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2091)

作品数:4 被引量:82H指数:3
相关作者:汤济广李豫齐泽宇汪凯明李伟更多>>
相关机构:长江大学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湖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篇灯影组
  • 1篇地层
  • 1篇地质
  • 1篇东南
  • 1篇动力场
  • 1篇岩溶
  • 1篇岩溶水
  • 1篇扬子地块
  • 1篇页岩
  • 1篇页岩气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早志留世
  • 1篇中古生界
  • 1篇石油地质
  • 1篇四川盆地
  • 1篇体源
  • 1篇盆地
  • 1篇转换带
  • 1篇综合评价
  • 1篇龙马溪组

机构

  • 4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化

作者

  • 4篇汤济广
  • 1篇刘昭茜
  • 1篇张光亚
  • 1篇沈传波
  • 1篇梅廉夫
  • 1篇汪凯明
  • 1篇胡望水
  • 1篇齐泽宇
  • 1篇王文龙
  • 1篇陶意
  • 1篇李豫
  • 1篇张兴强
  • 1篇李伟

传媒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地质与资源
  • 1篇地球科学(中...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构造转换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被引量:2
2017年
根据不同的构造环境分阶段介绍了转换带的发展史.以几何形态、构造规模、应力背景等不同的分类标准阐述了不同学者对转换带的分类.基于前人所做出的分类模式,并结合断层的生长机制,提出了转换带参考动态演化的综合分类模式.通过对比分类标准,将前人所作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分类模式进行了整理与对应.探讨了影响转换带发育的一系列控制因素,包括基底结构、岩性等.列举了转换带研究尚未很好解决的一些问题,如影响范围的界定,分类未考虑沉积中心的位置,未揭示动态演化的过程等.下一步的研究发展趋势应该基于分类标准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动态发展的定量分析及反演,使转换带类型与沉积水系分布和油气分布能够更好地一一对应,以更好地对油气勘探开发进行预测和指导.
王文龙汤济广孙乔琪张兴强陶意
关键词:转换带影响因素
多旋回叠合盆地烃流体源与构造变形响应:以扬子地块中古生界海相为例被引量:4
2012年
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多旋回构造演化制约着盆地的成烃演化,使烃流体源显示多源化的特征,而构造变形对烃流体源的成烃制约主要是通过对地质体的埋藏作用来体现.基于扬子地块海相构造变形,将其分为断陷反转、断块反转、逆冲推覆和复合叠加等4类构造变区形,并确立相应构造变形作用下中新生代海相地层构造-埋藏类型.通过烃流体源与地质体构造-埋藏类型对应关系的建立,认为下扬子与中扬子江汉断陷区的强烈暴露-断陷埋藏构造变形控制的烃流体源为残留烃流体源和二次生烃;中扬子湘鄂西和大洪山的强烈隆升-海相暴露变形区烃流体源为残留烃流体源;大巴山和龙门山前陆冲断带的晚期弱抬升-推覆埋藏构造变形制约的烃流体源为干酪根裂解气、油裂解气和残留烃流体源,而江南隆起北缘推覆体下地质体的强烈隆升-推覆埋藏致使烃流体源可能为干酪根裂解气和油裂解气;上扬子持续埋藏-晚期隆升区烃流体源为干酪根裂解气、油裂解气和沥青裂解气.
汤济广梅廉夫沈传波刘昭茜
关键词:海相地层扬子地块石油地质
古地貌与不整合动态结合预测风化壳岩溶储集层分布——以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灯影组为例被引量:27
2013年
基于对不整合类型、分布的研究,结合震旦系灯影组沉积末期古隆起构造形态恢复,揭示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寒武纪与震旦纪沉积间断期岩溶古地貌和岩溶水动力场的演变,以动态、有效地预测灯影组风化壳岩溶储集层。古构造恢复显示,寒武系与震旦系沉积间断期,威远—仁寿一线以西凸起构造持续发育,形成同向削蚀-超覆型不整合;而以东古构造高部位则由资中—营山一线以东向其西发生迁移,形成反向削蚀-超覆不整合。在此基础上,分析古地貌变化导致的古岩溶水动力场变化,明确不同岩溶地貌的溶蚀方式和岩溶强度,认为合川—大足、蓬安—广安—安岳—内江和仁寿以北一带溶蚀强度较大,发育多套溶蚀层,岩溶储集层最为发育;大足—潼南—合川一带具较强的溶蚀强度,岩溶储集层较发育;威远—乐至—西充—仪陇以西南北两端具一定的溶蚀作用,岩溶储集层较发育,而中部溶蚀强度相对较弱,岩溶储集层发育相对较差。
汤济广胡望水李伟张光亚
关键词:不整合灯影组
四川盆地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有效保存区综合评价被引量:49
2015年
受差异构造边界的制约,四川盆地东南地区(简称川东南)中新生代发生差异构造变形,使得保存条件成为控制该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富集的主要因素。为此,从制约保存条件的直接原因——构造作用出发,对该区页岩气保存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首先以构造研究为先导,立足于中新生代差异构造变形方式和强度,将评价区划分为7个构造形变带,并对各构造形变带的断裂规模、断裂密度、顶底板岩性和厚度、目的层埋深、构造形态和裂缝间距指数等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揭示,确立页岩气有效保存区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建立页岩气保存条件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依据该区页岩气保存条件最优评价参数标准,对7个构造形变带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的保存条件进行了宏观评价。结果表明:齐岳山断裂以西地区的保存条件整体上好于东侧;齐岳山断裂以东地区,以武隆断褶带的保存条件为最好,其次为彭水断褶带和黔江断褶带,道真叠加断褶带、务川叠加断褶带和沿河叠加断褶带相对较差。
汤济广李豫汪凯明齐泽宇
关键词:四川盆地东南页岩气早志留世综合评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