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06C141)

作品数:5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张喜华黄河卫李冀宏更多>>
相关机构:长沙理工大学哥本哈根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主题

  • 3篇东方主义
  • 2篇他者
  • 2篇《消失的地平...
  • 1篇当代作家
  • 1篇中国情结
  • 1篇题材
  • 1篇题材创作
  • 1篇女勇士
  • 1篇情结
  • 1篇主义视角
  • 1篇作家
  • 1篇文化书写
  • 1篇乌托邦
  • 1篇乌托邦小说
  • 1篇希尔顿
  • 1篇小说
  • 1篇跨文化书写
  • 1篇《女勇士》

机构

  • 5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哥本哈根大学

作者

  • 4篇张喜华
  • 1篇黄河卫
  • 1篇李冀宏

传媒

  • 1篇外国文学
  • 1篇译林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辽宁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论汤亭亭《女勇士》的自我东方化被引量:13
2008年
东方主义作为西方对东方的霸权话语除了出现在西方作家的作品中外,也渗透到了不少身处西方的华裔作家作品中。在西方东方化的同时,由于历史、学术和个人原因,东方也参与了自身的东方化。汤亭亭利用自己的双重文化背景,选取中国题材,采用传记体形式向西方世界反复言说和确证东方主义,成为自我东方化的典型代表。其《女勇士》以表现中国生活、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里存在的拼贴、扭曲甚至颠覆来实现自我东方化,以迎合东方主义话语中中国文化的淫欲、专制、落后、神经错乱等并不符合实情的特点。
张喜华
关键词:东方主义《女勇士》
贾斯汀·希尔《黄河》中的东方主义被引量:3
2008年
以撰写中国题材而成名的当代英国作家贾斯汀.希尔力求在其作品中客观真实地再现中国,以打破西方文学传统中陈旧的东方话语。但是《黄河》有意无意间却印证了西方的东方主义霸权话语。作家视野里代表中国和中华文化的《黄河》经济上贫困落后,思想文化上苍白无力,政治上充斥道听途说的独断专制。希尔对东方主义的回应既有西方历史学术话语的潜在或显在影响,也有难以超越的个人局限。这在全球化跨文化语境中对于如何理解异质文化,实现文化共融富有警示意义。
张喜华查尔斯.洛克
关键词:东方主义
西方人眼中的完美中国形象——以东方主义视角评《消失的地平线》被引量:5
2009年
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在西方曾轰动一时,他向西方世界呈现了一个世外桃园般的中国。试图从东方主义的视角对其进行文本解读,分析该文本中对中国描述的神秘化色彩,指出西方关于中国的一些认识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说明其所构造的中国形象是异化的"他者"形象,是对中国神秘化、专制性和欲望化的表现。
黄河卫
关键词:东方主义他者
一部奇异的乌托邦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评析被引量:1
2008年
  一   "乌托邦"(utopia)一词为英国政治家和作家托马斯·莫尔所首用,出自他用拉丁文写的描绘理想社会的同名作品;乌托邦小说指的是描绘现实中并不存在而由作家虚构的理想社会的小说.出于对现存不合理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批判,以及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憧憬与追求,不少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都对构想和描绘理想社会颇感兴趣,在其身后留下了一长串的乌托邦小说.在西方,最早的乌托邦小说可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在我国,则以晋朝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最为著名.……
李冀宏张喜华
关键词:《消失的地平线》希尔顿乌托邦小说
跨文化书写中的中国情结——英国当代作家希尔的中国题材创作被引量:2
2007年
当代英国作家贾斯汀.希尔的三部中国题材作品《黄河》、《品梦茶馆》和《天堂过客》确立了他在当代英国文坛的地位。作品被译成多国语言文字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但尚无中文译本。希尔借助三部作品分别反映了中国乡村风俗、城镇企业改革和唐朝历史文化,以求全面客观地再现中国社会,驳斥西方对中国的已有偏见。作品很自然真实地体现了希尔对待中国文化从排斥到接受甚至陶醉的跨文化交际过程,承载了跨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势,暗示着在全球化语境下异质文化碰撞交流中应该抛开已有典型偏见,以发展动态的眼光来关照他者文化。
张喜华
关键词:跨文化书写中国情结他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