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2AA2Z343D)

作品数:1 被引量:8H指数:1
相关作者:张鹏刘梅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化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篇选育
  • 1篇离子注入
  • 1篇霉酚酸
  • 1篇发酵
  • 1篇高产菌
  • 1篇高产菌株

机构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作者

  • 1篇刘梅
  • 1篇张鹏

传媒

  • 1篇微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06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离子注入选育霉酚酸高产菌株及其发酵条件研究被引量:8
2006年
离子注入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综合诱变技术,其应用于生物工程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霉酚酸产生菌的诱变育种中的应用还未见报道。短密青霉菌(Penicillium brevicompactum)M_51是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MPA产生菌F_663经过紫外线、微波等诱变处理得到的。为获得霉酚酸的高产工业菌株,进一步对该菌株进行了离子注入诱变处理。用15keV氮离子分5个剂量进行处理,结果显示,随离子注入剂量增加,存活率呈现较明显的下降_上升_下降的“马鞍型”变化趋势。在剂量为140×2.6×1013ions/cm2时,菌株变异率及正变率均最高,分别达到88.9%和63.4%。用HPLC定量测定发酵液中霉酚酸的含量,筛选到产霉酚酸能力提高30.1%的突变株M_163。经过连续传代试验,其遗传性状稳定。对发酵条件的优化结果显示最佳种龄为24h;用正交试验方法对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氮源进行优化,得到较优配方。突变株M_163在最优发酵条件下,霉酚酸摇瓶发酵单位可达2819μg/mL。野生菌株F_663的MPA产量为133μg/mL,经过5代诱变育种及发酵条件优化,产量提高了20.2倍。
刘梅张鹏崔晓兰任晓张华金莹单越琦董悦生石英贺建功
关键词:离子注入霉酚酸选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