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06DZ19505)

作品数:10 被引量:40H指数:4
相关作者:王雅杰王宁鞠放傅国平汪青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乳腺
  • 8篇乳腺癌
  • 8篇腺癌
  • 6篇基因
  • 5篇乳腺肿
  • 5篇乳腺肿瘤
  • 5篇肿瘤
  • 5篇腺肿瘤
  • 2篇早发性
  • 2篇早发性乳腺癌
  • 2篇三阴
  • 2篇三阴乳腺癌
  • 2篇生物学
  • 2篇突变
  • 2篇晚期
  • 2篇内含子
  • 2篇化疗
  • 2篇基因突变
  • 2篇方案化疗
  • 2篇BRCA1

机构

  • 10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10篇王雅杰
  • 7篇王宁
  • 4篇鞠放
  • 3篇汪青
  • 3篇傅国平
  • 2篇王忻妍
  • 2篇姜丽
  • 2篇廖绍光
  • 1篇薛春燕
  • 1篇清水汪
  • 1篇汪颖
  • 1篇孟蓉蓉

传媒

  • 2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医学研究杂志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肿瘤
  • 1篇国际肿瘤学杂...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年份

  • 1篇2012
  • 5篇2010
  • 4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DBC2基因突变与上海地区早发性乳腺癌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检测上海地区早发性乳腺癌患者DBC2基因启动子及第7外显子突变情况,探讨DBC2基因突变与早发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提取45例家族史阴性的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36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基因组DNA,对DBC2基因启动子、第7外显子及其侧翼部分内含子序列进行PCR扩增,通过直接测序法鉴定DNA突变位点。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现启动子或第7外显子突变;在第7内含子发现IVS7+53C>G突变23例,研究组和对照组DNA的突变率分别为26.67%(12/45)和30.56%(11/3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S7+53C>G突变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38.33岁,比IVS7+53野生型患者大3.64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BC2基因启动子及第7外显子突变可能在上海地区人群中不常见,与早发性乳腺癌发病风险无关。IVS7+53C>G突变是中国人群一种常见多态性,与早发性乳腺癌发病风险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傅国平廖绍光姜丽王忻妍王雅杰
关键词:乳腺肿瘤基因内含子突变
中国人群DBC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关系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DBC2基因启动子和第7外显子及其两翼部分内含子区域的突变情况,探讨DBC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收集长海医院32例乳腺癌患者的组织标本,提取DNA后,对DBC2基因启动子、第7外显子及其侧翼部分内含子进行PCR扩增,通过直接测序法鉴定DNA突变位点。另取18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都没有发现启动子或第7外显子突变。在13例组织标本中发现DBC2第7内含子IVS7+53C>G突变,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突变率分别为25.00%(8/32)和27.78%(5/18),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S7+53C>G突变患者与野生型患者在年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BC2基因IVS7+53C>G突变与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以及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表达与否等临床特征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但是IVS7+53C>G突变患者HER2和p53表达率显著高于野生型患者,提示IVS7+53C>G突变与HER2和p53表达相关(P<0.05)。结论:DBC2基因启动子及第7外显子突变可能在中国人群中并不常见,与乳腺癌发病风险无关。IVS7+53C>G突变是中国人群中一种常见的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尚待今后更大样本量的研究予以论证。
傅国平廖绍光王宁王雅杰
关键词:乳腺肿瘤DNA突变分析内含子基因表达基因
uPA和PAI-1在乳腺癌血浆中的水平测定及其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2010年
目的研究血浆中uPA和PAI-1的浓度水平和乳腺癌患者生物学行为相关性,并探讨浓度水平与乳腺癌常见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化ELISA法检测88例初治乳腺癌患者血浆中uPA和PAI-1的浓度水平,并以39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为对照,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分析。结果乳腺癌组血浆中uPA和PAI-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乳腺癌血浆中uPA与PAI-1浓度呈正相关(P<0.001);血浆uPA的浓度与乳腺癌的瘤体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分别呈正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无关;血浆PAI-1的浓度与乳腺癌的瘤体大小、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分别呈正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组织学分型、病理类型无关;ER表达阳性乳腺癌患者,血浆uPA及PAI-1浓度值高于ER表达阴性患者(P<0.01);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血浆中uPA及PAI-1浓度值明显高于Her-2阴性患者(P<0.01)。结论血浆中uPA及PAI-1高表达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与ER的状态、Her-2表达之间密切相关;对uPA与PAI-1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判断乳腺癌的恶性进度及预测其生物学行为。
汪青鞠放王宁王雅杰
关键词:乳腺肿瘤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晚期乳腺癌ER和HER-2表达状态与TE方案化疗近期有效率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晚期乳腺癌不同的ER和HER-2表达状态与多西紫杉醇联合表柔比星的姑息化疗近期有效率的相关性。方法对经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治疗的4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既往免疫组化资料,将患者分为4个亚组:ER+,HER-2-组;ER+,HER-2+组;ER-,HER-2-组;ER-,HER-2+组,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观察TE方案近期有效率(RR)的影响因素及化疗不良反应。结果全组42例患者均完成至少两周期化疗,并行疗效评价。该组患者TE方案化疗的近期有效率为23例(54.8%),RR与不同的转移病灶部位(P=0.038)及病灶数目(P=0.036)有显著差异。该方案的毒性不良反应主要为脱发36例(85.7%),骨髓抑制29人(69.1%),周围神经炎10例(23.9%)。不同ER、HER-2表达的亚组与RR呈线性趋势分布(P=0.027),ER-,HER-2+组患者的RR值(83.3%)高于ER+,HER-2-组(25.6%)(P=0.045)。结论 ER-,HER-2+的晚期乳腺患者对TE方案化疗方案更敏感,ER和HER-2表达状态是该方案疗效的预测指标,联合考察ER和HER-2的表达状态可能有助于选择合理的化疗方案。
汪青鞠放王宁王雅杰
关键词:多西紫杉醇表柔比星HER-2基因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p53和ERCC1表达状态与顺铂为主的联合方案化疗的近期有效率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的p53和ERCC1表达状态与基于顺铂为主的姑息化疗近期有效率的相关性。方法:对经顺铂联合多西他赛或顺铂联合吉西他滨治疗的4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既往免疫组化资料,观察基于顺铂为主的方案近期有效率(RR)的影响因素及化疗不良反应。结果:全组48例患者均完成至少两周期化疗,并行疗效评价。该组患者化疗的近期有效率为28例(58.3%),RR与不同的转移病灶部位(P=0.042)及病灶数目(P=0.034)有显著差异。该类方案的近期有效率与ERCC1状态(P=0.012)密切相关,而与p53表达状态(P=0.401)无关。毒性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脱发及消化道反应等。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RCC1阴性患者较ERCC1阳性患者运用顺铂为主的联合方案化疗的近期有效率较高。ERCC1可能是顺铂疗效预测的敏感因子。p53的表达状态可能不是该类方案的疗效预测因子。
鞠放汪青清水汪孟蓉蓉王雅杰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顺铂ERCC1基因P53
ER及Her-2对乳腺癌治疗策略的影响被引量:8
2010年
乳腺癌是高度异质性肿瘤,多种生物学指标对治疗的选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雌激素受体(E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们既影响乳腺癌的预后,又是预测乳腺癌多种治疗方案疗效的预测因子。深入了解这两项指标,可以制定出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从而避免治疗的不足或治疗过度,有效地降低药物的耐药性,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
王雅杰王宁
关键词:雌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乳腺癌药物疗法
BRCA1基因相关的DNA修复通路异常与三阴乳腺癌化疗药物选择的关系被引量:11
2009年
三阴乳腺癌以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ogen receptor,PR)以及Her-2阴性为特征,临床表现为组织分化差,术后易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而且脏器比骨骼更容易发生转移。因对内分泌治疗和以Her-2为靶向分子的治疗无效,化疗成为治疗方案中的主体。与其他类型乳腺癌比较,三阴乳腺癌患者与乳腺基底细胞样癌和乳癌基因1(BRCA1)相关性乳腺癌在表型和分子生物学水平方面具有很多共性。不同个体DNA损伤修复能力的差异和乳腺癌的发病密切相关。BRCA1以及相关的DNA修复通路中的不同基因,如BRCA2、ATM、RAD51和CHEK2对维护基因组稳定性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三阴乳腺癌患者BRCA1相关的DNA修复通路异常而导致DNA修复能力异常,影响了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进而可能促进了高转移特性的形成。导致三阴乳腺癌重要脏器转移高发的原因,是肿瘤本身的转移相关基因异常的内因所致,还是对所接受的治疗耐药而使肿瘤细胞处于逃逸状态而引起,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本文对BRCA1相关的DNA修复通路异常与三阴乳腺癌高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王宁王雅杰
关键词:BRCA1DNA损伤修复三阴乳腺癌
BRCA1、BRCA2和DBC2基因突变与华东地区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关系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检测华东地区早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BRCA2和DBC2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基因多态性与早发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40例家族史阴性的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40岁),中位发病年龄37岁(24~40岁);30名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提取外周血DNA,对BRCA1基因第11和第24外显子、BRCA2基因第11外显子以及DBC2基因第5外显子的编码序列进行PCR扩增,通过直接测序法鉴定DNA突变位点。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均没有发现BRCA1基因第24外显子、BRCA2基因第11外显子突变。在BRCA1基因第11外显子发现exon11+3232A>G突变18例,其中乳腺癌患者13例(包括5例纯合性突变),健康志愿者5例。研究组和对照组突变频率分别为32.50%(13/40)和16.67%(5/30),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G等位基因携带率分别为22.50%和8.3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BC2基因第5外显子发现exon5+382C>T突变8例,均为乳腺癌患者,突变频率为20.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CA1第24外显子、BRCA2第11外显子突变可能在华东地区人群中不常见,与该地区早发性乳腺癌发病风险无关。BRCA1基因exon11+3232A>G突变、DBC2基因exon5+382C>T突变,可能增加该地区早发性乳腺癌发病风险,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验证。
姜丽傅国平王忻妍薛春燕王雅杰
关键词:乳腺肿瘤基因BRCA1基因BRCA2
三阴乳腺癌潜在治疗靶点
2009年
不表达雌、孕激素受体以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三阴乳腺癌,由于无法从较成熟的内分泌与赫赛汀靶向治疗中受益,成为目前乳腺癌治疗中较为棘手的亚群。识别三阴乳腺癌特异性分子生物学标志、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及靶向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汪颖王宁王雅杰
关键词:乳腺肿瘤靶向治疗药物治疗
三苯氧胺耐药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0年
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苯氧胺(tamoxifen,TAM)是最有效,且运用历史最长久的一线内分泌治疗药物.三十余年的临床研究证实,TAM 在乳腺癌的治疗及预防中有重要作用,不受年龄、月经及淋巴结转移状况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研究的愈加深入,人们发现在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的患者中,约有1 /3 对TAM 治疗不敏感或无效;原本有效的患者,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亦会逐渐产生耐药性,从而导致有效率明显下降.本文就TAM 耐药机制综述如下.
鞠放王宁王雅杰
关键词:耐药TAMER乳腺癌患者三苯氧胺分子生物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