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01-CJ08)

作品数:4 被引量:24H指数:3
相关作者:石学法邹建军刘季花白亚之熊林芳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长江口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分区
  • 1篇悬浮体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分布
  • 1篇元素地球化学
  • 1篇植被
  • 1篇泥质区
  • 1篇柱样
  • 1篇孢粉
  • 1篇孢粉组合
  • 1篇南黄海
  • 1篇金属
  • 1篇颗粒有机碳
  • 1篇环境意义
  • 1篇古环境
  • 1篇古环境意义
  • 1篇痕量

机构

  • 4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同济大学
  • 1篇海洋沉积与环...

作者

  • 4篇石学法
  • 2篇刘季花
  • 2篇邹建军
  • 1篇朱爱美
  • 1篇李小艳
  • 1篇熊林芳
  • 1篇程振波
  • 1篇张玉兰
  • 1篇石丰登
  • 1篇鞠小华
  • 1篇白亚之
  • 1篇吴永华
  • 1篇王昆山
  • 1篇张忆

传媒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

  • 3篇2010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长江口邻近海域痕量金属黄铁矿化度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采用三步逐级提取方法,对长江口沉积物中痕量金属(Fe、Mn、U、Mo、Cr、Ni、Cu、Pb和Zn)的黄铁矿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痕量金属的化学形式主要以活性态为主,黄铁矿态组份含量较低。Fe、Mn、V、Cr、Ni、Cu、Pb、Zn和Mo的黄铁矿化程度分别介于4.3%~15.9%、0.1%~0.7%、0.7%~4.3%、2.4%~7.3%、3.5%~6.6%、18.4%~47.4%、0.7%~2.6%、2.1%~9.6%和47.2%~82.1%,并且按以下顺序(均值)递减:Mo>Cu>Fe>Pb>Cr>Ni>Zn>Mn>U。U的黄铁矿态组分末被检出。这些差异与每一种痕量金属的地球化学行为有关。在剖面上,DOP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河口的水动力条件、总硫及有机碳含量是影响痕量金属黄铁矿化程度的主要因素。细粒、富硫及有机质的沉积物中痕量金属的黄铁矿化程度较高。与其它沉积环境相比,长江河口沉积物中铁及痕量金属的黄铁矿化程度都较低。这可能代表了一种端元模式。高沉积速率、低有机质含量、贫硫的河口沉积物中,黄铁矿并不是痕量金属重要的捕获器及载体。
邹建军石学法刘季花朱爱美
关键词:痕量金属长江口
南黄海CJ08-185柱样大西洋期以来的孢粉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6
2009年
对取自南黄海CJ08-185柱样进行了高密度的孢粉分析,并依据孢粉成分的变化将柱样自下而上划分出3个孢粉组合带,同时,结合精确的AMS14C测年数据,恢复了南黄海陆缘区全新世大西洋期以来植被和气候演化的历史。
石丰登程振波石学法吴永华李小艳张玉兰鞠小华
关键词:孢粉组合植被南黄海
长江口泥质区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被引量:6
2010年
运用X荧光光谱法对长江口泥质区的10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SiO2、Al2O3、TFe2O3(全铁)、MgO、CaO、K2O、Na2O、MnO、TiO2、P2O5、Cu、Pb、Ba、Sr、V、Zn、Co、Ni、Cr、Zr等20种元素进行了分析测试,给出了上述元素的平面分布趋势。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地球化学区:Ⅰ区位于研究区西部,主要富集SiO2、Na2O、Zr,明显亏损Cu;Ⅱ区位于研究区中部,富集Al2O3、Fe2O3、MgO、Cu等元素;Ⅲ区位于研究区东部,元素分布特征与Ⅰ区相似,不同之处是Ⅲ区明显富集CaO、Sr两种元素。在以长江沉积物为主要物源的前提下,沉积物粒度是控制研究区内常、微量元素分布的第一因素,生源物质、物源和自生作用也是控制研究区元素分布的重要原因。
张忆石学法王昆山
关键词:元素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分区长江口泥质区
南黄海与东海北部春季悬浮体颗粒有机碳分布被引量:11
2010年
2006年4—5月对南黄海和东海北部进行了悬浮体调查,分析研究了45个站位的悬浮体资料和数据,阐述了南黄海和东海北部春季颗粒有机碳(POC)的平面和垂向分布特征,并结合悬浮体总氮(PN)和C/N摩尔比值探讨了其来源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春季表层悬浮体POC在东海北部31°N、123°E附近含量最高,124°E以东悬浮体POC含量相对降低;长江口邻近海区表层悬浮体POC浓度较高,与长江冲淡水径流携带大量营养物质刺激生物生长有关。底层悬浮体POC含量高值区出现在南黄海33.5°N、121.5°E附近,在东海31.5°N、124.5°E附近出现次高值区,东海31°N以南区域POC含量则相对较低,高浓度主要受底质再悬浮作用影响。C/N摩尔比显示,南黄海和东海北部悬浮体有机质主要为海洋来源。研究区悬浮体POC的分布主要受海流影响,可以识别出黄海暖流、苏北沿岸流和长江冲淡水等控制区。南黄海和东海北部悬浮体POC分布是有机质来源和海流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熊林芳刘季花白亚之石学法邹建军
关键词:悬浮体颗粒有机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