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10088)

作品数:10 被引量:33H指数:3
相关作者:朱正平王益峰更多>>
相关机构: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台州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5篇公益
  • 2篇大学生
  • 2篇对话教学
  • 2篇教学
  • 2篇公益精神
  • 2篇高校
  • 1篇道德
  • 1篇道德修养
  • 1篇德性
  • 1篇多维审视
  • 1篇性教育
  • 1篇修养
  • 1篇意蕴
  • 1篇隐性教育
  • 1篇政府
  • 1篇政府角色
  • 1篇政治
  • 1篇政治理论
  • 1篇政治理论课
  • 1篇志愿

机构

  • 8篇台州职业技术...
  • 3篇同济大学

作者

  • 8篇朱正平
  • 1篇王益峰

传媒

  • 2篇未来与发展
  • 1篇职教论坛
  • 1篇佳木斯教育学...
  • 1篇中国成人教育
  • 1篇中州学刊
  • 1篇东方论坛(青...
  • 1篇煤炭高等教育
  • 1篇学术论坛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话”教学——以大学生公益意识培育为例
2013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话策略以对话为中介,通过构建师生之间的对话情境,尊重对话主体的话语权平等,在对话过程中促进高校师生形成融洽的合作关系,培育大学生的完整人格,达到优化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培育大学生公益意识为例论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如何实施对话策略,以期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启迪。
朱正平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大学生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被引量:13
2013年
近年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民众公益慈善参与率不高、公民的公益慈善观念相对落后、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较差、公益慈善事业行政色彩浓厚、公益慈善事业法律法规严重滞后等方面。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非理性的社会财富观制约公民公益慈善意识的发展,"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导致"爱有等差"的公益慈善观念,监督不到位造成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不足,政府在公益慈善事业中角色定位不清,政府传统公益慈善思想导致法律法规滞后。要改善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现状,需要倡导树立理性的财富观,培育公民的现代公益慈善意识,加强对公益慈善组织的监督,政府转变角色促进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完善我国的公益慈善法律法规。
朱正平
关键词:公益慈善事业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财富观政府角色
从“崇公抑私”到“尚公重私”——儒家公私观的现代转化被引量:2
2012年
儒家传统文化从"天下为公"的政治维度、"重义轻利"的利益维度和"公善私恶"的道德维度提出了"崇公抑私"的思想,在道德意识和政治理念上要求人们"大公无私",使得"崇公抑私"构成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主流。然而,儒家传统的"崇公抑私"的公私观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为封建统治阶层服务的"天下为公"导致"天下为私";抑制个人私欲的"以公灭私"导致"假公济私";将公私等同善恶的"公私对立"导致"公私两无"。在时空变迁和语境置换之下,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必须重视"私"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为了构建公民社会,儒家传统的公私观需要转化为"尚公重私",以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朱正平
隐性教育视阈下高职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被引量:5
2011年
隐性教育内隐的教育方式、丰富的教育内容、愉悦的教育方法、持续的教育效果都有利于高职生责任意识的养成.高职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隐性教育路径可以通过榜样示范、学校情境、教学场域、社会实践四个方面来实现。
王益峰
关键词:隐性教育高职生
高校公益精神培育的有效模式探索被引量:3
2015年
公益精神是一种体现人类文化和社会存在的精神形式,高校是公益精神培育的主阵地,高校公益精神培育应遵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主导思想"、"回归生活实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三大培育原则,在此基础上依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堂、拓展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开设"服务社会"的实践课程等维度来构建公益精神培育的有效模式。
朱正平
关键词:公益精神高校
多维审视公益精神的价值意蕴被引量:2
2012年
公益精神是公益主体对社会弱势群体或人类的共同发展而表现出的慈善意识,是个人情感与良知的真实反映,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生命观的一种积极态度。公益精神的价值蕴涵于"个体自身发展"的内在价值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外在价值两个维度。在公益精神动力驱动下,公益行动者在所参与的公益活动和团队中实现自身的意义价值和理想目标,获得自身德性的提高和自我的全面发展,并实现互助互济。公益行动者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在社会救助、社会志愿活动中自愿捐钱捐物捐时间所表现的公民意识,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和文明发展。而作为社会重要公民角色的企业,在承担社会的公益活动时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意识,都成为公益精神的重要价值。
朱正平
关键词:公益精神德性公民
对话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价值与实施策略——以大学生公益意识培育为例被引量:1
2013年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素养,它的出发点也是培养人格完整的人,进行"成人"的教育。"基础"课教学实施对话策略,以对话为中介,通过构建师生之间的对话情境,尊重对话主体的话语权平等,在对话过程中促进高校师生形成融洽的合作关系,培育大学生的完整人格,达到优化教学效果。以培育大学生公益意识为例论证高校"基础"课堂如何实施对话策略,以期给高校"基础"课教学带来启发。
朱正平
关键词:对话教学道德大学生
马克思公益思想的现代诠释被引量:1
2015年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面解读马克思的公益思想,马克思肯定劳动人民互济互助的行为,否定资产阶级虚伪的慈善活动,这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公益事业。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实践性"是公益产生的基本条件;"社会共同体"是公益实现的社会基础;"共同利益理论"是公益实现的前提条件。马克思公益思想为我国发展公益事业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是发展公益的现实基础,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利益交互性是发展公益的现实需要,倡导公益思想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路径。
朱正平
基于网络的青年志愿精神培育
2012年
志愿精神集中体现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青年时期是进行志愿精神培育的关键时期。网络作为现代话语权的主导空间,对青年志愿精神培育具有的优势体现在:开放的网络空间增强青年志愿精神内化为自身品质的主动性;网络"场域"有助于形成青年参与志愿活动的"惯习";网络的开放性有助于青年志愿者进行人力物力的优化整合。通过网络促进公益类青年自组织团体的发展、利用网络建立虚拟社区、促进青年网络志愿者团体的发展,从而拓展培育青年志愿精神的有效途径。
朱正平
关键词:青年志愿精神网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