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2922)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高子芬黄欣李敏孙琳薛学敏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4篇淋巴
  • 3篇细胞淋巴瘤
  • 3篇淋巴瘤
  • 1篇大细胞
  • 1篇大细胞淋巴瘤
  • 1篇凋亡
  • 1篇凋亡基因
  • 1篇血细胞
  • 1篇异常甲基化
  • 1篇增多症
  • 1篇杀伤
  • 1篇杀伤细胞
  • 1篇噬血细胞
  • 1篇噬血细胞性
  • 1篇天然杀伤细胞
  • 1篇组织细胞
  • 1篇组织细胞增多
  • 1篇组织细胞增多...
  • 1篇误诊

机构

  • 4篇北京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作者

  • 4篇高子芬
  • 3篇孙琳
  • 3篇李敏
  • 3篇黄欣
  • 2篇段泽君
  • 2篇周春菊
  • 2篇薛学敏
  • 1篇周莉
  • 1篇王小燕
  • 1篇谷从友
  • 1篇刘翠苓
  • 1篇应建明
  • 1篇何耀鑫
  • 1篇于国华
  • 1篇徐教生
  • 1篇安方
  • 1篇赖玉梅
  • 1篇张永红

传媒

  • 3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EB病毒编码的小RNA检测在噬血细胞综合征骨髓活检中的意义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骨髓活检样本病理改变特点及与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以及EBV编码的小RNA(EBER)检测技术在噬血细胞综合征骨髓样本检测中的价值。方法应用HE、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EBER原位杂交技术,观察51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骨髓活检样本形态学改变及噬血现象,并检测EBV潜在膜蛋白1(LMP-1)、EBER及其他相关标志。结果51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中,49.0%(25/51)可见骨髓腔内造血细胞丰富,27.5%(14/51)各系造血细胞增生情况与本年龄段相符,23.5%(12/51)造血细胞减少和分布稀疏,较相同年龄患者应有的骨髓造血细胞减少明显。43.1%(22/51)可以见到噬血现象。91.4%(32/35)见增生细胞表达CD68/KP-1,89.5%(17/19)增生细胞表达CD。/PG.M1,提示单核细胞增生明显。所有病例进行EBER检测,51.0%(26/51)阳性,41例同时进行LMP-1和EBER检测,其中46.3%(19/41)EBER阳性,而LMP-1全部阴性(Fisher精确概率法,P=0.000)。结论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骨髓活检组织可以见到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及噬血现象。病理形态学的噬血现象有时较难判定,借助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组织细胞的增生很有意义。同时,采用EBER检测EBV对诊断的意义大于检测LMP-1。
何耀鑫黄欣周春菊孙琳李敏薛学敏段泽君周莉高子芬
关键词:骨髓检查
36例皮肤天然杀伤细胞/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皮肤天然杀伤细胞(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特点、与EB病毒的关系及预后。方法收集2000---2010年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确诊为皮肤NK/T细胞淋巴瘤36例,分为原发与继发两组,分别观察临床病理学特点及与EB病毒的关系,并进行随访。结果36例皮肤NK/T细胞淋巴瘤中,原发13例,继发20例,未能明确原发或继发3例。原发性与继发性皮肤NK/T细胞淋巴瘤均以男性好发,但两组男女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原发者相比,继发者发病年龄早(中位年龄,43.5比54岁,P〈0.05)、且临床上出现B症状(包括发热、盗汗或体质量下降)及多发皮损改变的频率较高(P值分别为〈0.05和〈0.01)。EB病毒在原发和继发病例中的检出率类似,分别为92.3%和85%。36例皮肤NK/T细胞淋巴瘤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其中继发性皮肤NK/T细胞淋巴瘤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明显短于原发者(18个月,x2=6.074,19〈0.05)。结论皮肤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组与EB病毒密切相关、临床侵袭性强的肿瘤。但原发者较继发者发病年龄晚、预后较好。
徐教生李敏黄欣张永红周春菊薛学敏段泽君孙琳刘翠苓谷从友安方高子芬
关键词:淋巴瘤杀伤细胞T淋巴细胞病理学
B细胞淋巴瘤中促凋亡基因MAPK10异常甲基化的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探讨促凋亡基因MAPK10启动子区CpG岛异常甲基化引起的表达沉默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意义.方法 提取7个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的总RNA和基因组DNA.分别用半定量反转录PCR(RT-PCR)和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细胞株中MAPK10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和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用MSP检测了2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5例滤泡性淋巴瘤(FL)和12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LRH)中MAPK10甲基化状态.并进一步用亚硫酸氢盐-基因组测序法(BGS)验证了部分细胞株和组织标本中MAPK10的甲基化状态.结果 MAPK10在大部分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中存在表达沉默现象,并与其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密切相关.MAPK10基因高甲基化在DLBCL和FL中的频率分别为71%(17/24)及100%(15/15),而未在LRH标本中检出(0/12).BGS检测结果 证实了上述结果 .结论 MAPK10基因在B细胞淋巴瘤中存在高频甲基化,由其所致的基因沉默可能在B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MAPK10基因的肿瘤特异性甲基化可作为一个良好的肿瘤分子诊断标志物.
应建明高子芬
关键词:甲基化分子标志物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误诊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二例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误诊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原因,提高对两种疾病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CHL误诊为ALCL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原位杂交EBV-EBER染色。结果2例均为年轻患者,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临床首发症状,采取化疗后肿瘤复发而复诊。2例组织学形态均表现为具有间变特点的大细胞呈片状生长,1例肿瘤细胞淋巴窦内浸润。2例肿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共同特征CD30,PAX-5(+),LCA(-),其中1例EBV—EBER染色阳性。结论CHL组织学可表现为富于肿瘤细胞呈片状及淋巴窦内生长的特点,临床表现及组织形态与ALCL类似,需要鉴别。对CHL组织学形态认识不足可能是导致误诊的根本原因;PAX-5和LCA标志对于CHL和ALCL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于国华李敏黄欣孙琳王小燕赖玉梅高子芬
关键词:误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