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BZW010)

作品数:7 被引量:90H指数:5
相关作者:吴予敏孙海峰赵陈晨刘晓燕杨莉莉更多>>
相关机构:深圳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艺术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化科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1篇当代艺术
  • 1篇德勒兹
  • 1篇修辞
  • 1篇修辞情境
  • 1篇修辞效果
  • 1篇修辞学
  • 1篇学科
  • 1篇亚文化
  • 1篇亚文化研究
  • 1篇艺术
  • 1篇欲望
  • 1篇少年
  • 1篇摄影
  • 1篇摄影美学
  • 1篇视觉
  • 1篇视觉文化
  • 1篇视觉文化研究
  • 1篇视觉修辞
  • 1篇图像
  • 1篇青少年

机构

  • 4篇深圳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2篇吴予敏
  • 1篇孙海峰
  • 1篇杨莉莉
  • 1篇杜妍
  • 1篇赵陈晨
  • 1篇刘晓燕

传媒

  • 2篇现代传播(中...
  • 1篇美术研究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新闻与传播评...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修辞学视野中的视觉文化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传统修辞学与罗兰·巴特的图像修辞研究具有局限性。在新修辞学的启迪下,视觉修辞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开放性。将罗兰·巴特的图像修辞学和2000年以来的视觉修辞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视觉修辞理论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修辞学的发展变化;而视觉修辞研究也刺激、促进和改变了修辞学的基本观念。视觉文化研究在本质上是修辞性的。视觉修辞研究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主义学术体系的基本逻辑:修辞对于视觉文化研究而言,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一个研究框架和学术平台。
刘晓燕
关键词:视觉修辞修辞情境修辞效果
关于网络恶搞的亚文化研究述评被引量:15
2011年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恶搞现象层出不穷,引起了亚文化研究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这些研究,总结了我国关于网络恶搞亚文化研究的研究路径和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网络恶搞亚文化研究的局限,提出了今后值得亚文化研究关注的几个问题。
赵陈晨吴予敏
关键词:网络恶搞青少年亚文化研究
欲望的符号呈现、解读与生产——论德勒兹、艾柯与《玫瑰之名》被引量:1
2007年
本文考察了当代哲学家德勒兹和符号学家艾科的欲望理论和符号理论,分析二者的思想联系与差别,以及对于现代性反思的理论意义。通过分析艾柯根据其符号理论完成的创作实践成果——小说《玫瑰之名》文本和此后改编的同名电影文本,解释不同媒介形态中欲望符号的意义呈现、解读和生产。
吴予敏杜妍
关键词:德勒兹艾柯《玫瑰之名》
美学视野中的网络传播被引量:7
2007年
网络传播的美学内涵不在于交流信息,而在重构个体感知世界的方式,进而重构当代人的审美生活。空间维度上的"互联"和时间维度上的"互动",使康德所要求的"审美共通感"获得新的历史形态。网络浏览、网络写作和网络游戏,使主体间的非概念沟通真正突破传统的艺术范畴,扩展到整个生活世界。这使网络传播暴露出其内在的审美向度,同时也迫使当代美学扩展其理论视野,关注交流方式本身的意义。
孙海峰
关键词:网络传播共通感主体间性
图像趋冷还是意义趋冷:无表情外观摄影美学的本土化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Deadpan"可译为"无表情外观",最早出自于1920年代的《名利场》杂志,本意是冷冰冰的,没有情感流露的面孔或面部表情。作为一种摄影技术美学的研究,本文首先从西方摄影发展史的角度追溯无表情外观的源头;其次以西方无表情外观艺术家的作品为案例,分析其在当代艺术和摄影自身中的潜在内涵,以及与纪实摄影的本质区别;之后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分析该技术美学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和摄影界的个案应用,提出该技术美学的两个内在要素:图像趋冷与意义趋冷,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家如何由于国情选择和商业利益而做出不同于西方无表情外观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处理手法。
杨莉莉
关键词:当代艺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