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4CB138105)

作品数:23 被引量:191H指数:8
相关作者:詹克慧程西永许海霞任妍陈树林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河南省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1篇小麦
  • 13篇基因
  • 7篇普通小麦
  • 6篇性状
  • 5篇籽粒
  • 5篇小麦品种
  • 4篇黄淮
  • 3篇蛋白
  • 3篇等位
  • 3篇等位变异
  • 3篇全基因
  • 3篇全基因组
  • 3篇全基因组关联...
  • 3篇位点
  • 3篇麦区
  • 3篇黄淮麦区
  • 3篇基因组
  • 3篇河南小麦
  • 2篇脂肪氧化
  • 2篇脂肪氧化酶

机构

  • 21篇河南农业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遗...
  • 2篇河南省科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国际玉米小麦...
  • 1篇洛阳农林科学...

作者

  • 13篇詹克慧
  • 10篇程西永
  • 9篇许海霞
  • 7篇任妍
  • 6篇董中东
  • 6篇崔党群
  • 6篇陈树林
  • 6篇陈锋
  • 5篇刘冬成
  • 4篇张爱民
  • 3篇李海霞
  • 3篇张福彦
  • 3篇薛辉
  • 2篇孙家柱
  • 2篇苏鹏
  • 2篇顾晶晶
  • 2篇宋艳红
  • 1篇宋双
  • 1篇曹莹莹
  • 1篇阎俊

传媒

  • 7篇麦类作物学报
  • 5篇分子植物育种
  • 4篇作物学报
  • 3篇河南农业大学...
  • 3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The Cr...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河南省小麦品种(系)的品质状况及演变规律被引量:17
2017年
为了解河南省不同时期育成的小麦品种(系)的加工品质状况,选取河南省1980年以来审定或种植的176份小麦品种(系)进行品质性状检测。结果表明,供试材料面粉的蛋白质含量在7.53%~15.34%之间;湿面筋含量在26.70%~46.00%之间;微量SDS沉淀值在6.66~31.05 mL之间;面团稳定时间在1.00~29.90min之间,平均值为4.63min。弱筋材料(稳定时间≤2.5min)为63份;中筋材料(2.5min<稳定时间<7.0min)为80份;强筋材料(稳定时间≥7.0min)只有33份,占总数的18.75%。1980-2002年审定品种(系)的稳定时间平均值为4.35min,2003-2008年的为4.41 min,而2009-2014年的为5.73min,2015年、2016年和正参加河南省区试的为3.95min,表明近年来河南省审定的小麦品种仍以中、低筋为主,但2002年以后审定的优质品种数目明显增多。对优质品种(系)的系谱分析发现,大多数优质品种为小偃号(小偃6号及其姊妹系)的后代,推测小偃号是河南小麦的主要优质源。此外,发现和面仪参数如峰值时间、峰高、尾宽等原参数及其组成的复合参数与粉质仪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等参数均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表明可以用和面仪检测育种材料的品质状况。综上所述,随着20世纪末对小麦品质需求的不断提升,河南省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的进程大大加快,小麦品质得到显著改良,小偃6号作为重要的优质源在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中起着骨干作用。
朱保磊谢科军薛辉孙家柱刘冬成张爱民詹克慧
关键词:河南小麦
Use of genomic selection and breeding simulation in cross prediction for improvement of yield and quality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被引量:8
2018年
In wheat breeding, it is a difficult task to select the most suitable parents for making crosses aimed at the improvement of both grain yield and grain quality. By quantitative genetics theory,the best cross should have high progeny mean and large genetic variance, and ideally yield and quality should be less negatively or positively correlated. Usefulness is built on population mean and genetic variance, which can be used to select the best crosses or populations to achieve the breeding objective. In this study, we first compared five models(RR-BLUP, Bayes A, Bayes B, Bayes ridge regression, and Bayes LASSO) for genomic selection(GS) with respect to prediction of usefulness of a biparental cross and two criteria for parental selection, using simulation. The two parental selection criteria were usefulness and midparent genomic estimated breeding value(GEBV). Marginal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among GS models. Parental selection with usefulness resulted in higher genetic gain than midparent GEBV. In a population of 57 wheat fixed lines genotyped with 7588 selected markers, usefulness of each biparental cross was calculated to evaluate the cross performance, a key target of breeding programs aimed at developing pure lines. It was observed that progeny mean was a major determinant of usefulness, but the usefulness ratings of quality traits were more influenced by their genetic variances in the progeny population. Near-zero or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yield and major quality traits were found in some crosses, although they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in the population of parents. A selection index incorporating yield, extensibility, and maximum resistance was formed as a new trait and its usefulness for selecting the crosses with the best potential to improve yield and quality simultaneously was calculated. It was shown that applying the selection index improved both yield and quality while retaining more genetic variance in the selected progenies than the individual trait selection. It was concluded that combini
Ji YaoDehui ZhaoXinmin ChenYong ZhangJiankang Wang
关键词:USEFULNESS
稀植和密植下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差异及关系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以197份黄淮南片冬麦区的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于2015—2016和2016—2017年度在河南农业大学郑州科教试验园区,对稀植和密植下小麦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分析了不同农艺性状在2种种植方式间的遗传差异及关系。除旗叶夹角外,其他性状在2种种植密度下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与稀植相比,密植下小麦的抽穗期和开花期分别提前1.22和1.02 d,株高、脖长、穗下节长分别升高4.37,1.84和1.01 cm,旗叶长、旗叶宽分别减少0.36和0.10 cm,穗长缩短0.17 cm,可育小穗数减少1.71个,不育小穗数增加1.01个,穗粒数减少9.85粒,千粒重和单穗重分别下降1.53和0.62 g。不同性状差值的变异范围均较大,说明品种间差异较大。各农艺性状在稀植和密植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因性状不同有较大差异。密植产量与稀植性状间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密植产量与稀植的株高、脖长、千粒重和单穗重之间的回归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与抽穗期达到显著水平,稀植抽穗期晚、植株高、脖长较长、千粒重低和单穗重低都不利于密植产量的提高。
常向楠陈树林程西永许海霞朱小涛李林繁望俊森杨秋云詹克慧
关键词:小麦稀植密植
小麦TaCIPK3与TaCBLs的互作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植物类钙调磷酸酶B蛋白CBLs(Calcineurin B-like proteins)和CBL互作蛋白激酶CIPKs(CBL-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s)在应答非生物逆境的钙信号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小麦TaCIPK3的互作调控网络,以普通六倍体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矮抗58的叶片c 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TaCIPK3的编码序列。TaCIPK3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1348 bp,编码447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TaCIPK3的N-端催化结构域含有CIPK家族蛋白的典型激活环,C-端调节域含有该家族高度保守的24个氨基酸NAF基序,具有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的结构特征。利用酵母双杂交体系对TaCIPK3与TaCBL1、TaCBL2、TaCBL3、TaCBL4、TaCBL6、TaCBL7、TaCBL9进行相互作用鉴定,发现分别转化有p GADT7-TaCIPK3×p GBKT7-Ta CBL1、p GADT7-TaCIPK3×p GBKT7-Ta-CBL2、p GADT7-TaCIPK3×p GBKT7-Ta CBL3和p GADT7-TaCIPK3×p GBKT7-Ta CBL4的二倍体酵母菌能够在二缺培养基SD/-Trp/-Leu平板上长出白色菌落,同时这些二倍体菌株在四缺培养基SD/-Leu/-Trp/-Ade/-His/X-α-Gal/Ab A上能够长出淡蓝色菌落,表明下游的4个报告基因ADE2、HIS3、MEL1和AUR1-C被激活,因此说明TaCIPK3与TaCBL1、TaCBL2、TaCBL3和TaCBL4之间存在互作。本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研究TaCIPK3的生物学功能以及与TaCBLs的互作网络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程西永于仕佳毕惠惠毛伟伟刘晓丹罗肖艳詹克慧许海霞
关键词:小麦生物信息学分析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耐倒春寒相关性状的评价及关联分析被引量:21
2018年
为对黄淮地区小麦耐倒春寒的相关性状进行评价和检测其优异等位变异,以107份黄淮麦区近十年来的主栽品种或正在参加区试的品系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气候室对其耐倒春寒性状进行鉴定,并通过660KSNP芯片检测对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经过雌雄蕊分化期低温处理后,小麦的结实率显著降低,不育小花数显著增多,但低温处理的结实率和不育小花数均与对照差异不大;根据结实率耐受力(TSR)分布,耐倒春寒(TSR≥0.90)、中耐倒春寒(0.9>TSR≥0.70)和不耐倒春寒(TSR<0.70)的材料分别有44个、53个和10个,平均结实率耐受力分别为0.94、0.81和0.59。经关联分析共得到80个与耐倒春寒相关性状关联的位点,在小麦21条染色体上均有分布,单个位点的表型变异贡献率(R2)为16.61%~36.15%,其中6个位点在两个以上性状中被重复关联到。从这些位点中,得到多个与耐倒春寒相关性状相关的优异等位变异。如1B上AX-110630731的碱基G变异类型在低温处理下能使结实率提高7.00%,使不育小花数减少2.91个·穗-1,使结实率耐受力增加6.23%,但对照条件下并不影响这两个性状;3A上AX-110064042的T变异类型在低温处理下使不育小花数平均减少2.72个·穗-1,使结实率及其耐受力分别增加6.02%和5.60%。
薛辉余慷马晓玲刘晓丹宋艳红朱保磊刘冬成张爱民詹克慧
关键词:倒春寒结实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小麦品种偃展4110低能离子束突变体库的初步建立及籽粒硬度突变体筛选被引量:4
2014年
低能离子束注入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物理性诱发突变技术,在作物诱变育种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为进一步探讨低能离子束的诱变功效,构建小麦突变体库,采用两种不同剂量的低能氮离子束对软质小麦品种偃展4110进行了诱变处理,共获得了1 024份M2代单株。随机选取其中600份材料,采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试仪(SKCS)进行籽粒硬度测定。结果表明,共有31份突变体为混合麦,3份突变体为硬质麦,突变率为5.7%。采用Ha(Hardness)位点Puroindoline基因不同区段的特异引物对14份突变材料进行扩增后发现,有3份材料的Ha(Hardness)位点包含至少一个大的片段缺失,导致小麦胚乳质地变硬。本试验利用低能离子束技术成功构建了一个小麦品种偃展4110的突变体库,可为小麦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材料支持。
薛霏雯董中东崔党群陈锋
关键词:小麦低能离子束籽粒硬度PUROINDOLINE基因
小麦puroindoline b-2 基因变异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puroindoline b-2(Pinb-2)是近期发现的一组与puoindoline b基因高度相似的基因。Pinb-2基因在普通小麦B基因组中存在多种变异类型,软质麦中不同变异类型间籽粒硬度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普通小麦B基因组中的Pinb-2基因等位变异与产量相关性状以及旗叶大小的关系,并利用重组近交系(F8)群体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4种不同变异类型的材料中,拥有Pinb-2v3b类型的小麦品种千粒重、籽粒直径、穗粒数、穗粒重和单株粒重均最高,拥有Pinb-2v3b类型的小麦品种产量相关性状可能优于其他3种类型。另外,拥有Pinb-2v3a类型的小麦品种旗叶宽度、旗叶长度和旗叶面积均高于其他3种类型。采用SSR标记定位结果表明,Pinb-2v2和Pinb-2v3互为一对等位基因,位于7B染色体的长臂上,与标记Barc315连锁。这一结果为进一步研究Pinb-2基因的分子遗传基础和小麦育种提供了依据。
陈锋李向楠曹莹莹孙建喜张福彦董中东崔党群
关键词:普通小麦PUROINDOLINE产量相关性状基因定位
河南小麦品种穗粒数性状的动态变化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穗粒数是小麦产量构成的重要因子,研究小麦穗粒数及其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与遗传机制对于高产育种具有指导意义。以198份河南种植或审定的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在4个环境下鉴定穗粒数相关性状表现,选用660K SNP芯片检测材料的基因型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穗粒数存在着广泛的变异,穗粒数、穗长、总小穗数、可育小穗数和不育小穗数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77.43%、87.54%、85.45%、79.70%和68.08%,2002年以前、2003-2008年、2009-2014年和2015年以来育成品种的平均穗粒数分别为35.71个、36.85个、37.40个和37.98个,随着育种时期的推进总小穗数和可育小穗数也表现出逐渐提高的趋势。共发现41个和穗粒数等性状相关联的位点,分布在除了1D、3A、3D、4B和4D的16条染色体上,单个关联位点的表型变异贡献率(R2)范围为6.19%~20.83%,其中10个位点至少在2个环境中稳定表达。对关联位点进一步分析发掘了多个与穗粒数性状相关的优异等位变异,如7A上AX-109368219(A)能增加穗粒数1.86粒,2A上AX-111674224(C)能提高总小穗数0.96个,2D上AX-111582877(G)能提高可育小穗数0.73个。研究揭示近五十年河南小麦穗粒数性状的动态变化及其规律,获得了多个和穗粒数等性状关联位点及等位变异,为小麦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及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基因资源。
顾晶晶余慷陈树林陈树林王冬至张爱民张爱民刘冬成
关键词:河南小麦穗粒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剪叶对豫农202籽粒灌浆与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为了探讨小麦新品种豫农202植株上部三片叶对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分别在小麦开花期和灌浆中期进行了不同的剪叶处理,分析了不同剪叶处理对剩余叶片的SPAD值、籽粒灌浆速率及籽粒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开花期和灌浆中期剪叶后,植株上部三片叶的SPAD值在不同处理间具有明显差异,剪去部分叶片后剩余叶片的SPAD值均有所提高。从剪叶对籽粒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来看,开花期剪叶的影响程度显著大于灌浆中期剪叶。不同剪叶处理间籽粒的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存在明显差异,开花期剪去倒一叶对灌浆速率具有较大的负向效应,其干物质积累量比对照降低了21.22%;剪去倒三叶对灌浆速率具有较大的正向效应,其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了12.20%。灌浆中期剪叶后,所有剪叶处理的籽粒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均低于对照,且剪去的叶片越多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下降的幅度越大,同时剪去倒一叶和倒二后下降的幅度最大。
苏鹏李海霞王杨铭董中东任妍詹克慧许海霞程西永
关键词:剪叶处理SPAD值灌浆速率干物质积累
河南小麦新品种的春化基因型鉴定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了解河南省最新培育小麦品种春化基因的等位变异状况,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河南省新培育的50份冬小麦新品系(种)的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和Vrn-B3位点的等位变异组成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小麦品种的Vrn-B3位点基因型均表现为隐性,48份小麦品种的Vrn-A1和Vrn-B1位点基因为隐性,42份小麦品种的Vrn-D1位点基因为隐性,说明隐性基因在河南小麦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豫农2019、豫农2020、豫农2071、国麦301、平安08-8、百农69、囤麦3698、08漯33共8个小麦品种的Vrn-D1位点基因均为显性的Vrn-D1a类型。小麦品系豫农2053和豫农3052的Vrn-A1和Vrn-B1位点的春化基因均表现为缺失,进一步研究表明,这2份小麦新品系仍能正常开花,但开花期比对照周麦18分别晚1d和2d,因此Vrn-A1和Vrn-B1并非小麦开花的必需基因。本研究将为黄淮麦区广适、高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参考。
张江花高曼霞许海霞陈锋崔党群
关键词:普通小麦春化基因等位变异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