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0725006)

作品数:5 被引量:100H指数:4
相关作者:刘菊秀周国逸黄文娟褚国伟陈小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华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森林土
  • 3篇森林土壤
  • 3篇土壤
  • 2篇氮沉降
  • 2篇有机碳
  • 2篇有效磷
  • 2篇有效磷含量
  • 2篇磷含量
  • 2篇颗粒有机碳
  • 1篇亚热带
  • 1篇演替
  • 1篇易氧化有机碳
  • 1篇有机碳组分
  • 1篇植物生物量
  • 1篇溶解有机碳
  • 1篇森林演替
  • 1篇轻组有机碳
  • 1篇无机氮
  • 1篇模拟氮沉降
  • 1篇南亚热带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广东省气候中...

作者

  • 3篇刘菊秀
  • 3篇周国逸
  • 2篇张德强
  • 2篇褚国伟
  • 2篇邓琦
  • 2篇黄文娟
  • 2篇陈小梅
  • 1篇曾曙才
  • 1篇王春林
  • 1篇唐旭利
  • 1篇刘世忠
  • 1篇刘申
  • 1篇黄钰辉
  • 1篇傅声雷
  • 1篇罗艳
  • 1篇段洪浪
  • 1篇李银

传媒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CO2浓度升高与氮沉降对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物生物量积累及分配格局的影响被引量:23
2009年
CO2浓度升高与氮沉降增加对陆地生态系统的耦合作用已成为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应用大型开顶箱(OTC)人工控制手段研究了人工生态系统在1)高CO2(700±20μmol·mol-1)+高氮沉降(100kg N·hm-2·a-1)(CN);2)高CO2(700±20μmol·mol-1)+背景氮沉降(C+);3)高氮沉降(100kg N·hm-2·a-1)+背景CO2(N+);4)背景CO2+背景氮沉降处理(CK)4种处理条件下荷木(Schima superb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海南红豆(Ormosia pinnata)、肖蒲桃(Acmena acuminatissima)、红鳞蒲桃(Syzygium hancei)等主要南亚热带森林植物的生物量积累模式及其分配格局。连续近3年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条件下,各参试植物生物量积累具有不同的响应特征,N+处理显著促进荷木、肖蒲桃及红鳞蒲桃生物量的积累;C+处理显著促进肖蒲桃、海南红豆生物量的积累;CN处理显著促进除红锥外其他物种生物量的积累,并且具有两者单独处理的叠加效应。不同处理改变物种生物量的分配模式,N+处理降低植物的根冠比,促进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积累;C+处理增加红锥和红鳞蒲桃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分配,却促进荷木和海南红豆地上部分的积累;CN处理仅促进红磷蒲桃地下部分的积累。群落生物量的积累与分配格局取决于优势物种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在群落中所占的权重。
段洪浪刘菊秀邓琦陈小梅张德强
关键词:CO2浓度升高植物生物量
降水变率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组分与分布格局的影响被引量:22
2010年
2006年12月—2008年6月,通过加倍降水、自然降水和去除降水3种处理的人工控制试验,研究了降水变率改变对南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的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针叶林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降水强度条件下,相同森林类型的同一层次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去除降水处理下土壤表层(0~10cm)颗粒有机碳(POC)和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有明显的积累趋势,加倍降水和自然降水处理下增加了POC、LFOC向下层土壤(10~20cm、20~30cm、30~50cm)的运输;去除降水处理下,马尾松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显著高于降水处理(P<0.05);演替早期森林土壤的POC、ROC、LFOC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大于演替后期土壤,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存埋.森林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变化缓慢,而其活性有机碳组分(POC、LFOC、ROC)对降水变率改变的响应更敏感.
陈小梅刘菊秀邓琦褚国伟周国逸张德强
关键词:降水变率颗粒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轻组有机碳
广东省北江流域河流有机碳浓度历史重建
2009年
根据河流颗粒有机碳浓度(CPOC)、溶解有机碳浓度(CDOC)与河流总悬浮物含量(CTSS)和流量(Q)的关系,构建广东省北江流域河流有机碳浓度估算模型分别为:CPOC=0.0195×CTSS+0.0589和CDOC=0.0047×CTSS+0.0027×Q+0.9087。由上述模型重建了北江流域河流有机碳浓度变化历史,结果发现,北江流域河流有机碳主要以颗粒有机碳形式存在;年内分布表现为汛期高于平水期;年际变化多样,但总体上均表现出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表现为自上游往下有机碳浓度有所下降,但在三水站有所回升。
罗艳刘申傅声雷王春林周国逸
关键词:颗粒有机碳溶解有机碳北江流域
鼎湖山5种森林土壤的无机氮和有效磷含量被引量:27
2009年
研究了鼎湖山5种森林——马尾松林(PF)、针阔叶混交林(混交林,MF)、季风常绿阔叶林(季风林,BF)、沟谷雨林(RF)和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林,MMF)下土壤无机氮(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有效磷含量的垂直分布情况.5种森林分4个土层(0~10cm、10~20cm、20~40cm和40~60cm)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无机氮、有效磷含量因不同森林类型而异,但都表现为:随着土层的加深,无机氮、有效磷呈减少的趋势,但无机氮与有效磷之比呈增加的趋势.随着森林的演替(马尾松林→混交林→季风林),4个土层中无机氮在逐渐积累,而有效磷仅在2个土层(0~10cm和10~20cm)表现为此趋势;土壤无机氮的组成形式也发生变化,铵态氮占无机氮的比例表现为马尾松林>混交林>季风林.沿着海拔梯度分布的沟谷雨林、季风林和山地林土壤的无机氮和有效磷含量与海拔高度无明显的相关关系,但铵态氮占无机氮的比例大致表现为季风林<沟谷雨林<山地林的趋势.此外,在4个土层中,无机氮与有效磷之比分别与森林演替或是海拔高度都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黄文娟刘菊秀唐旭利黄钰辉刘世忠褚国伟周国逸
关键词:无机氮有效磷森林演替海拔梯度
模拟氮沉降对鼎湖山森林土壤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和有效磷含量的影响被引量:32
2011年
采用野外原位试验模拟氮(N)沉降,研究了其对鼎湖山马尾松林、混交林和季风林3种森林类型土壤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APA)和有效磷(AP)含量的影响.在季风林中设置对照(0 kg N.hm-2.a-1)、低N(50 kg N.hm-2.a-1)、中N(100 kg N.hm-2.a-1)和高N(150 kg N.hm-2.a-1)处理,在马尾松林和混交林中只设置对照、低N和中N处理.结果表明:随着土层加深,土壤APA和AP含量降低.土壤APA在季风林中最高,而AP含量在3种林型中没有显著差异.N沉降增加对土壤APA的作用与林型有关.季风林中适度N沉降可使APA升高,且低N处理的APA(19.52μmol.g-1.h-1)最高;马尾松林和混交林中,中N处理的APA最高,分别为12.74和11.02μmol.g-1.h-1.3种林型的AP含量均在低N处理下最高,但各N处理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土壤APA与AP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李银曾曙才黄文娟
关键词:有效磷氮沉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