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重大科技支撑与自主创新项目(BE2008618)

作品数:29 被引量:451H指数:13
相关作者:濮梅娟李子华张备杨军刘端阳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重大科技支撑与自主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电气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暴雨
  • 5篇大暴雨
  • 4篇浓雾
  • 4篇气象
  • 4篇螺旋度
  • 4篇急流
  • 4篇垂直螺旋度
  • 3篇低空
  • 3篇低空急流
  • 3篇汛期
  • 3篇中尺度
  • 3篇飑线
  • 3篇梅汛期
  • 2篇大雾
  • 2篇登陆台风
  • 2篇中尺度对流
  • 2篇中尺度对流系...
  • 2篇台风
  • 2篇气候
  • 2篇气溶胶

机构

  • 25篇江苏省气象局
  • 17篇南京信息工程...
  • 11篇南通市气象局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中国气象局
  • 2篇海门市气象局
  • 2篇如皋市气象局
  • 1篇北京市气象局
  • 1篇南通航运职业...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江苏省气象科...
  • 1篇山西省人工降...
  • 1篇淮安市气象局
  • 1篇南充市气象局
  • 1篇海南省气象台
  • 1篇常州市气象局
  • 1篇如皋市蚕桑技...
  • 1篇江苏省气象服...

作者

  • 20篇濮梅娟
  • 7篇李子华
  • 7篇张备
  • 6篇严文莲
  • 6篇张雪蓉
  • 6篇刘端阳
  • 6篇杨军
  • 5篇尹东屏
  • 4篇张国正
  • 3篇王啸华
  • 3篇田心如
  • 3篇李晓容
  • 2篇吴海英
  • 2篇尚倩
  • 2篇封洋
  • 2篇朱彬
  • 2篇刘安宁
  • 2篇许春艳
  • 2篇韩桂荣
  • 2篇孙燕

传媒

  • 14篇气象科学
  • 3篇高原气象
  • 3篇气象学报
  • 2篇气象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气象科技
  • 1篇灾害学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12篇2010
  • 7篇2009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6年江苏两次降雪天气过程分析被引量:33
2009年
利用NCEP/NCAR6h一次的全球同化系统分析资料,针对2006年发生在江苏冬季的两次不同量级的降雪,着重分析和讨论了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结果表明:暴雪产生在低空急流的左前方和700hPa切变线的风速辐合区中,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区和上升运动场的合理配置是暴雪产生的重要原因。通过这两次不同量级降雪的对比分析,得到,无论是在急流的强度还是在物理量场上,中雪和暴雪有着明显的区别。
尹东屏张备刘梅濮梅娟韩桂荣
关键词:暴雪物理量场
2009年南京冬季一次平流雾成因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2月1—2日南京地区一次浓雾天气过程产生的大尺度天气背景、气象要素及各种物理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弱脊和地面弱高压的控制有效抑制对流的发展,为这次浓雾的形成提供有利的环流形势;地面弱冷空气的影响,低层弱的辐合上升及中高层下沉增温作用,促使多层逆温存在,为雾的形成提供有利的层结条件;前期降水条件、近地层偏东风场及暖干盖作用为雾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条件;另外污染物集聚,也为雾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凝结核。
严文莲濮梅娟刘安宁孙燕叶芳
关键词:环流背景物理量
登陆台风变性过程的物理机制分析被引量:14
2013年
0509号台风"Matsa"和0712号台风"Wipha",均在中国大陆发生变性成为温带气旋。但前者变性后再度加强,后者变性后减弱消亡。用日本JRA25再分析资料,对其变性过程对比分析。表明:"Matsa"和"Wipha"均是在登陆后北上与中高纬西风槽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受到冷空气入侵后变性,从垂直对称分布演变为倾斜的非对称分布,且在北上过程中与中纬度高空锋区作用,但"Matsa"中心嵌入中纬度高空锋区,有再加强过程;而"Wipha"仅外围环流与锋区接触,中心未进入锋区,无再加强过程。通过对大气稳定度和垂直螺旋度等进一步分析表明:"Matsa"变性过程是系统性冷空气的南侵,而Wipha的变性只有弱冷空气的入侵;台风中心所在的垂直涡度ζp的增长大值区是否落在△θe<0的大气对流性不稳定的区域内,对台风变性后是否再加强有一定影响。此外,垂直螺旋度的高低空配置及正涡度柱与上升运动的相互配合是使台风变性加强的重要因素。
张雪蓉陈联寿濮梅娟徐海明李英
关键词:台风相当位温大气稳定度垂直螺旋度
一次海风锋触发的强对流天气分析被引量:33
2010年
利用自动气象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各种观测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5日江苏出现的罕见大范围强对流天气,同时利用WRFV3模式对这次海风锋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由于地面加热不均和海陆温湿差异导致的变形场锋生所形成的海风锋,是造成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主要中尺度激发和强化系统。对流云团进入锋区后在切变线的辐合作用下发展,并随平均风向向前传播。海风锋在雷暴高压下沉出流的推动下,移动路径偏离主回波,在移动过程中其后部不仅激发出对流单体,还组织新的MCS发展。海风锋起到了加强和触发强对流天气的作用,对流单体进入海风锋后发展剧烈,垂直速度和低层辐合明显加大。另外,在有利的温湿条件下,雷暴高压的出流能加强海风锋的上升气流。
尹东屏吴海英张备曾明剑王啸华喜度
关键词:强对流海风锋动力结构触发机制
江苏连续三次区域性浓雾形成过程的机理分析被引量:10
2018年
本文利用常规观气象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风廓线雷达资料和能见度自动观测资料等对2013年12月上旬江苏省连续三次区域性浓雾的特征和发生发展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对锋面冷却雾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次浓雾过程都发生在有利的环流形势下,但成因却显著不同。辐射雾主要由夜间地面辐射冷却配合高湿静风形成,边界层低空急流有利于逆温的形成,为浓雾发展、维持提供条件;平流雾是由海上暖湿平流流经江苏冷的下垫面而形成,东南气流输送充足的水汽、加上稳定的逆温层是平流雾形成的必要条件;锋面雾由冷锋前部的冷平流冷却效应而形成,浓雾主要发生在锋前,但冷锋入侵后,前期充分的水汽积累和动力辐合使锋后能见度依然较低,浓雾继续存在。
濮梅娟马明明张雪蓉王博妮邵禹晨
江苏省高影响性大雾天气演变特征及综合影响评估被引量:8
2012年
利用江苏省分布较为均匀的59个台站1961—2006年的大雾日数资料,分析了大雾日数的年际变化特征;利用1961—2006年南京、淮安、徐州、赣榆、射阳、东台、吕泗、溧阳8站的资料重点研究了大雾的生成、消散及大雾持续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雾日数呈先升后降的分布形势,80年代前中期为大雾的鼎盛期,之后呈较快的下降趋势。大雾持续时间呈显著增长趋势,主要表现为雾消时间的推迟。考虑大雾日数和大雾持续时间2个因子的综合作用,设计了大雾综合影响指数,该指数的年际变化表征了江苏区域大雾天气的高影响性趋强。
田心如陈广昌唐红昇濮梅娟李亚春
关键词:年际变化
2011年梅汛期影响江苏两次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被引量:11
2013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11年梅汛期江苏省6月17—18日和7月11—13日2次典型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种不同类型大暴雨的影响系统不同、动力热力机制不同:"617"过程为江淮切变线大暴雨,切变线南侧的强劲西南低空急流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低层强冷空气活动触发了强暴雨;"711"过程为热带低压倒槽大暴雨,中低层弱冷空气垂直叠加在倒槽东侧偏南低空急流携带的海上暖湿空气上,构成了产生暴雨并持续的不稳定条件。垂直螺旋度上负下正的配置及非地转垂直环流上升支为两次暴雨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抬升机制。暴雨发生在能量锋区南侧、湿位涡正压项零等值线靠近负值区一侧。位势不稳定度由强变弱,能量开始释放,预示暴雨即将开始。
王丽芳濮梅娟张雪蓉
关键词:低空急流垂直螺旋度湿位涡
南京冬季大气气溶胶粒子谱分布及其对能见度的影响被引量:64
2011年
2009年11~12月采用宽范围气溶胶粒径谱仪(WPS)、自动气象站和能见度仪等高分辨率仪器对南京北郊气溶胶粒子的谱分布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及其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数浓度谱呈双峰分布,主峰集中在0.04~0.1μm;质量浓度谱的2个主峰位于0.5~0.7μm和2.7μm左右;表面积谱的2个主峰分别位于0.1~0.5μm和0.5~0.9μm之间.气溶胶浓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日际变化,日变化主要与人类活动及大气边界层状况有关,而日际变化主要受降水、风、相对湿度等气象条件的影响;粒子数浓度分布受相对湿度(RH)的影响较显著,当RH<54%时,随着RH增大,直径<1μm的粒子数浓度增加,而直径>1μm的粒子数浓度几乎无变化,当相对湿度>54%时,随着RH增大,0.01~0.2μm和2.7~10μm范围内粒子数浓度降低,0.5~1.5μm之间的粒子数浓度明显增加;雨、雾、晴和灰霾天气状态下气溶胶粒子谱分布各异,雨天各尺度档数浓度与晴天相比都有减少,雾天0.01~0.3μm和2.7~10μm范围的气溶胶粒子数浓度比晴天低,而0.3~2.7μm之间的粒子数浓度高于晴天,降雨和浓雾对粗粒子的清除作用依次比核模态和积聚态粒子大;灰霾天气溶胶粒子谱的峰值略向大粒径方向偏移,0.03~0.1μm之间的粒子数浓度比晴天低,而0.1~2.7μm范围内粒子数浓度高于晴天;根据Mie理论,对能见度和不同粒径段气溶胶粒子的表面积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0.1~2μm之间的粒子表面积浓度与能见度相关性较好,是导致南京地区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因素.
尚倩李子华杨军濮梅娟
关键词:气溶胶粒子气象因子能见度
远离热带风暴中心的大暴雨个例分析被引量:12
2011年
2010年9月2—3日江苏淮北出现了较罕见的大暴雨过程,暴雨中心雨量为244.7 mm。分析表明,这次大暴雨过程产生在南海登陆的热带风暴"狮子山"倒槽中,暖湿气流在北上中与对流层低层相对冷的气团相遇,在暴雨区产生局地锋生,中层干冷空气的倾斜下侵,促使大气的斜压性增强,不仅产生了对流性不稳定,而且提供了有利于暖湿气流抬升的动力条件。在锋生作用下,气旋性涡度沿锋区发展。在暴雨发生过程中,西行热带风暴倒槽东部的偏南风和副热带高压西部的偏南气流,构成了一支补偿性质的低空急流,向暴雨区输送了充足的暖湿气流。
尹东屏张备姚丽娜王啸华孙秀忠
关键词:暴雨锋生函数急流水汽辐合
南通市一次罕见大冰雹天气的成因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使用地面高空观测资料、NCEP6h再分析数据和CINRAD/SA雷达观测资料,对2009年6月14日发生在江苏省南通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环流形势、大气稳定度、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发生在东北低涡建立起的沿海槽后大尺度背景下,500hPa的冷空气覆盖在中低层暖空气上,为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从雷达回波上分析得知,引起这次强对流天气的风暴具有超级单体风暴的特征,西北边和东南边出现2条明显的出流边界和悬垂结构的特征;对流层中低层较强的垂直切变和合适的冻结层高度也成为了有利于降雹的条件。
吴彩霞范德新汤建国
关键词:大冰雹不稳定层结有界弱回波区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