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W090)

作品数:12 被引量:1H指数:1
相关作者:郑春蓝天史建国殷静鲁毅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广东开放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文学

主题

  • 4篇留学
  • 3篇新文学
  • 3篇作家
  • 3篇文学
  • 3篇现代作家
  • 3篇留学背景
  • 2篇殖民
  • 2篇钟理和
  • 2篇小说
  • 2篇民国
  • 1篇导师
  • 1篇新文化
  • 1篇硬译
  • 1篇忧患
  • 1篇忧患意识
  • 1篇语气
  • 1篇鸳鸯
  • 1篇鸳鸯蝴蝶
  • 1篇鸳鸯蝴蝶派
  • 1篇鸳鸯蝴蝶派小...

机构

  • 12篇山东大学
  • 1篇广东开放大学

作者

  • 7篇郑春
  • 2篇史建国
  • 2篇蓝天
  • 1篇鲁毅
  • 1篇殷静

传媒

  • 4篇广西师范学院...
  • 3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学术交流
  • 1篇东岳论丛
  • 1篇文史哲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留学背景与新文学的标志性创作被引量:1
2013年
具有留学背景的现代作家以自己的创作成就,在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不仅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开创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崭新局面,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各具特色的创作实践为这一局面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极具意义的作品基础。他们对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重要贡献,其标志性的创作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首创但不成熟,如胡适的诗歌作品;首创同时达到顶峰,如鲁迅的小说创作;非首创但成为成熟的标志,如郭沫若的《女神》等。
郑春
关键词:现代作家留学背景新文学
殖民语境下身份的焦虑——《夹竹桃》的文化意蕴
2014年
《夹竹桃》是台湾著名作家钟理和发表在20世纪40年代早期的作品。该文以抗战中沦陷区北平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底层百姓的困难生活。文中混杂着作者复杂的情感,同时,作者通过"反历史书写"和"双重语气"等策略,揭露了殖民者的虚伪,否定了殖民统治的正当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蓝天
关键词:钟理和夹竹桃
留学岁月与现代作家的精神重建
2015年
20世纪前后的留学浪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和走向辉煌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批年轻的学子留学海外,亲眼目睹了一个与他们的祖国大不相同的耳目一新的社会,并在体验和对比中感受到了二者之间的巨大差距;他们从自身的遭遇中深深地感受到弱国子民的屈辱,感受到祖国与游子难解难分的联系,从内心深处渴望祖国的变化与强大;他们反思自己,从我做起,改掉陋习,发愤图强,尽可能地为未来理想的实现做较为充分的准备。现代作家的留学岁月使他们的思想和眼界大为开阔,精神天地在重建中更加丰富、充实,焕然一新,进而成为一批与传统士大夫和维新派学者完全不同的新型知识分子。
郑春
关键词:现代作家留学
由《小说季报》看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嬗变
2012年
被文学史遗忘的《小说季报》集中彰显了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文学的嬗变。基于鸳鸯蝴蝶派作家的"共和"语境体验,他们将"导世牖民"作为办刊宗旨,与此同时,却又认同于传统小说观念和娱乐化的写作方式,这使其创作呈现出多元面相。《小说季报》中的老派鸳蝴作家在现代语境的压力下,悖论式地解构了他们营建的古典文学世界,而新生代鸳蝴作家则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这些嬗变特征的发掘可以修正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唯娱乐化的笼统印象。
鲁毅郑春
关键词: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
论现代海归作家群体对中国新文学重建的主导作用
2014年
在新文学开创初期,从海外留学归来的现代作家群体,以现代文化理念,重新审视中国文学的现状,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开启文学的重建。他们努力建立现代的文学观念;积极发起参与系列文化(文学)论争,大力拓宽现代文学空间;他们极为重视新文学的社团建设,无论是在文学组织、文学生产还是创作导向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新文体的创建,不仅从理论认识上殷切呼唤,更是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充分展示了新文体的魅力和成就。
郑春
关键词:留学背景现代作家新文学
今天我们依然深切地需要鲁迅——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郑春教授访谈
2017年
鲁迅逝世已有80年,今天的我们是否还需要鲁迅?鲁迅之于当代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何处?怎样评价鲁迅的批判与建构?鲁迅的力量源泉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史建国专访了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郑春教授。两位学者在细读鲁迅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富有意味和探索的思想交流。
郑春史建国
关键词:访谈
论钟理和创作中的悲情意识
2014年
钟理和的创作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一直到延续到他生命的终结,前后近20年。尽管他的作品不多,内容也不丰富,但他的独特人生经历赋予其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灵的艺术魅力。他既亲身经历过日本殖民者的压迫,也目睹过大陆沦陷区百姓的悲惨;既饱尝病痛、贫困与丧子的悲痛,也同情社会底层的辛酸与无奈。他作品中流露出的悲情意识,散发着人道主义的人性光辉,是一个时代无尽的悲歌。
蓝天
关键词:钟理和悲情意识殖民统治人道主义
再读胡适:他们的“中国与世界”
2018年
重读胡适,最为感怀的是那一代学人对"中国与世界"的崭新理解,以及竭尽全力沟通两者的不懈努力。求学海外,胡适等人强烈意识到人文科学对提升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境界,对输入新思想再造新文明的决定性意义,努力完成了"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的留学答卷;重回祖国,他有效运用在国外学到的现代思想和理论,大力倡导文学改良,并在创作上率先尝试和实践,建构具有崭新形态的现代文体系统;他大胆提出"充分世界化"的主张,热切期待新一代中国人在中西结合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适合新世界和新时代的新文化。这一切,使后人深深感念这位20世纪新文化的播种者,他的思想和实践,对我们应对今天的诸多问题,建设现代国家、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和借鉴意义。
郑春
关键词:世界化新文化新文学
再谈鲁迅的翻译以及“硬译”
2017年
今天我们重读鲁迅,依然收获良多,不仅是文学创作,也包括外文翻译。从留学初期的翻译尝试,到《域外小说集》开创中国人翻译外国弱小民族文学的先河,再到后期的"硬译"探索,鲁迅一直努力为中国的文学及其语言文字输入一些新鲜异样的内容。鲁迅的翻译有三个方面值得高度重视:浓郁的理想色彩,"拿来主义"的重要实践以及"硬译"的良苦用心。
郑春
关键词:翻译
民国时期的“鲁迅纪念歌”略论
2017年
在鲁迅纪念活动中,"纪念歌"不太为研究者所关注,但"纪念歌"在传播的便利性上优于纪念诗和纪念文章,因而影响也就更大。鲁迅去世后陆续出现的十余首"纪念歌"对于鲁迅精神的倡扬和"鲁迅"形象的建构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史建国
关键词:民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