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2004DIB3J116)

作品数:5 被引量:90H指数:5
相关作者:胡志晋孙晶楼小凤刘卫国刘奇俊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微物理
  • 3篇地形
  • 3篇云微物理
  • 3篇微物理过程
  • 3篇物理过程
  • 2篇地形影响
  • 2篇地形云
  • 2篇冬季降雪
  • 2篇云结构
  • 2篇云微物理过程
  • 2篇降雪
  • 2篇个例
  • 1篇微物理方案
  • 1篇降水
  • 1篇降水机制
  • 1篇降雪过程
  • 1篇CAMS
  • 1篇GRAPES
  • 1篇GRAPES...
  • 1篇成物

机构

  • 5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3篇楼小凤
  • 3篇孙晶
  • 3篇胡志晋
  • 2篇刘奇俊
  • 2篇刘卫国
  • 1篇史月琴
  • 1篇沈学顺

传媒

  • 4篇高原气象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祁连山冬季降雪个例模拟分析(Ⅰ):降雪过程和地形影响被引量:21
2009年
利用部分改进了的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对2006年2月7~8日祁连山一次降雪过程进行了三重双向影响嵌套模拟研究,模式对雪带分布的模拟与实测基本吻合。重点分析了此次降雪过程中的热力动力特征和云的微物理结构,并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研究了祁连山地形对降雪的作用。结果表明:降雪过程中有低层西北湿冷气流向祁连山区输送水汽在山前形成大值区,气流除在祁连山周围绕流外同时沿祁连山北坡爬升,降雪前期空气饱和层和上升气流区比较深厚,为祁连山北坡降雪中心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动力热力条件,降雪后期有高空干冷下沉气流侵入使降雪减弱。这次过程为冷性稳定层云降雪过程,水成物含水量大值区也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北坡和山顶附近,冰晶和雪分布在6 km以下,在冷云顶存在0.06 g.kg-1的过冷云水。祁连山高大地形对大范围降雪落区无明显影响,但对祁连山北坡降雪中心形成有直接影响。降低地形高度后,山顶无法形成上升运动和云粒子,迎风坡云体发展减弱。地形对降雪增幅中心主要位于祁连山北坡,24 h最大增幅达3 mm。
孙晶楼小凤胡志晋
关键词:地形降雪微物理过程
祁连山冬季降雪个例模拟分析(Ⅱ):人工催化试验被引量:10
2009年
利用部分改进了的中尺度模式MM5V3对2006年2月7~8日甘肃北部地区一次冷云降雪过程进行了人工催化的数值试验,研究加入人工冰晶对祁连山北坡地区冷性层云降雪的影响。进行了不同剂量和不同高度的催化试验,详细分析了催化后的微物理过程和动力热力过程的变化。结果表明:累积降雪中心的上风方含有过冷云水的区域为催化潜力区,催化后累积降雪中心雪量增加,增雪区周围出现分散的减雪区。过冷云水最多并且最缺乏冰晶粒子的层次具有很好的催化条件。加入人工冰晶后消耗了水汽和过冷云水,冰晶和雪的量值均有所增加,雪碰并冰晶过程、冰晶转化过程、凝华过程是雪增长的主要过程,相态变化引起的潜热增加导致升温和上升运动加强。这种变化同时使周围的垂直运动和水成物含量发生改变,周围的上升运动减弱,雪的含量减少,产生了减雪区。
孙晶楼小凤史月琴胡志晋
关键词:降雪
祁连山夏季地形云结构和云微物理过程的模拟研究(I):模式云物理方案和地形云结构被引量:37
2007年
对三维非静力中尺度模式ARPS的云降水微物理方案进行了改进,利用改进后的ARPS模式模拟了祁连山地区夏季的两个地形云个例,通过对各自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并结合实况资料研究了夏季祁连山地区地形云的发展状况、动力场特征、降水特征以及云微物理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地形云的发展受地形影响很大,地形的抬升促进了云和降水的发展,地形的作用也改变了地面降水特征,使云的宏、微观物理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刘卫国刘奇俊
关键词:云微物理地形云
祁连山夏季地形云结构和云微物理过程的模拟研究(II):云微物理过程和地形影响被引量:34
2007年
本文是祁连山夏季地形云结构和微物理过程模拟的第II部分。文中利用第I部分中祁连山夏季两个地形云降水个例的模拟结果,详细分析了地形云及其降水发展期间云微物理过程的特征及变化,并通过与平坦地面条件下模拟结果的对比,研究了云发展过程中的地形影响。研究表明,地形云中微物理过程的发展受地形影响很大,冰相微物理过程明显增强;地形影响下云的主要降水机制也受到影响甚至被改变。
刘卫国刘奇俊
关键词:微物理过程地形云降水机制
CAMS复杂云微物理方案与GRAPES模式耦合的数值试验被引量:30
2008年
CAMS复杂云微物理方案是混合相双参数方案,包括11个云物理变量和31个云物理过程,能够同时预报水成物的比质量和数浓度。通过在GRAPES非静力中尺度模式中增加预报量并修改相关程序后,实现了二者的耦合,耦合后模式运行稳定。选取2005年8月15—17日我国华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利用耦合后的模式进行48h模拟试验,同时还选取了GRAPES模式中其他3个比较复杂的微物理方案进行模拟,着重分析了降水和水成物分布的模拟结果。研究结果表明:CAMS方案能够模拟出与实测相接近的雨带分布特征,并且对降水演变的模拟结果与其他方案比较一致,对暴雨中心位置的模拟有待改进。CAMS方案模拟的水成物垂直分布与其他方案相比具有相似的总体特征,各相态粒子的量级和分布合理,不同方案的结果在量值上有所差别。个例分析结果显示出CAMS方案对降水和水成物的分布能够合理描述。今后应通过更多个例进行更为精细的模拟试验,对新方案进行检验。
孙晶楼小凤胡志晋沈学顺
关键词:微物理方案GRAPES模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