点,西方国家在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中都具有相应的意识形态渗透策略。市场化的深入推进所带来的经济基础的剧烈变革给我国上层建筑诸领域带来深刻挑战,这种挑战在思想文化领域突出表现为理想主义消退、功利主义抬头、主体意识觉醒和价值多元化所带来国家意识形态认同困境的出现。网络时代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网络舆论的异质性、网络信息传播的深刻变革、网络新媒体的话语表达平等性特质以及网络大众文化的发展带来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使得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新的挑战。
冯宏良
关键词:市场化网络化意识形态安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程、经验与问题被引量:4
2013年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逐渐形成,但尚需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需要着力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问题:其一,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从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精神基础;其二,如何在市场化条件下确保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从而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其三,如何在网络化条件下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充分的思想共识。
冯宏良
关键词:文化认同意识形态话语权社会舆论
网络时代的舆论引导:趋势、特征与结构化困境被引量:2
2016年
网络时代的舆论引导具有新的发展趋势与特征,同时也面临着结构化困境:消极腐败效应所造成的政府权威性下降和政治信任匮乏,导致舆论引导缺乏相应的政治心理基础;利益分化效应所形成的社会不公平感的蔓延,使舆论引导缺乏平和理性的社会心态环境;市场化改革给主流意识形态带来的巨大冲击,严重削弱了舆论引导的文化价值基础;改革过程中长期累积的社会民生难题,使舆论引导缺乏民众的情感共鸣。这样一种现实状况也决定了,网络时代的舆论引导,不仅需要适应信息传播革命的现实,创新工作思路并综合运用多元化的技术手段,更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破除体制制度之弊并走出结构化困境。
冯宏良
关键词:网络时代舆论传播舆论引导
从宏观上认识社会政治稳定的内在规定性
2012年
社会政治稳定具有一种动态的内在逻辑,它可以从权力、利益、自由三个逻辑支点出发进行解读,从而形成社会政治稳定完整的逻辑结构。公共权力是政治运行的核心要素,它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政治运行的稳定状态,利益是政治关系形成的逻辑起点,是推动政治运行的基本原因,自由是衡量政治运行秩序的基本价值尺度。社会政治稳定的逻辑结构体现为三个基本的逻辑向度:国家与社会的互动生长构成了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规定性;利益冲突的生成与消解构成了社会政治稳定的本质规定性;自由与秩序的互动共存构成了社会政治稳定的价值规定性。
冯宏良
关键词:秩序政治稳定规定性
制度与价值: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规定性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的社会意识现象,因而也具有其相应的结构与功能。在逻辑结构意义上可以把意识形态划分为哲学方法论意义上的世界观、历史观、认识论,具有完备理论逻辑的价值学说体系,以及制度建构意义上具有实践取向的具体政策主张等三个层次。哲学方法论的科学性论证、价值学说体系的正当性说明以及具体政策主张的可行性展示,构成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在逻辑意义上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学说体系而展示出来的价值正当性和真理性,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理想能够通过制度实践而塑造完成的现实可行性,制度与价值的统一构成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规定性。
冯宏良
关键词:意识形态逻辑结构意识形态安全规定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