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W007)

作品数:12 被引量:29H指数:4
相关作者:李晓禺程金城韩伟叶淑媛万红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文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文学

主题

  • 8篇文学
  • 3篇人类学
  • 3篇文化
  • 3篇民族
  • 2篇代文
  • 2篇学人
  • 2篇人类学视野
  • 2篇文学观
  • 2篇文学人类学
  • 2篇民族文化
  • 2篇国文
  • 2篇国文学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地方性知识
  • 1篇新时期文学
  • 1篇新世纪文学
  • 1篇虚构
  • 1篇学史
  • 1篇寻根
  • 1篇医药

机构

  • 8篇兰州大学
  • 2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兰州文理学院

作者

  • 4篇李晓禺
  • 3篇程金城
  • 2篇叶淑媛
  • 2篇韩伟
  • 1篇姚凤鸣
  • 1篇张璐
  • 1篇周小琴
  • 1篇张德军
  • 1篇万红

传媒

  • 4篇兰州大学学报...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 1篇四川外国语大...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于文学人类学的元话语被引量:5
2012年
文学人类学的元话语类似于语言学中对"篇章"的组织、分类、解释和评价,体现文学人类学言说方式及出发点,表达说话人的观点和立场,影响受话人甚至"语境"。中国文学人类学形成了独特的元话语,保证了这一学科的独立特性并在相当程度上左右这一领域的发展格局。在文学人类学的当代转型过程中,需要对以往的元话语进行总结、凝练与反思,重新理解和阐释"文学"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提升"当代"在文学人类学话语中的位置,在新的基点上推进文学人类学发展。
程金城万红
关键词:文学人类学元话语文学
有意味的形式:人类学视野下的词典体小说被引量:2
2012年
从人类学的视角对《马桥词典》等词典体小说的文体意义进行了论述。分别从词典的"大"与"实"和小说的"小"与"虚"之间的张力,论述了词典体小说文体的本体论意义;从文体形式的散文化倾向和文本内容的边缘书写这一角度论述了文体形式和文本内容的同构性;从人类学展演理论的视角重新探讨了词典体小说文本重构性和再创造性的深层原因。
李晓禺
关键词:词典小说散文化情境
文学人类学视域下的贾平凹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贾平凹是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民间精神的小说大家,也是承载乡土、关注社会变革、又不断寻求精神突围与灵魂救赎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已经具有了充分的人类意识和对文学人类性意蕴的追求,无论是对陕西民俗的展示还是其对禅宗文化的推崇与践行,贾平凹践行着"文以载道"的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而又紧紧抓住"民间"这根滋润的文学水草,始终站在人的角度触摸人性、体悟人生,关注现实,又通古喻今。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切入对贾平凹作品的研究,揭示其中的婚俗、性、说唱、医药、禅宗等人类学元素,借以拓展贾平凹作品的研究视域。
张德军
关键词:婚俗医药说唱禅宗意境
重塑中国文学的思想性——以新世纪十年文学为例被引量:5
2012年
文学是时代精神的一面镜子,透过文学可以了解一个时代的变迁。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学受时代的影响而不断转变自身的角色,它由精神的引导者逐渐转变为文化商品。在这个"华丽转身"的过程中,文学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应有的精神文化内涵。新世纪十年中国文学发展的现实说明,新世纪文学发展的关键在于对其思想性的挖掘和重塑。而要真正地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作家、作品以及评论家提出更高的要求:1.对于作家而言,要明确创作的目的;2.对于作品而言,要突出作品的丰富性;3.对于评论家而言,要坚持客观公正、敏锐深刻的原则。
韩伟姚凤鸣
关键词:文学思想文学精神新世纪文学
从现代文学研究到民国文学研究:观念转变与范式变革被引量:5
2016年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有的学者提出应当将现代文学置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中,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观照中国文学。因此,有学者提出"民国史视角""民国机制""民国性"内涵等观点,试图以此激活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民国史视角"研究,关键是转变研究观念和变革固有的研究范式,形成独特的民国文学研究谱系。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获得新的学术生长点和增长域,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
韩伟
关键词:现代文学民国文学文学观念文学史研究
论当代文学的人类学转向被引量:1
2013年
从文体的角度来看,当代文学的人类学转向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从当代文学叙事结构、视角、意蕴中挖掘其人类学特征和意味,可看作是"隐性"的人类学转向;二是从"常规"文本穿插田野笔记这一现象来探讨这种人类学转向的过渡状态;三是从跨文体写作的民族志转向论述"显性"的人类学转向。当然,文体变化的背后不仅与文学创作方法、观念相关,与国家文化战略安全亦有密切联系。
李晓禺
关键词:当代文学文体人类学民族志
章太炎文学现代性的话语实践
2012年
章太炎以革命性姿态和批判性精神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其文学话语实践,将复古的面貌与现代的内蕴糅合在一起,由于对现代批判精神的强调,传统得以参与现代性建构,而现代性也得以反观自身;基于多元文化观点,他的文学话语实践力图以颇具学理性的方式充分肯定中国文学所独具的民族特性之价值,挖掘出这种民族性进行现代转换的可能性与路径。如此,不仅将中国传统的、民族的元素在中国文学的现代形态中葆有一席之地合理化,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章太炎关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设想与实践所拓展的独立思维空间与思想路径,作为一个"历史文本",对今天仍处于现代性工程建设中而彷徨于古今中西之间艰难抉择的中国学界而言,值得被不断重读与回味。
周小琴
关键词:章太炎文学现代性话语实践
民族历史和人类情怀的个性化表达——简论阿来的长篇小说与“非虚构”文学被引量:2
2014年
对民族秘史的书写是中国作家挥之不去的情结。新时期以来,小说对民族历史叙事的意识并没有根本改变,改变的是历史观和新的表达方式。阿来正是新兴"民族秘史"的重要书写者,他对藏族历史的全新理解和人类主体归属意识的强化,通过个性化的艺术表达而获得巨大的艺术张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也对重新定义"文学"的概念具有启示意义。
程金城张璐
关键词:民族史观藏族秘史
在神话和现实的交织中探秘民族文化的密码——论方棋《最后的巫歌》
2013年
方棋的小说《最后的巫歌》描写20世纪三峡原住民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进程。小说一方面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描述三峡人民的现实生活故事,同时又将久远的古文化信息和先祖神话穿插其中,以神话思维去解释和言说现实生活,来探秘和阐释民族文化的密码。小说还进一步以宏阔的视野,将巫文化作为解读中国文化的一条途径进行文化寻根,完成了一个宏大叙事,并为这个已经消逝的文化形态留下了诗性的民族志记载。
叶淑媛
关键词:神话巫文化文化寻根
人类学诗学在中国
2012年
近年来,人类学诗学研究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日益扩大。人类学诗学这一概念在广泛使用的同时,概念本身出现了种种不同甚至相反的"阐释"。文章试从目前研究现状出发,从现象层面的分述达到对整体现状的把握;通过分析各学者产生分歧的原因和语境,探讨人类学诗学的本源及发展演变的各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人类学诗学研究对我们当下的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和人类学研究具有何种推动作用以及人类学诗学研究本身的理论缺失等。
李晓禺
关键词:写作实践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