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2C0083M)

作品数:11 被引量:15H指数:3
相关作者:韩丹巫北海何波杨鸿生赵川更多>>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昆明医学院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间皮
  • 8篇间皮瘤
  • 7篇胸膜
  • 7篇恶性
  • 5篇胸膜间
  • 5篇胸膜间皮瘤
  • 5篇恶性胸膜间皮...
  • 5篇病理
  • 4篇实验性大鼠
  • 3篇动物
  • 3篇动物模型
  • 2篇形态学
  • 2篇影像
  • 2篇恶性间皮瘤
  • 2篇MPM
  • 2篇病理形态
  • 2篇病理形态学
  • 1篇形态学观察
  • 1篇胸膜恶性间皮...
  • 1篇胸膜肿瘤

机构

  • 6篇昆明医学院
  • 5篇第三军医大学...
  • 4篇昆明医学院第...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昆明市儿童医...
  • 1篇云南省肿瘤医...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9篇韩丹
  • 5篇巫北海
  • 3篇杨鸿生
  • 3篇赵川
  • 2篇宋光义
  • 1篇丁莹莹
  • 1篇普苹
  • 1篇廖承德
  • 1篇温成华
  • 1篇洪志鹏
  • 1篇何波
  • 1篇金淑珍

传媒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实验模型
2003年
恶性胸膜间皮瘤 (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 a,MPM)是一种少见的肿瘤 ,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 ,由于诊断和治疗均较困难 ,所以迫切需要建立实验模型进行研究。通过对模型的种类、制作方法和各种模型的特点进行综述 ,归纳出其用途。 MPM动物模型是临床研究最常用的实验模型 ,多用大鼠或裸鼠 ,以诱发性动物模型和异种移植模型较成熟。目前各种模型均存在一些缺点 ,或周期长、出瘤率低或与人差异较大等 ,离理想的模型仍有一定的距离。但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 ,利用基因或其它途径减少或消除大动物的个体差异 ,同时提高实验动物产量 ;研究裸鼠的繁殖、饲养规律 ,寻找廉价、饲养方便、体大、生命力强的裸鼠 ,以及对 MPM转基因动物模型的研究 ,将有希望获得多种满足不同需要的理想 MPM实验模型。
韩丹杨鸿生巫北海
关键词:恶性胸膜间皮瘤制作方法
实验性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影像检查的意义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实用、诱发率高、较接近人体恶性胸膜间皮瘤 (MPM )的动物模型 ,进行影像和病理的研究及对照。方法 Wistar大鼠 10 0只 ,右侧胸膜腔闭式染尘法注入石棉纤维混悬液 4 0mg ,对照组 2 0只 ,注入等量灭菌生理盐水。每隔 1~ 3个月对实验组 10~ 30只 ,对照组 3~ 5只大鼠胸部CT扫描 ,动态观察MPM的发生情况 ,不处死大鼠而待其自然死亡 ,死亡鼠先行CT扫描后再做病理学检查 ,整个实验周期历时 2年。结果 对照组中无自发性MPM。实验组有效动物为 95只 ,其中有MPM 6 8只 ,诱发率 71 6 %。 6 8只中胸膜不典型增生 13只 ,胸膜阴性 14只。病理表现分为结节型、斑片型和巨块型 ;组织学分为纤维型、上皮型和混合型。 3~ 8个月内CT扫描胸膜无异常 ,9~ 2 4个月开始出现MPM的多种形式改变 ,如胸膜增厚 ,增厚胸膜密度不均匀 ;肿块 ;纵隔增宽 ;纵隔胸膜改变 ;邻近组织 (心包、心脏、膈肌、胸、肺 )的浸润及远距离的转移等较特征性的MPM征象。其中结节状胸膜增厚仅发生在MPM ,最早发生在 2 5 0d。结论 该模型与临床有较好的对应性 ,弥补了临床上很难获得新鲜、不同肿瘤时期肿瘤组织标本的缺陷 ;不同时期CT检查有阶段性改变和特征性的征象。可用于影像学等多种研究 。
韩丹巫北海杨鸿生宋光义
关键词:恶性胸膜间皮瘤动物模型实验性大鼠纵隔MPM影像
实验性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CT表现。材料与方法对66只Wistar大鼠MPM模型行胸部CT平扫,并尸解及病检。结果胸膜增厚形态与组织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无关。CT显示局限片状增厚18侧、结节形增厚48侧、弥漫环形增厚47侧,19侧CT未显示胸膜增厚。CT胸水发现率为39.13%,多见于上皮型和混合型。镜下MPM向周围组织浸润45例,占68.18%,CT仅显示33.33%。结论平扫CT不能提示MPM组织类型和分化程度;胸膜增厚的类型与大体病理学改变有一定符合性,但CT不能显示小于3mm结节和薄的斑片状病灶;CT对胸水显示率低。
韩丹何波廖承德
关键词:恶性胸膜间皮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实验性大鼠胸膜恶性间皮瘤的病理形态学观察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研究建立实验性大鼠胸膜恶性间皮瘤模型,旨在为临床胸膜恶性间皮瘤的诊治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12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注入云南大姚产石棉纤维溶液染尘组(实验组)及注入灭菌生理盐水组(对照组),死亡及垂死动物尸解并取肿瘤组织及相关脏器做病理学检查,15例肿瘤免疫组化检测EMA和Vim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组发生胸膜间皮瘤66例,诱发率71.74%,大体形态肉眼结节型间皮瘤较多见(72.73%)组织形态可见上皮型、梭形细胞型及混合型双向多潜能分化,13例免疫组化EMA及Vim双向阳性,并可见12例胸膜间皮细胞增生性病变,诱发瘤在病因,发病部位,组织形态学以及浸润转移的生物学行为方面与人体间皮瘤极为相似。结论云南大姚产青石棉诱发大鼠胸膜恶性间皮瘤,很有价值作为一种实验性肿瘤模型,研究防治措施,指导临床诊治。
赵川韩丹普苹温成华
关键词:胸膜恶性间皮瘤病理组织形态
实验性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病理演变过程
2006年
目的 研究诱发性大鼠MPM发生、发展的病理形态学改变,认识其演变过程,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Wistar大鼠100只作为实验组,右侧胸膜腔闭式染尘法注入石棉纤维混悬液40mg。从诱发注射后3个月开始,每隔1~3个月分批CT扫描,死亡或垂死动物尸体解44,最后证实实验组MPM66只。结果 30天以内为单层增生期,30天以后出现复层增生,110天出现多形性增生,285天产生MPM。镜下三种组织类型。另见细胞形态多样改变,35例免疫组化33例EMA及Vim阳性。结论 间皮细胞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增生性改变,并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发展为癌前增生性病变,最后演变成MPM。间皮细胞具有双向分化特征,构成了组织学类型的复杂性和特有的免疫组化特点。这种特点不仅在阐明肿瘤的组织发生上有理论意义,且有临床实用价值,可用于诊断和鉴别。
韩丹赵川金淑珍
关键词:恶性胸膜间皮瘤病理分化增生
原发性纵隔类癌(附6例报告)
2003年
目的探讨纵隔类癌的组织来源、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对 6例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类癌的临床、病理、影像学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 ,并对有关文献进行复习和总结。结果①临床无特异性表现 ,肿瘤较小时无症状 ,类癌综合征少见 ;②影像学可以发现病变 ,特别CT和MRI对肿瘤位置、大小、密度、边缘及周围结构关系、有否转移和复发显示良好 ;③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银染、电镜或免疫组化 ;④手术切除加放、化疗是最佳治疗方案。结论原发性纵隔类癌少见 ,可能源于胸腺组织 ,临床症状无特异 ,主要依据影像学发现病变 ,定性诊断依据病理 ,通过CT、临床、病理可推测预后。
韩丹洪志鹏丁莹莹
关键词:影像学检查病理特点预后
诱发性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动物模型的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实用、诱发率高 ,较接近人体恶性胸膜间皮瘤 (MPM) ,可供多种实验研究所用的动物模型。材料与方法 Wistar大鼠 10 0只作为实验组 ,右侧胸膜腔闭式染尘法注入石棉纤维混悬液 4 0mg ;对照组2 0只注入等量灭菌生理盐水。每天观察动物的一般状况 ,每月称体重 1次 ,死亡或垂死动物尸体解剖、病理观察。整个实验周期为 2年。结果 实验组共诱发MPM 6 8只 ,诱发率为 71.5 8%。第 1只MPM大鼠死亡于第 2 85d ,MPM鼠死亡高峰期为 35 0~ 5 5 0d ,高峰期死亡率为 80 .3%。MPM大鼠平均存活 (4 6 9± 2 1)d。肿瘤病理形态显示出多样性。结论 该模型与临床有较好的对应性 ,弥补了临床上很难获得新鲜、不同肿瘤时期肿瘤组织标本的缺陷 ,是研究MPM较有价值的实验动物模型。
韩丹巫北海杨鸿生宋光义
关键词:恶性胸膜间皮瘤动物模型诱发性石棉纤维
诱发性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病理形态学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 (maglinantpleuralmesothelioma ,MPM )发生发展过程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特征。 方法 Wistar大鼠 10 0只作为实验组 ,右侧胸膜腔闭式染尘法注入石棉纤维混悬液 4 0mg ,对照组 2 0只注入等量灭菌生理盐水。每天观察动物的一般状况 ,每月称体重一次 ,死亡或垂死动物做尸解 ,肉眼观察胸、腹腔 ,最后经组织学证实。结果 诱发性Wistar大鼠MPM的胸膜改变经历了单层增生—复层增生—多形性增生—MPM的过程。注入石棉 30天以前为单层增生期 ,30天以后出现复层增生 ,110天以后出现多形性增生 ,2 85天产生第一例MPM。实验鼠右胸腔内散在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石棉斑。诱发MPM 6 6例 ,局限型 2例 ,弥漫型 6 4例 ,合并血性胸水 4 9例。肉眼分为结节型、巨块型和斑片型 ,以结节型居多。组织学类型以纤维型居多 ,混合型次之 ,上皮型最少。纤维型MPM分化较好 ,胸水率低 ;上皮型和混合型分化较差 ,易合并大量血性胸水。肉眼和镜下分型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诱发性Wistar大鼠MPM的发生发展过程经历了单层增生、复层增生、多形性增生和MPM的过程 ,单层增生属于单纯反应性增生 ,复层增生及多形性增生为癌前病变。病理学特征为肿瘤形态的多样性、数量的多发性、分布的广泛性 ,血性胸水多 。
韩丹巫北海赵川
关键词:胸膜肿瘤间皮瘤病理学
p53基因与恶性间皮瘤被引量:3
2003年
韩丹巫北海张继华
关键词:恶性间皮瘤抑癌基因基因突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