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2506)

作品数:7 被引量:72H指数:5
相关作者:丛文铭董辉吴孟超冼志红俞花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5篇细胞癌
  • 5篇肝细胞
  • 5篇肝细胞癌
  • 5篇病理
  • 4篇临床病理
  • 3篇肿瘤
  • 3篇克隆
  • 3篇克隆起源
  • 3篇肝癌
  • 3篇病理学
  • 2篇原发性
  • 2篇临床病理特点
  • 2篇临床病理学
  • 2篇复发
  • 2篇复发性
  • 2篇复发性肝癌
  • 2篇肝脏
  • 2篇肝肿瘤
  • 2篇病理特点

机构

  • 7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7篇丛文铭
  • 4篇董辉
  • 3篇吴孟超
  • 2篇俞花
  • 2篇冼志红
  • 2篇王斌
  • 1篇陆新元
  • 1篇吴伟清
  • 1篇朱珍
  • 1篇赵骞

传媒

  • 2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器官移植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中央静脉周围炎型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与病理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1年
我国是肝脏疾病高发国家,每年新发慢性肝脏疾病患者近300万,其中约有10%的患者进展为终末期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原位肝移植(OLT)技术的出现为广大终末期肝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挽救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治疗手段。随着免疫抑制剂的有效应用、
董辉丛文铭
关键词:急性排斥反应静脉周围炎病理学慢性肝脏疾病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病患者
肝癌术后复发发生机制及临床病理学意义被引量:19
2012年
采用分子病理学检测技术,可将术后复发性肝癌(RHCC)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种为单中心(单克隆)起源,属于残留复发;另一种为多中心(多克隆)起源,属于新生肿瘤。后者又可以再分为6种分子亚型,两种克隆型RHCC常以不同模式组合存在。根据区域癌化假说,还存在"第2区域肿瘤"的发生途径,由此RHCC的类型和发生机制可能更为复杂。正确判断RHCC的克隆起源对于临床提高RHCC个体化治疗水平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为此,应重视建立适用性分子克隆诊断技术,为临床探讨RHCC的分类诊断和治疗路径提供指导依据。
丛文铭吴孟超
关键词:复发性肝癌克隆起源分子病理学
小肝癌临床病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30
2011年
早诊早治是提高肝癌远期疗效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途径。对手术切除的微小肝癌(≤1cm)、小肝癌(≤3cm)、中肝癌(3~5cm)和大肝癌(〉5cm)进行临床病理学特征对比研究显示,≤3cm的小肝癌具有以DNA二倍体为主、分化较好、生长相对缓慢、多有包膜形成、少有远癌旁子灶和癌栓发生、易于根治性切除以及术后远期生存率高等特点。这表明处于该生长阶段的肝癌既是生物学特性由早期相对良性向晚期明显恶性演变的重要时机,也是根治性治疗获得较好疗效的重要时机。因此,加强对≤3cm小肝癌的早期诊治和生物学特性多阶段演变特征的研究,应是今后肝癌临床和病理学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
丛文铭吴孟超
关键词:小肝细胞癌预后
肝脏常见肿瘤的免疫病理学诊断新进展被引量:5
2009年
至2008年底,国内外文献中报告发生于肝脏和肝内胆管系统的各类原发性肿瘤和瘤样病变已超过90种.大多数间叶性肿瘤都可在肝脏发生。
董辉丛文铭
关键词:免疫组化
20例肝细胞癌伴同时性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被引量:6
2010年
多原发性恶性肿瘤(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MPMN)是指同一患者同时或先后发生2个以上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可累及多个组织器官。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暴露于对多器官均具有致癌作用的致癌因素.或先后接触不同类型的致癌因子,都可能导致MPMN的发生。
俞花朱珍陆新元董辉赵骞冼志红丛文铭吴孟超
关键词:肝细胞癌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病理
复发性肝癌临床病理特点与发生方式探讨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探讨首次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与再次切除的术后复发性肝细胞癌(R-HCC)之间在临床病理学特点上的差异与起源方式之间的可能关系。方法根据其首次切除前与术后复发再次切除前两次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检测差异的状况,将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1986年5月至1998年6月106例R-HCC分为两组,A组(n=29)血清AFP含量差异明显,B组(n=77)血清AFP含量相似。根据106例R-HCC的复发部位分为3型,Ⅰ型:相同肝叶肿瘤复发;Ⅱ型:不同肝叶肿瘤复发;Ⅲ型:同时累及多个肝叶的肿瘤复发。对A、B两组中各型R-HCC的复发间期、瘤体直径和组织学类型等进行比较。结果A、B两组R-HCC的平均复发间期分别为(34.1±3.8)个月和(24.6±2.7)个月(P<0.05),其中A组Ⅱ型病例为(39.4±5.9)个月,明显长于B组Ⅰ型病例的(25.0±3.5)个月和Ⅱ型病例的(21.3±4.1)个月(P<0.05);A组Ⅱ型R-HCC的瘤体平均直径为(4.6±1.3)cm,明显小于B组R-HCC的(6.2±0.4)cm(P<0.05),各组R-HCC之间在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及生长方式上无明显差异。结论约25%的R-HCC具有多中心(多克隆)起源的特点,提示来自新生肿瘤细胞克隆性生长;约75%的R-HCC具有单中心(单克隆)起源的特点,提示来自首次切除后肿瘤残留或肝内转移灶导致的残癌生长,该分析可为临床评估R-HCC的来源提供有用的参考依据。
丛文铭董辉王斌冼志红吴伟清俞花
关键词:肝细胞癌复发克隆起源
肝细胞癌克隆起源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9年
多结节和复发性肝细胞癌可分为肝内转移和多中心发生两种,其克隆起源方式与临床诊治密切相关,根据其克隆起源方式设计合理的治疗方案是肝脏外科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本文就近来国内外关于肝癌多中心发生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分子诊断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王斌丛文铭
关键词:肝肿瘤肝细胞癌肿瘤形成过程多中心发生肝内转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