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2-YW-QN312)

作品数:11 被引量:153H指数:7
相关作者:张运林时志强殷燕刘笑菡冯龙庆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河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理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荧光
  • 3篇有机物
  • 3篇有色可溶性有...
  • 3篇太湖
  • 3篇可溶性有机物
  • 2篇悬浮颗粒物
  • 2篇植物
  • 2篇三维荧光
  • 2篇铜绿微囊藻
  • 2篇微囊藻
  • 2篇颗粒物
  • 2篇湖泊
  • 2篇光谱
  • 2篇浮游植物
  • 2篇MICROC...
  • 2篇初级生产力
  • 1篇需氧量
  • 1篇悬浮物
  • 1篇氧量
  • 1篇遥感反射率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河海大学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杭州市环境保...

作者

  • 11篇张运林
  • 9篇殷燕
  • 9篇时志强
  • 7篇刘笑菡
  • 6篇冯龙庆
  • 3篇刘明亮
  • 2篇朱广伟
  • 1篇朱梦圆
  • 1篇丁艳青
  • 1篇袁旭音
  • 1篇潘剑君
  • 1篇何开跃
  • 1篇谢纯刚
  • 1篇王明珠
  • 1篇蔡琳琳
  • 1篇赵林林

传媒

  • 4篇湖泊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环境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年份

  • 5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湖北东湖、梁子湖和洪湖颗粒物吸收光谱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通过对2007年9月底和10月初湖北东湖、梁子湖、洪湖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吸收系数进行研究,系统分析了3个湖泊水体中颗粒物吸收系数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总颗粒物吸收表现出明显浮游植物吸收特征,反映颗粒物中浮游植物贡献比较高;东湖和梁子湖吸收系数显著大于洪湖,表明东湖和梁子湖水下光场条件不如洪湖。武汉东湖各点颗粒物吸收系数变化不大,而梁子湖和洪湖各点则存在较大空间差异。3个湖泊非藻类颗粒物吸收光谱谱型一致,随波长增加大致按指数规律衰减。武汉东湖、梁子湖、洪湖指数函数斜率平均值分别为12.31±0.32μm-1、11.96±0.84μm-1、11.98±1.68μm-1。浮游植物特征波长的吸收系数与浮游植物色素浓度具有显著性正相关,可以通过色素浓度测定反推浮游植物吸收系数。总颗粒物、非藻类颗粒物吸收系数与总悬浮物、有机颗粒物、无机颗粒物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浮游植物吸收系数与有机颗粒物也有很好的线性相关,证明有机颗粒物主要以浮游植物为主。
时志强张运林刘明亮袁旭音殷燕刘笑菡
关键词:悬浮颗粒物浮游植物吸收光谱
湖泊光学研究进展及其展望被引量:35
2011年
从湖泊光学研究理论框架、研究方法、水体生物光学特性、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光与浮游植物相互关系、沉积物再悬浮光学效应、湖泊水色遥感等几个方面全面回顾了湖泊光学研究进展.湖泊光学研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各光学组份吸收、散射、漫射衰减及辐射传输方程;近年来,逐步发展了野外时空格局调查、水动力水华过程连续观测、生物光学参数高频自动监测、室内模拟控制实验等相结合的一系列研究方法;水体生物光学特性方面,开展了大量不同类型湖泊水体颗粒物吸收、散射、后向散射、漫射衰减、真光层深度的野外测定,获得了固有、表观光学特性之间相互关系以及与光学组份浓度之间定量关系;CDOM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利用CDOM光谱吸收、三维荧光技术定量表征了CDOM空间分布、来源、组成差异、消除途径及对紫外辐射衰减影响程度;光与浮游植物相互关系方面,获得UV-B辐射对浮游植物生长影响,发展了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计算的垂向归纳模型;沉积物再悬浮光学效应方面,发现沉积物再悬浮显著影响光场结构,降低透明度和真光层深度进而降低湖泊初级生产力;湖泊水色遥感方面,建立了湖泊水质参数悬浮物、叶绿素a浓度及浮游植物、CDOM吸收系数等遥感反演算法,并应用到卫星影像对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开展遥感监测.最后,基于以上几个方面湖泊光学的研究现状,从微观和宏观不同层面就湖泊光学研究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展望.
张运林
关键词: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初级生产力
三维荧光光谱及平行因子分析法在CDOM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47
2012年
文章对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三维荧光特性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在水体CDOM特性研究中存在的优缺点;阐述了平行因子分析法在水体CDOM研究中的具体应用程序及运用此方法识别得到的水体组分;汇总了当前表征CDOM荧光特性的常用指标;总结了国内外在三维荧光光谱研究水体CDOM特性方面的进展,详述了不同类型水体中CDOM的组分特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热点以及影响CDOM三维荧光光谱特性的一些主要因素;最后,对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及应用进行了展望。
刘笑菡张运林殷燕时志强
关键词:CDOM三维荧光光谱
太湖化学耗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15
2010年
基于2009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全太湖32个站点的化学耗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溶解性总氮(DTN)、溶解性总磷(DTP)、浮游植物色素数据,分析了太湖COD、BOD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影响COD、BOD时空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2009年太湖COD值为3.40~6.16mg·L-1,平均值为(4.38±0.72)mg·L-1;BOD为0.64~5.93mg·L-1,平均值为(1.91±1.63)mg·L-1.COD值在秋冬季节较高,其值显著大于春夏季(p<0.001);而BOD值冬季较高,其它季节都较低.COD与BOD的空间分布格局相似,呈现出自竺山湾、太湖西北沿岸区向梅梁湾区、湖心区、东南湖湾区依次递减的趋势.分类统计结果显示,河口沿岸区COD、BOD值显著高于开敞水域区(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OD、BOD与DTN、DTP、浮游植物色素的相关性存在季节性差异.夏季浮游植物色素浓度与COD、BOD相关系数最高,说明夏季浮游植物降解对水体内COD和BOD的贡献要高于其它季节.COD与BOD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受降雨量、河流输入、"引江济太"及太湖浮游植物活动等的影响.
殷燕张运林时志强冯龙庆朱广伟
关键词: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太湖
人工模拟UV-B辐射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选择我国蓝藻水华的优势藻类铜绿微囊藻,进行人工模拟UV-B辐射连续24h照射实验,测定铜绿微囊藻生物量、生理及超微结构指标,探讨湖泊特别是高原湖泊藻类生长对UV-B辐射增强的胁迫响应.结果表明,当辐射时间达到1h时,铜绿微囊藻便开始陆续死亡,但蛋白质含量增加,且叶绿素a浓度保持稳定;当辐射时间少于4h时,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始终保持较高活性,细胞膜保持基本完整,细胞内类囊体和蓝藻素颗粒数目保持稳定;当辐射时间超过4h后,微囊藻叶绿素a浓度和SOD酶活性等开始快速下降.研究表明,连续辐射4h是铜绿微囊藻可抗逆的极限.
谢纯刚张运林朱广伟何开跃冯龙庆蔡琳琳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UV-B辐射超微结构生物量
夏季丰水期河流输入对太湖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的贡献被引量:7
2011年
结合2008年夏季丰水期对太湖上游直湖港、大浦河、长兜港3条河流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吸收和三维荧光的测定分析,探讨了夏季丰水期时河流输入对太湖中CDOM的贡献。3条河流中直湖港CDOM浓度最高,大浦河次之,长兜港最低,反映了太湖北部外源河流污染物输入大于西南部。3条河流内CDOM吸收a(355)的均值为(4.76±0.79)m-1,明显大于湖泊水域的(3.62±0.84)m-1。从河流往河口再往湖泊水域CDOM吸收大致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反映了丰水期外源河流输入CDOM对湖泊内CDOM的重要贡献。利用平行因子分析法对CDOM三维荧光图谱解析获得4种荧光组分,其中组分1和组分2为类蛋白荧光、组分3和组分4组为类腐殖质荧光,从河口至湖泊水域类腐殖质荧光强度逐渐减小,类蛋白荧光则明显增大,暗示河流主要带来类腐殖质荧光有机物。
冯龙庆刘明亮张运林殷燕时志强刘笑菡
关键词:可溶性有机物三维荧光
浅水湖泊水动力过程对藻型湖区水体生物光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基于2010年7月底至8月初对太湖藻型湖区梅梁湾沿岸带水域不同风速条件下水下光场的原位连续高频观测,通过对水下辐照度、光束衰减系数、吸收系数、相关理化参数及气象水文参数的测定与分析,揭示了该区域水体的生物光学特性变化及其与水动力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总颗粒物吸收系数ap(440)、非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ad(440)、浮游植物吸收系数aph(440)及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吸收系数aCDOM(440)在小风(30 min内平均风速<3 m.s-1)、中风(3 m.s-1<风速<5 m.s-1)和大风(风速>5 m.s-1)作用下分别为3.97、3.97、6.58 m-1;1.69、2.17、4.20 m-1;2.28、1.80、1.33 m-1;1.05、1.04、1.08 m-1,其中变幅最大的为非色素颗粒物,CDOM吸收系数在不同风速条件下差别不大.水体各组分在PAR波段积分值的贡献率的变化规律为:小风速下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贡献最大(达42.5%),随着风速的增大,CDOM、浮游植物、纯水吸收系数的贡献率均有降低的趋势,而非色素颗粒物的贡献率则显著增大,分别为33.0%、41.7%、52.0%.PAR漫射衰减系数与10min平均风速呈显著线性相关,风速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对PAR漫射衰减系数的影响显著,从小风到大风,PAR漫射衰减系数增加了80.0%,对应真光层深度降低了42.2%.PAR漫射衰减系数、750 nm波长处的光束衰减系数、总悬浮物浓度与风速、波高、波切应力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又以PAR漫射衰减系数的相关性最为显著.高频观测结果揭示了浅水湖泊藻型湖区水动力过程通过引起沉积物再悬浮、浮游植物的混合及迁移显著改变水体生物光学特性短期变化.
刘笑菡冯龙庆张运林赵林林朱梦圆时志强殷燕丁艳青
关键词:浅水湖泊水动力漫射衰减系数总悬浮物
基于VGPM模型和MODIS数据估算梅梁湾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被引量:22
2012年
基于MODIS影像数据反演的2009年2月份至12月份太湖梅梁湾水域表面叶绿素a、悬浮物浓度以及水温数据,结合初级生产力垂向归纳模型(Vertically Generalized Production Model:VGPM)估算获得梅梁湾2009年逐月平均日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梅梁湾2009年年平均日初级生产力及逐月平均日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呈现从湾内向湾口逐渐递减的趋势。时间序列分析显示,梅梁湾初级生产力季节差异显著,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全年初级生产力主要集中在夏季,占47.4%。通过分析VGPM模型中几个输入参数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发现悬浮物浓度与标准化初级生产力存在显著负冥函数关系,反映沉积物再悬浮引起的悬浮物浓度增加能降低水体初级生产力。温度对初级生产力也有一定的调控与制约,与初级生产力呈现正相关趋势,在低于21℃的温度范围内与最大光合作用速率呈现正相关。
殷燕张运林时志强刘笑菡冯龙庆
关键词:MODIS数据初级生产力
太湖冬季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吸收荧光特性及遥感算法被引量:9
2011年
基于2006年和2007年1月两次太湖采样,对50个点位的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光谱吸收、荧光、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及遥感反射率进行测定与分析,探讨冬季太湖CDOM的吸收荧光特性及空间分布,建立CDOM吸收系数的遥感反演算法.结果表明,太湖冬季CDOM在355nm处吸收系数a(355)变化范围和均值分别为1.83-7.34m-1、3.37±1.01m-1,相应的荧光及DOC浓度变化范围、均值分别为9.79-29.18N.FL.U、13.4±3.37N.FL.U;4.61-10.45mg/L、6.37±1.24mg/L.CDOM吸收系数、CDOM荧光值、DOC浓度三者呈显著正相关.空间分布上,两次调查均显示CDOM吸收系数、CDOM荧光值、DOC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南低北高,最大值都出现在太湖北部的藻型湖区梅梁湾内,最小值则在东太湖和贡湖湾2个草型湖区.通过单波段、一阶微分和BP神经网络模型3种不同CDOM反演方法精度的分析、比较发现,BP神经网络模型反演结果最好,模型验证的相对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4.9%、11.7%,可以用于冬季太湖CDOM吸收系数a(355)的遥感估算.
冯龙庆时志强潘剑君殷燕张运林刘明亮
关键词:有色可溶性有机物荧光遥感反射率BP神经网络模型太湖
光照强度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nus)生长及吸收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5
2012年
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测定了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在不同生长期的藻细胞密度、粒径、叶绿素a浓度、浮游植物吸收系数以及比吸收系数.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中,光照强度对铜绿微囊藻及斜生栅藻的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浓度以及440、675 nm处吸收系数均有着显著的影响.两种藻在光照强度为50μmol/(m2.s)条件下,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浓度及吸收系数值相对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藻类特征波段440、675 nm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浓度、藻细胞密度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其中叶绿素a浓度与藻类吸收系数存在着幂函数的关系,而线性关系能更好的说明藻细胞密度与吸收系数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光照强度及培养时期,藻类比吸收系数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随光强增加比吸收系数呈上升趋势.铜绿微囊藻440、675 nm处比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斜生栅藻比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浓度之间无显著相关,体现了不同藻类由于色素组成及比例差异其色素包裹效应也各不相同.对不同光照强度下的铜绿微囊藻及斜生栅藻进行400~700 nm波段积分,得到了两者在5、50及100μmol/(m2.s)不同种光强下的平均比吸收系数分别为0.0144、0.0134、0.0160,0.0086、0.0088、0.0105 m2/(mg Chl.a),铜绿微囊藻比吸收系数明显大于斜生栅藻.
殷燕张运林王明珠刘笑菡时志强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光照强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