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00810)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包国强韩璐荣何显力宋关斌王楠更多>>
相关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重庆大学铜川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移植术
  • 2篇移植术后
  • 2篇术后
  • 2篇细胞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血清
  • 1篇血清TNFΑ
  • 1篇移植物
  • 1篇移植物排斥
  • 1篇鼠肝
  • 1篇排斥
  • 1篇皮肤
  • 1篇皮肤损伤
  • 1篇迁移
  • 1篇迁移率
  • 1篇缺血
  • 1篇缺血后
  • 1篇缺血后处理

机构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铜川市人民医...

作者

  • 3篇包国强
  • 2篇何显力
  • 2篇韩璐荣
  • 1篇宋关斌
  • 1篇王楠

传媒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华普外科手...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2
  • 2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血清TNFα和NE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SD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再灌注损伤组和后处理组。再灌注损伤组供肝植入前后无特殊处理,后处理组供肝植入后门静脉完全再通前给予多次短暂复灌复停作为后处理。两组受体一半(n=6)于再灌注后2h处死,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水平以及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另一半(n=6)于再灌注后6h处死,留取肝组织制备HE染色切片,光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后处理组血清肝功能指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肝组织过氧化物含量均显著低于再灌注损伤组,而肝组织抗氧化酶活力显著高于再灌注损伤组,肝组织的病理改变也明显轻于再灌注损伤组。结论缺血后处理通过有控制地复氧,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抑制效应器TNFα、NE的合成及释放,发挥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王文王楠包国强毕炳炎
关键词:白细胞弹性蛋白酶
大鼠异位节段小肠移植模型建立的体会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 为研究抗小肠移植排斥反应提供稳定、操作简单、良好的动物模型.方法 选用SD大鼠进行一期同种异体异位节段性小肠移植.结果 模型稳定后60 例小肠移植的术后3d存活率达90%.结论 熟练和完善的外科操作、良好的血管吻合、充分的补液及术后的复温和保温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韩璐荣包国强何显力
关键词:小肠移植动物模型
大鼠小肠移植术后高迁移率族蛋白1水平变化及原因分析
2012年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小肠移植术后血清及移植肠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动态变化与病理组织变化,来探讨HMGB1在小肠移植术后变化意义及原因。方法选用近交系SD大鼠与近交系Wistar/A大鼠,建立异位小肠移植动物模型,随机分组。A组:对照组(SD)大鼠36只,仅行开关腹及左肾切除术;B组:同基因移植对照组(供、受体均为SD大鼠)36只;C组:异基因移植组(供体为SD大鼠,受体为Wistar/A)36只。术后2h、12h、1d、3d、5d、7d处死6只大鼠,采血分离血清,同时获取移植肠。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的HMGB1及IL-2水平,Westernblot法及RT-PCR法测定移植肠中HMGB1及IL-2的表达水平;同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移植肠的病理变化。结果小肠移植术后能致大鼠血清及肠组织中的HMGB1表达升高。在血清中,B组HMGB1在手术后出现了1次高峰,12h达高峰,而后至术后第3天时下降至正常;C组HMGB1于手术后出现2次高峰,分别于术后12h及术后第5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组织中,B组手术后移植物内HMGB1水平略有升高,但与A组相比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C组,术后5d,移植物内HMGB1水平明显升高,与A、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肠移植术后血清HMGB1水平与移植损伤有密切关系,小肠移植术后检测血清中HMGB1水平可能成为一个对预测小肠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及评估急性排斥反应程度的一个潜在、有用的指标。
韩璐荣贾永建包国强何显力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移植物排斥
间充质干细胞与皮肤的损伤修复被引量:2
2021年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可高度自我增殖和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其自身还具有免疫调节、旁分泌等功能,在机体损伤组织的修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近年来,人们在MSCs促进皮肤损伤修复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较多的进展,并且发现比起在伤口区域直接注射MSCs,可以对其进行一些特殊处理或改进移植方式来提高修复皮肤损伤的能力。本文主要就MSCs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和提高其修复能力的相关技术手段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探讨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程延思危(综述)宋关斌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皮肤损伤细胞移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